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任务、内容、途径和方法

第五章 德 育

  一、清末和民国时期
    黑龙江地区高等学校均“以端饬品行为第一义"。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 《上谕》中申明:“学堂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培养通才,首重德育;并以忠 君、尊孔、尚武、尚实诸端定其趋向。"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教育部成立后,废除清末的“忠君"、“尊 孔”的教育宗旨,提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 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袁世凯上台后,1915年(民国4年)提出“爱国、尚武、 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的教育方针,在教育界泛起尊孔读 经的逆流。黑龙江法政学堂、优级师范学堂遵循上述教育宗旨,在课程设置上 开设了“经学”课、“人伦道德"课,并规定:不准学生干预国家政治及学堂事 务,不准“离经畔(叛)道",不准妄发“狂言怪论"。1918年(民国7年)11 月,黑龙江省教育厅还下发《学生省身十要》,要求学生“随时自省,以励学 修"。1928年(民国17年)东北易帜。1929年(民国18年)国民政府正式公 布了教育宗旨:“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 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主 发展,以促世界大同。"据此,各校对学生实施三民主义教育,增设“三民主 义”课、“党义"课。
    二、东北沦陷时期
    1932年4月,伪满政府颁布伪国务院第二号院令,禁止使用《三民主义》、 《党义》教科书,代之以《四书》、《孝经》等书目,宣扬建设“王道乐土"的 “新满洲"。1934年3月1日,溥仪即位伪“满洲帝国皇帝",把“王道”一变而 为“皇道"。1935年5月2日,进一步把“日满一德一心、民族协和、王道乐土、 道义世界"的所谓“建国精神",作为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1937 年公布了《新学制》,规定:“大学以修练巩固之国民精神,修得国家所必需之 高等学术之理论及实际,养成国家枢要之人才为目的。”在各高等学校中普遍开 设“国民道德"课(后改为“建国精神”课),并把日语改称为“国语",把汉 语改称所谓“满语"。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政权进一步加强 军事法西斯教育,把“唯神之道”定为教育之本,把“天照大神”奉为“建国 元神”,把“皇道"改称为“神道",把“友邦"日本改称为“亲邦"日本。1944 年开始,各大学实行了“决战体制”,把大学教育同日本扩大侵略战争紧密地结 合在一起,极力向学生灌输“为大东亚圣战而献身"的精神。
    三、解放战争时期
    各院校都以继承与发扬老解放区教育的优良传统为中心,把转变学生思想 放在首位。1946年由老根据地迁来的原延安外国语学校(后更名为哈尔滨外国 语专门学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教育内容,设置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史》、《社会发展史》两门政治理论课,并根据学生靠近共产党、青年 团的政治表现和入党、入团的要求,不失时机地进行党课、团课教育。1946年 搬迁到佳木斯的东北大学,全校共同课设有《新民主主义》、《社会科学》、《解 放区建设史》、《九一八以来的中国》等。学生通过学习讨论,在政治思想上划 清了共产党与国民党、苏联与美国、农民与地主的界限,初步树立了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由中苏共同接管和改造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首先取消了日 伪时期的法西斯式的训导制度,接着开设马列主义基本理论课,进行革命教育。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50年教育部召开高校会议。会议通报中提出:根据共同纲领文教政策规 定,目前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 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提出今后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3个重点:反 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及批判对美帝国主义存在幻想的教育;土改教育;“五爱"教 育(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1957年,毛泽 东主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 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共中央、国 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在一切学校中,必须进行马克思列宁 主义的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工人阶级的阶级观点、群众观 点和集体观点、劳动观点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1961年,中共中央正式批转试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 案),具体规定了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 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愿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民服 务;通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著作的学习,和一定的生产劳动、实际工作 的锻炼,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 观点"。1979年,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明确提出:必须在思想政治上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必须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1985年,中共中央在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进一步重申,我们培养的人才,“都应该有理 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 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同时强调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 师生,“使学校真正成为抵御资本主义和其它腐朽思想的侵蚀,建设社会主义精 神文明的坚强阵地。”根据上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全省各高等学校主要 进行了如下四个方面的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新中国成立之初,全省各高等学校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 为指导,以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为中心,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认识,改 思想”的教学方针指导下,通过开设《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 义论》、《社会发展史》等马列主义理论课,使学生初步认识马列主义理论学说, 认识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认识中国 共产党,认识新中国,也认识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必要性和 迫切性,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产生了巨大影响。 1952年,各高等学校经过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进一步强调理论学习的重 要性和理论教学的科学性。各院校根据教育部的指示,正式开设了《中国革命 史》、《马列主义基础》、《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4门马 列主义理论课(后3门课基本上采用苏联的教学大纲和教材)。
    
