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节 识字运动

  一、文盲基数
    1949年10月前后,松江省教育厅在部分县市组织了人民文化程度重点调 查。调查分为城乡居民和厂矿职工两部分。标准是:不识字或念过一年书的为 文盲;念过2年至4年书或实际等于初小毕业程度的为半文盲。这个标准和后 来中央扫除文盲委员会规定的“不识字或识字数在500以下者为文盲;能识500 字以上而未达到脱盲标准的为半文盲"标准比较,既笼统又偏高。该调查的年 龄划分为3段:16—25岁为青年;26岁一50岁为成年;51岁以上为老年。简 称青成老(下同)。这个调查年龄幅度,按当时平均寿命60岁计算,达35个年 龄段。这一划分和后来的国家标准12—40岁(少年、青年、壮年)共29个年 龄段的划分法比较,多6个年龄段,即等于国家标准的120.7%,明显过宽。尽 管如此,36年前的这次调查,作为历史资料仍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调查结果,全省5 223 405人口总数中,城乡居民青成老占总人口的70%, 儿童占30%。全省有文盲2 712 584人,占全省总人口数的51.93%,占全省青 成老总人口数的74%。
    农村地区文盲占青成老总人口的79.9%。
    城关(县镇)文盲占青成老总人口的69.9%。
    职工中文盲占职工总数的65%。
    这次典型调查是以局部数据推算整体的方法统计的,在没有全国统一标准 的情况下,存在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二、识字运动
    1950年3月,东北人民政府为贯彻“开展识字运动,逐步减少文盲”的全 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发布《关于试行开展识字运动及业余补习教育的决定》。 规定识字运动的对象以15—45岁的工农兵为主,并且要着重干部,着重工人, 着重成青年。标准一般定为3年内认识1 000个常用字以上,按“学以致用"原 则,识字教育要结合群众生活和生产。群众生活和生产需要什么字就教什么字, 并达到会认、会讲、会写、会用的目的,要组成各级识字运动委员会,负责领 导本地区、本部门开展识字运动。
    (一)农村识字运动
    1950年,黑龙江、松江两省相继发布在农村开展识字运动的决定。要求把 农村原来的冬学运动纳入识字运动的轨道。12月14日政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 开展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指示》,规定识字教育的标准:农民业余初级班(组) 吸收文盲、半文盲入学,使其在3年内认识常用字1 000字以上,并具有初步读 写算的能力。1949--1951年3年间,黑、松两省参加冬学的文盲和半文盲都在 30万到60万人左右。从1950年始,冬学逐步转为常年学习,每年坚持常年学 习的人数大体是冬学人数的1/3—1/2之间,最多有达2/3的。一般是冬学期间 集中讲授新课,学习《农民文化课本》,挂锄和秋收期间是复习巩固,分散学习, 由小先生、群师进行小组、家庭、地头辅导和检查。冬学一般从11月末或12月 初开始,到翌春农历正月十五结束,学习56—60天,每天学习2小时。挂锄学 习一般在7月20日到9月15日之间,约8周时间。秋收学习一般从9月20日 开始,时间不超过1个月。
    (二)职工识字运动
    1950年8月,黑龙江、松江两省文教厅根据东北人民政府《关于职工业余 教育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的:识字教育的形式与教学时间,以适应生产,同时 又便于职工学习为原则,可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职工教育的识字运动出现以下 几种形式:(1)将原有各类工人夜校、工人补习学校改为职工业余厂校、联校 或地区校。在这些学校的普通班里进行识字教育,使工人、职员中的文盲争取 在三五年内一般能认识1 000字上下,并有阅读通俗书报和写简单应用文的能 力。(2)在哈尔滨市试办了行业识字班(组),大厂单办,小厂联办。这种形式 灵活方便,适应生产和生活需要,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东北教育》1951年第 4期曾刊载周瑞琪的《哈市试办行业识字班的初步体会》一文。编者按指出: “在城市里以行业为单位开办识字班组,在现阶段是开展职工教育的一种有效的 组织形式。"(3)是单独办识字学校。1949—1951年,黑龙江、松江两省的职工 识字运动,共有200多万人参加学习,脱盲人数达45 640人。
    识字运动期间,干部中的文盲率有显著下降。职工文盲率由1949年的65% 下降到62%。农村文盲率变化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