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项目及成果
(一)1950—1957年一些基础较好的高等学校围绕教学,面向经济建设需
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
哈尔滨工业大学在金属切削、涂镀和焊接等领域比较早地开展了科学研究。
据1954年9月统计,当年的180个科研项目中,用国产材料生产424A型焊条、
玉米型铣刀、钢线生产中废品原因分析、A·M—6型电动机通风温度试验、湿
沙型浇铸离心铁管等研究成果,均被工厂采用。电力系统动态模拟和竹材利用
研究被纳入国家科研规划。与此同时,该校还为工矿企业单位解决生产技术问
题400多项,与研究机关签订科学技术联系合同40多项、科学研究专题合同17
个。1956年,该校进行专题研究110项,其中60%是直接与工矿企业和科研部
门共同进行的,当年有25项成果被工厂所采用。1957年,该校同72个单位签
定了联系合同,共184个专题研究课题,其中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及国家工业部
门的重要题目达66项,工矿企业委托或合作的有90项。
东北农学院在摸清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情况的基础上首先对大
豆、小麦、玉米等作物的育种进行研究,并取得初步成果。1953年起,又进一
步确定了以作物遗传和育种、黑龙江省主要作物高产规律与栽培技术、黑龙江
省主要低产土壤的改良利用、畜禽遗传和育种、家畜(禽)营养性疾病防治、谷
物收获机械的设计试制等8个方面作为科学研究的重点。到1957年,每年列入
计划和完成的课题都有增加。主要成果有:育成大豆优良品种“东农1号”,成
为合江、牡丹江地区国营农场当时的主栽品种之一;育成春小麦优良品种“东
农101号”,在合江和绥化地区低洼地推广;完成“圆环式排种装置性能研究”,
研制成圆环式挂种器和排种装置试验台。前者对我国当时广泛应用的后槽轮排
种器有很大改进,惑者则是50年代我国农科高等院校的第一台,曾被兄弟院校
参考使用。
哈尔滨医科大学在1953年以前,主要研究与推行苏联的组织疗法、睡眠疗
法、神经封闭疗法、抽液疗法和无痛分娩等新疗法。1954年以后,学校接受了
国家下达的悔龙江省主要地方病——克山病的研究任务,组织有关医教人员深
入病区进行调查和检诊,对典型急性克山病患者开展临床观察研究,为这一课
题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1955年全校共歪出科研课题95个,包括地方病、流
行病、中医、中药、基础医学等5个方面。1956年,重点科研项目增至78个,
其中20%的课题在当年即告完成,70%的课题均按计划顺利进行。克山病临床
研究、克山病的试验性防治对策、克山病病区住宅生活调查、森林脑炎虫媒调
查、中医治疗结核的研究、波状热的流行病调查和防治研究以及结核性膀胱的
外治疗等课题都取得了较好成绩。1957年,全校共提出80个科研课题,其中22
个被列入国家医学科学研究计划。
(二)1958—1965年受“大跃进"和“反右倾”两大运动影响,科研工作
由此前围绕教学、兼顾社会需要而变为走出高校大门,下厂(场)、下乡及开展
“双革”(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活动。1961年以后,经贯彻“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八字方针和“高教六十条",科研工作复又趋于正常。
哈尔滨工业大学曾掀起结合专业大办工厂和开展科研活动的热潮。1958年
10月末,全校兴建了42个工厂,完成了许多科研项目,其中有101项展品参加
了当年11月1日在北京举办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展览会"。参展的有会
说话会下棋的专用快速电子计算机、光电管程序控制机床、超声除尘器、电渣
焊和贯流式水轮机、污泥中提取维生素B。以及电子管仿型立式车床等尖端产
品。1959年学校汇总了教学、科研、生产、体育运动和副食品生产等方面取得
的成果共353项。
1961年贯彻“高教六十条"以后,学校实行以教学为主,在提高教学质量
的同时贯彻教学、生产劳动、科研三结合的科研工作方针,科研工作从普及向
提高方向发展。1964年计算机教研室研制成的“数字计算机和磁性元件”在全
国工业新产品展览会上展出并获奖。
东北农学院于1958年到1959年组织全院师生到农业第一线参加农牧高产
试验,列入计划的试验项目分别为323项和966项,先后研制了新型农药、兽
药、化肥、菌肥和农牧业机械等。长期性的科研课题也有10多项取得较好成果,
如育成大豆优良品种“东农4号",研制成通用垄作机等。1960年到1962年三
年自然灾害期间,仍取得了4项科研成果。主要有:养猪、养牛、养鸡三条生
产线的设计和安装、马传染性贫血研究、谷物康拜因逐节器长度的统计分析等。
1963年,学院承担了全国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会议确定课题中的138项。1964年
至1965年三年间共取得30项研究成果,其中主要有:大豆光照生态类型及其
在栽培育种和演化方面意义的研究、稻田化学除草的研究、亚麻种子清洗机械
化的研究等。
哈尔滨医科大学于1958年提出的革新项目包括下列8个方面:除四害、讲
卫生,中医、中药临床应用,药品制造,制作标本,器械革新,手术革新,检
查与治疗,图书资料等。经过筛选,从中选定了14个中心研究项目共99个课
题,其中的高血压研究、克山病研究、心血管外科研究、砂眼防治研究等都取
得了进展。1959年首次取得“狗头移植"实验成功I 1960年提出以克山病、劳
动卫生与职业病、心血管疾病及同位素应用等18个大项为科研重点项目,并取
得明显进展,1961年以后,又确定以克山病、祖国医学、放射医学、心血管系
统疾病、医用新技术及其它7项专题为重点科研课题。截至1965年底,在克山