    1956年9月9日高等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 行方案)》,对4门政治理论课设置及学时作了调整。 1957年,根据高等教育部的规定,各高等学校各年级一律停开原定4门政 治理论课,普遍开设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课,每周8学时,共开设1年。该课 以毛泽东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中心教材,同时阅读 一些必要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及党的文件。由于受“左"的思想影响,在讲授 该课过程中把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简单地变成对学生在大鸣大放期间和 反右派斗争中暴露出来的政治思想问题的批判。
    
    1961年4月,教育部制订了《改进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意 见》,各院校文科各专业一般设3门政治理论课,即《中共党史》、《政治经济 学》、《哲学》;理、工、农、医和艺术、体育院校一般设两门,即《中共党史》 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由于当时《马克思列宁主义概论》教科书没有编印 出来,均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哲学》。《中共党史》课以胡乔木的《中国共 产党的三十年》作为教学提纲,同时选读毛泽东的有关著作;《哲学》课选用艾 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课选用于光远、苏星 主编的《政治经济学》。
    “文化大革命”期间,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高校马列主义阵地,大搞 “突出政治“、“四个第一”(即人的因素第一、政治工作第一、思想工作第一,活 的思想第一),宣扬“权力意志论”、“运动就是一切”、“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推 行实用主义的教学方针和方法,以“老三篇"、“老五篇"(《为人民服务》、《纪 念白求思》、《愚公移山》当时称之为“老三篇",再加上《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 思想》、《反对自由主义》称为“老五篇”)、《毛主席语录》代替了系统的政治理 论课,严重破坏了马列主义理论的声誉,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糟踏得面目 全非,并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庸俗化、形式主义化,毒害了青年学生,助长了 无组织、无纪律、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泛滥。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教育部于1978年10月4日发出的关于讨论和 试行《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的通知中,重新规定了政 治理论课教学时间。1979年7月又组织编写了《中国共产党党史教学大纲》、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义教学大纲》、《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史教学大纲》,并印发各地试用。
    198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 法》,各院校进一步明确了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地位和任务及教学方针等一系 列重要问题,从而加强和改进了各院校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按《试行办 法》规定,各高校本科开设《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哲学》。文科专业加 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试开《科学社会主义》。教学(包括讲授和讨论)时 数,根据专业性质和学制长短确定。理、工、农、医各专业的3门课,每门各 为一学年,每周讲2学时,全学年实际教学时数一般不少于70学时,文科专业 的4门课,每门各为一学年,每周讲3学时,全学年实际教学时数一般不少于 105学时。为了保证学生对马列主义课的自习时间,教学与自习时间以1,1为 原则,自习时间列入课程表。二年制专科开设1至2门马列主义课,三年制专 科开设2至3门马列主义课。
    1984年8月30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下达《关于加强与改进高等学 校马列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规定》,1985年8月又下达《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 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全省各院校根据中央文件精神和新时期 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 德课的教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改革、调整、更新,充实了教学内容,按 照学生的特点改进了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力求做到“三改”、“三联系”,即改 从理论到理论为从实际到理论,改从抽象到抽象为从具体到抽象,改从一般到 一般为从个别到一般;联系“四化"实际,联系现实生活实际,联系个人思想 到了实效。特别是在全省推广哈尔滨师范大学将中国近代和现代史教育纳入马 列主义理论教育计划的经验(即组织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进行“四项基本 原则"教育的经验)以后,各校都先后进行了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 使学生了解到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是怎样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走上 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 哲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基本理论观点的历史渊源、主 要内容和现代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二)形势和任务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各院校根据教育部、东 北局和中共黑龙江省委的指示精神,组建“时事学习委员会",组织专题报告和 座谈讨论。特别是密切结合“抗美援朝”、“三反”、“五反"等,对学生进行形 势任务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从而使学生了解当时的国内外形势,掌握党的方 针政策,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自觉地解决现实中的 思想认识问题。
    1950年11月至1951年底,各院校普遍开展了“抗美援朝”教育运动,使 学生从本质和事实两方面认清美帝国主义的真面目,树立和巩固了爱国主义与 国际主义思想,响应党的号召,拥护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东北农学院报名申 请到朝鲜战场去的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5%。当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招 收青年学生、青年工人参加各种军事干部学校的联合决定》之后,该校有60% 以上的学生要求参军。经过组织审查,批准43名学生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种 兵团,62名学生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干部学校和海军干部学校,120名学 生参加本院举办的军事政治俄文班。还举办了“美帝侵华史”、“美国的政治、经 济、文化科学、生活方式与革命力量"等讲座。
    1957年4月,各院校师生学习了毛泽东主席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关于正确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和《在中央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5月,根 据中共中央《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精神,开展了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 主观主义为内容的党内整风运动,并决定各系停课,师生集中时间“鸣放”、写 大字报和小字报,帮助共产党整风,对党的工作提出了很多有益的意见。6月8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这是为什么?》的社论,整风运动变为反击右派的斗争。 由于反右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伤害了一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造成了极为不 幸的后果,产生了长时期的消极影响。
    1962年,各院校传达了党的八届十中全会精神。当时很多人,包括一些青 年学生,把社会主义社会中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加以扩大化和绝对化,认 为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资产阶级都将存在和企图复辟,并成为党内产生修 正主义的根源。1964年,毛泽东主席在与毛远新的谈话中,又正式提出了“阶 级斗争是主课”的论断。这样,“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错误思想不断滋长, 以致把一般的是非问题都看成是阶级斗争的反映。到“文化大革命"时,就构 成了“红卫兵造反有理’’的思想理论基础,这是历史上一个十分深刻的教训。
    1964年,各院校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在北京联合召 开的全国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工作会议精神,把“形势和任务"作为 --fl课程固定下来,并明确规定课程内容是“阅读和讲解当前重大政策文件、报 刊的重要社论和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文章",而且要求各校党委负责人经常给学 生作这方面的报告。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校针对“文化大革命"时期, 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普遍开展了党的基本路线和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潘晓的《人 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一文,引起了大学中一些学生的共鸣;再加上 这一年,萨特的“存在主义"、尼采、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弗洛伊德的“精 神分析法”等著作,相继被译成中文出版,这样,人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人 生的真正价值?人的本质是不是自私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以及 “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成才”等,一度成了大学校园里的热门话题。有些 学生说:“民主就是以我为主,自由就是随心所欲”,“理想就是有利就想,前途 就是有钱就图”。甚至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助人为乐、大公无私等体现共产 主义道德和人生价值观的精神说成是“左”的东西,是“践踏人的本性”。很多 高校共青团委针对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开展了“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的大讨 论。1983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届二中全会上作了反对精神污染的重要讲话以 后,共青团省委又在各校开展了“做一个合格共青团员"的活动,以及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四化”做贡献的大讨论。 1985年,各校传达和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 学的通知》精神,要求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要“有分析有比较地介 绍当代其他各种社会思潮,对错误的思潮要有分析地进行充分说理的批评,培 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对这些思潮进行鉴别和分析的能力。”这样,使各校一度 泛滥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有所收敛,使一些陷入哲学和伦理道德误区的大学 生有所觉醒。
    在此期间,1981年9月,召开了全省大学、中专思想政治工作会议,11月 又召开了全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各校根据这两次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与改 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形势任务教育,并明确了马列主义课和形势任务课 的关系:“马列主义课必须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上课时间 内进行";而形势和任务课主要是讲解国内外形势,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 方针和政策,在课内外各种活动中进行。