病、心血管疾病、腺病毒、中医针灸、经络学及中西医结合快速疗法、探索三
防(防原子、防化学、防细菌)技术措施及防治砂眼、青光眼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哈尔滨师范学院于1958年共完成科研课题921个,其中自然科学项目531
个。具有代表性的是化学系的稀有元素和半导体元素的提取、有机硅化物制备、
轻重稀土元素的分离等;物理系的压电晶体、超声波,数学系的联合贴签卷报
机、自动报数机等等。据1960年4月统计,1958年至1959年两年共完成科研
课题2 391项,其中200余项具有相当学术价值。1961年以后,贯彻“高教六
十条",科研工作转为围绕教学进行,并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
黑龙江商学院于1958年9月正式建立,到1965年,先后取得的主要科研
成果有:试制生产出601型饺子机、青饲料粉碎机、手摇磨面机、自动售货机,
还有蔬菜贮藏保鲜、无线电通讯等项目。此外,还进行了20万伏电子负离子加
速器和应用钴照射食品的尖端科学方面的科研工作。
(三)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中,科研工作横遭破坏,但广大教师
仍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科研,因而也取得了一定成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仅焊接专业的教师,从1971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
束,便完成了27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的气体保护焊工艺与设备、脉冲焊断
续器研制、熔化积脉冲焊等研究项目,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其它专业也都有
各自的科研成果。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在此期间承担了65项科研课题,完成了35项。其中
水处理研究室、建筑材料教研室、给排水教研室分别完成的“新型除放射性净
水剂"、“铸石新品种——铜矿渣铸石"及“铁岭自来水厂"与“鞍山市给水管
网”的研究与设计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其它一些院校,如东北农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师范学院等,于
“文化大革命一中、后期,在科研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有些还达到国内先
进水平并被推广应用。
(四)1976—1985年在拨乱反正基础上,根据1978年1月和3月分别召
开的黑龙江省和全国科学大会指明的“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
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全省普通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开始由过去主要
进行封闭式的理论研究,进一步转为在加强理论研究的同时,大力开展应用研
究和开发研究,科研项目和研究成果不断增加。
1.科研项目
1979年以后,全省普通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据统计,1983年,
全省普通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为1 128项,1984年增至1 941项,1985年又增
至2 925项。此外,1985年全省普通高校对外进行智力、技术开发和咨询服务
的项目达614项,承担科技攻关项目196项,接受委托设计项目65项。
2.科研成果
1984年,全省普通高校共鉴定科研成果273项,占当年科研计划项目总数
的14%。其中部级鉴定57项,省级鉴定77项,基层鉴定139项。1985年共鉴
定科研成果245项,其中自然科学242项(见表4—31),人文及社会科学3项。
1985年的科研成果中,进行了专利登记的31项,签订技术转让合同的189
项,成交金额总数达4 701.9万元,当年实际收入l 348.9万元。
二、主要著作、译著及教材
(一)1950—1966年省内一些主要高等学校均先后出版了一批专著、教材
和译著。东北农学院出版了《绵羊和羊毛学》、《作物栽培学》、《农畜生理学》、
《普通化学》等专著、教材及译著达80余部。哈尔滨医科大学正式出版的《实
验诊断学》、《胚胎实验法》、《环境卫生学》、《巴甫洛夫学说之发展》(1、2、3
集)等专著、教材及译著达89部,其中专著18部,教材11种,译著60部。哈
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前期编写教材46种,共出版383 600册,还编译出版了
《俄语语法》、《一年级俄语实践教科书》(上、下册)、《俄语成语词典》、《现代
俄语结构学》等一些主要专著、教材和译著。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在此期间公
开出版的专著、教材达24部,其中主要有《弹性及塑性理论》、《水利学与空气
动力学》、《建筑结构试验》、《工业结构》(暖通专业教材),等。
(二)1966—1976年 “文化大革命"中,仅部分高等学校出版了为数不多
的专著。如哈尔滨医科大学出版了《北方儿科学》、《针刺麻醉》、《流行性出血
热》等;东北农学院出版了《怎样防止马铃薯退化一利用实生苗块茎留种》:
《国外农业概况和国外畜牧业概况》等。
(三)1976—1985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全省普通高等学校出版的专