    (三)思想品德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院校根据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 纲领》中关于“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 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的要求,针对学生思想实际,采取作专题报告、小 组讨论、参观访问、党团组织生活等多种形式,进行以共产主义人生观、道德 观为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 务;提倡顾全大局、服从组织、大公无私、舍己为人;鼓励艰苦奋斗、廉洁奉 公、爱护公物,讲究卫生;要求遵纪守法,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维护公共秩序, 反对无政府主义,并敢于同违反国民公德的言行作斗争。 1951年,根据教育部“加强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和进一步开展抗美援朝运 动”的指示精神,各校突出地进行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的思想教育,教育学 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苦乐观和荣辱观,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为解放全人类 的事业不惜牺牲个人利益,随时听从祖国召唤,为革命而献身。 1953年一1956年,各校根据毛泽东主席的“三好"(身体好、学习好、工 作好)指示,通过课内外、校内外、入学、毕业分配、各种节日活动、以及共 青团、学生会的组织活动,教育学生把坚定的共产主义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 良好的纪律和发挥主动精神、养成生动活泼的作风很好地结合起来。这个时期 在青年学生中普遍地出现了生动活泼地主动地进行学习和培养高尚道德的新局 面。
    1959年,各校根据共青团中央在成都召开的学校工作座谈会议精神,教育 学生既要关心政治,参加劳动,又要提倡认真读书,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养成 从事生产劳动的习惯,使他们既能从事脑力劳动,又能从事体力劳动。为此,普 遍地进行了校风建设。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为了发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 统作风,以及战胜“北大荒”的革命精神,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地建立起“勤 奋、朴实、团结、求实"的校风。该校农管系58级1班,连续多年被评为学校、 农垦总局的先进集体,在这个班的影响和带动下,全校把农管系。三件宝"(锄 头、镰刀、军棉袄)的艰苦朴素作风,一期一期地传下来,因而也出现了一批 又一批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
    1963年,毛泽东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以后,全省各院 校普遍掀起了学习雷锋、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群众运动。雷锋的崇高思想和高尚 品德成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榜样;“学雷锋,见行动”和“为祖国而学习"的口号, 成了每个学生的思想行动指南。这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的形成 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84年,哈尔滨师范大学邀请新时期学雷锋的光荣标兵 ——丁红军到校作报告,丁红军的英雄事迹震撼着每个学生的心灵,有的学生即 席赋诗:“你以平凡的言行,延续了雷锋的生命;你以伟大的忠诚,拉紧了时代 的纤绳;你以感人的事迹,送来了春天的罡风”。 1981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 知》后,各校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教育活动。同年,全省高校推 广了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在学生中开设《科技人才修养》课的教学经验,即通 过古今中外优秀科学家成才和修养的大量生动事例,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经验。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开设《科技人才修养》课后,经过两年的探索和教学实践, 在授课讲稿的基础上由该校教师姚炎祥等人编写了《科技人才修养十二讲》一 书,省政协主席李剑白为该书写了序言。
    1982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等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各院校结合实 际,采取各种有效形式,组织学生学习讨论,贯彻执行。 附:高等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人 民服务。
    (2)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劳 动观点、群众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勤奋学习,努力掌握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
    (4)坚持体育锻炼,积极参加体力劳动和军事训练。
    (5)尊敬师长,尊重职工,关心集体,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6)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勤俭节约,讲究卫生。
    (7)遵守国家法令,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保守国家机密。
    (8)听从祖国召唤,服从国家分配。
    有些院校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本着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精神,参照教 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守则》(试行草案)的要求,还制订了有本专业特点 的《学生守则》。如齐齐哈尔师范学院1983年制订的《学生守则》有10条:
    (1)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为争取做一个又红又专的中学教师而努力奋斗。
    (2)按时到校,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
    (3)专心听课,勤于思考,刻苦钻研,认真完成作业。
    (4)积极参加文娱体育活动,坚持锻炼身体。
    (5)讲究卫生,保持清洁,自觉地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6)认真参加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培养勤劳节俭的好习惯。
    (7)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遵守国家和各 级政府法令。
    (8)尊敬师长,尊重教师和职工劳动,团结同学,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讲 究文明礼貌,保持艰苦朴素作风。
    (9)关心集体,爱护公物,维护国家和集体利益,不做对国家、集体和他 人有害的事,勇于同坏人坏事作斗争。
    (10)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克服缺点错误。
    1984年7月,哈尔滨师范大学召开了《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教材再版 定稿会,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10所高师院校30余 名有关领导和思想品德课教师参加了会议。中宣部宣教局和省高教局有关人员 也应邀参加会议进行指导。
    为团结和组织全省高等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者,研究大学生共产主义思 想品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1984年11月,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共产主义思想 品德教学研究会成立,并在会议上讨论和通过了《研究会章程》。
    1983年,各院校结合各专业的特点,普遍深入地开展了职业道德教育。哈 尔滨师范大学先后对培养目标和突出师范特点展开了大讨论。《中国青年报》、 《黑龙江日报》报导了该校中文系毕业生李光武的事迹。他在申请到新疆去的报 告书中写道:“人活着,就应该做到青山处处埋忠骨。一在他的带动下,1983年 全校有97名学生分配到东宁、逊克、饶河、黑河等边境县从事教师工作。 从1983年开始,各院校普遍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其主要措施:一是配合 课内教学把大学生宿舍建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块阵地,各校都涌现出大 批“文明寝室标兵”;二是为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如学术报告厅、作 品展览厅、影视厅、音乐厅以及必要的音响、仪器设备等;三是扩大并开放学 校图书资料情报的活动中心,方便学生查阅古今中外各种书籍和资料;四是培 养一大批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分子,并广泛开展了各种学术性、科技性、文艺 性、新闻性和服务性等社团活动,如马列主义研究会、古典作品研究会、奥林 匹克研究会、天文学研究会、历史研究会、经济协会、书法协会、美术协会、记 者协会、科技发明协会等。不少院校还总结出方向性、知识性、教育性、创造 性、开放性融为一体的校园文化建设经验。
    (四)社会实践教育
    全省高等院校除加强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育实 践环节外,还进行了以了解社会和参加社会活动为内容的社会实践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各校学生主要是参加社会政治运动,如“三反”、“五反”、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同时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学校进行政 治情况、经济情况、教育情况的调查和自然资源情况的调查。1950年前后,东 北农学院曾组织学生参加东北地区的大规模土壤调查、森林调查、畜牧调查。同 一时期,还协助有关部门制定西满防护林带的建设计划,参加了辽西地区防治 蚜虫灾害和松江省炭疽防治、鼻疽检疫,参加了辽东地区防治牛瘟、松江省口 蹄疫防治及冬季森林采伐运输中患畜治疗等工作。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以后,全省 各高校组织广大学生参加了大办工厂、大炼钢铁以及大办农场、下乡下场参加 “夺粮大会战"等生产劳动。东北农学院师生兵分两路:一路到香坊实验农场大 搞丰产田、高产“卫星田";一路在校内,利用实验室设备条件,先后办起农药、 化肥、机械等工厂。哈尔滨师范学院师生分批到农场垦荒种地。中文系学生在 一首诗里写道:“星星未落我起床,月亮照我进战场,头遍休息抬头看,东方才 出红太阳。”经过艰苦劳动,不仅收获了大量的粮豆菜,而且师生思想也受到了 锻炼。但由于生产劳动过多,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
    1964年9月,各校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通知精神,文科各专业师 生都分期分批下乡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主要是参加农村“四清”(清政治、 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四年或五年制的文科各专业师生,参加运动 的时间为一年至一年半,即参加一期“四清”的整个过程。同年11月,高等教 育部召开的直属高等学校理工科教学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阶级斗争作为一门主 课。据此各校都把参加“四清”和军训正式列入教学计划。据统计:哈尔滨师 范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东北农学院、东北林学院、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哈 尔滨科技大学等6所院校从1964年1月起到1966年3月,由各院校党政领导 同志亲自带队,共组织9 450名师生分期分批地到农村参加“四清"运动。与此 同时,各院校根据毛泽东主席“全国学习解放军”的号召,先后组织学生到军 队“下连当兵”和参加近两个月的野营拉练等军训活动。
    1980年,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东北农学 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都把利用寒暑假组织大学生搞社会调查确定为对学生进 行社会实践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哈尔滨师范大学有三条规定:(1)每次寒暑 假,学生都要根据校党委、学工部和团委提出的社会调查要求,回乡进行调查。 (2)开学后利用第一周的党团活动时间,以班级或团支部为单位召开回乡见闻 座谈会。(3)选较好的调查报告举办展览,对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向上级有关 部门推荐。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寒假归来,该校有7个系的140余人提交了 131份调查报告。开学后,12个系101个班级组织了120余次回乡见闻座谈,参 加座谈的人数达2 523人,占全校2 666人的94%。中文系一些学生对克山县一 个大队调查后所写的报告,省委第一书记杨易辰看后作了批示。省委研究室把 这份调查报告连同杨易辰的批示刊登在省委《调查研究》上。
    从1983年开始,哈尔滨科技大学、东北重型机械学院、东北农学院、哈尔 滨师范大学等许多院校都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际工作,从事科技实验、科技服 务、科技咨询等。在院党委和行政领导的支持下,东北农学院团委组织占全院 60%以上的学生分赴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3个市30多个县(农场)的50多 个乡镇,搞社会调查,开展科技培训和技术咨询服务,使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 了解,亲身感受到改革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进步以及改革的艰巨性,进一步激发 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为农业献身的决心。同时,由于打破了系和专业的界限,组 成跨系跨专业的小分队进行活动,各专业相互渗透,启发了学生全面、整体地 研究农业生产的兴趣,增强了咨询服务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