著、译著、教材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多于以往各个历史时期。哈尔滨工业大
学出版的图书达344部,其中国家各部、委出版社出版的238部,省、市、自
治区出版社出版的56部,各高等学校出版社出版的48部,日本国两家出版社
各出版一部;公开发表的论文1 400余篇,其中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和国际刊
物上发表的100余篇。东北农学院正式出版的专著有45部,其中主要有《猪的
解剖组织》、《大豆》、《家畜外科学》、《俄华农业词典》、《有趣的植物生活》等。
哈尔滨师范大学于1979年共编写教材49种、教学参考资料88种;1981年在国
家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88篇、省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176篇;国家和省级
出版部门出版的专著36部,译文21部(篇);1982年出版的专业教材24部,在
各级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有533篇,1983年到1985年又写出专著29部,发表论
文428篇。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开出版的专著达109部,译著83部,教材10部。
黑龙江中医学院1977年到1985年共出版专著和教材46部,并发表了大量学术
论文。其它各高等院校也出版了不少专著、译著、教材和各种参考资料,在国
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为数不少的学术论文。
三、获奖成果
1978年以后,全省普通高校获各种奖励的科研成果不断增多。
哈尔滨工业大学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9项;1978年到1985年共获
国家发明奖6项。这6项成果是:一步法元氰镀铜、高压筒形零件变型热处理
新工艺、提高外延片质量——亮片工艺、压力机锻模热处理强化新工艺、小型
全位置焊管机头、加压充气一次快速检漏筛选法。此外,在此期间还获国家部
委及省级奖励300多项。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在此期间接受的国家交给的洲际运载火箭水声测点
系统、减摇鳍、海I指挥仪、7103深潜救生艇等多项重大科研任务,均获得奖
励。该院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718工程——导弹测量船获国防科委奖,动画录
像自动控制机获1985年国家发明奖。截至1985年,该院先后获国家科学大会
奖7项,国家科技进步奖7项,国家部、委及省级重大科技成果奖近50项。
黑龙江大学在此期间除获国家及省科学大会奖外,还获省和国家部、委
级奖励150余项。1984年和1985年的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该校获
一二三等奖项目占获奖总数1/3。
东北农学院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获4项科研成果奖:东农4号大豆
育种、哈白猪育种、深松耕法、马铃薯的退化与防治,同时获省科学大会奖达
22项。1979年以后,共有21项成果获国家部、委级奖。1985年,哈尔滨自鸡
选育、马铃薯极早熟品种东农303号选育,分别获国家第一次颁发的科技进步
二等奖和三等奖。
哈尔滨医科大学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共8项,其中仅克山病研究
成果奖便有3项:强心药物的研究、克山病的临床表现研究和克山病病理研究。
同期,还获全国医药卫生科学大会奖11项。据统计,在1980至1985年的“六
五”计划期间,全校获科研成果奖共174项,其中国家攻关表彰奖1项,卫生
部甲级奖5项、乙级奖4项,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奖3项,黑龙江省政府奖40
项,省卫生厅奖102项,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奖18项。
哈尔滨师范大学于1978年1月向黑龙江省科学大会选送的19项科研成
果中有4项获奖。同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有两项获奖:蕃茄杂种优势利用、
普通小麦x硬粒小麦杂种性状与细胞遗传。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获奖成果共10项,其中
的建筑结构整体空间作用的计算理论达国际水平,灌注桩钻扩机设计、混凝土
早强速凝外加剂——负温混凝土外加剂、地下水除铁除锰技术——接触催化法
除铁新工艺等则属国内首创。此外还获部、委级各种奖励17项。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于1 978年在全国科学大全上获两项成果奖:液压弯辊
装置和313钢管矫直机。1979年以后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计有50余项,其中获
部、省级奖励的有31项。
据统计,1984年全省高校获国家发明四等奖1项,省、部委级成果奖63项,
省政府优秀成果奖38项(其中二等奖15项,三等奖15项,四等奖7项)。1985
年全省高校获各种奖励的科研成果项目又有明显增加,其中的自然科学、社会
科学及部分高校研究与开发的情况与全国高校获奖情况的对比分别见下列各
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