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七”大学
1966年5月7日,毛泽东审阅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
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给林彪的信中提到:公社农民以农为主(包括林、牧、
副、渔),也要兼学军事、政治、文化。这封信简称“五七指示”。“五七”大学
由此得名。1970年,黑龙江省成立第一批“五七”大学57所。1976年达到高
潮,校数达595所。10年间计招生72 345人,毕业42 088人,毕业率达58.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两年整顿,到1980年,全省还有“五七”大学60
所(市办10所,县办50所),有农业、畜牧、水利、农电、赤脚医生、师资等
80多个班,在校生3 000多人。“五七"大学曾为农村社队培养了农业技术员、
赤脚医生、兽医、拖拉机手、民办教师等4万多名。
二、农村建设学校
1980年10月,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教育局《关于改办龙江县等24所“五
七”大学为农村建设学校的请示报告》。这批学校包括拜泉、克山、讷河、呼兰、
双城、木兰、尚志、海伦、肇州、青冈、肇东、穆棱、鸡东、林口、海林、勃
利、桦南、富锦、铁力等县及七台河市、哈尔滨市道里区、佳木斯市郊区、德
都萌芽学校等农村建设学校。1981年,“五七”大学改办农村建设学校工作基本
结束,全省共改办农村建设学校60所。1982年,减至53所。1983年3月,随
着农村技术教育的发展,省工农教育办批准10所农村建设学校改办为农民中等
技术学校(后改称农民中专)。其余农村建设学校分别改办为农民初等技术学校
(简称县办农技校)。至此,农村建设学校完成了历史使命,起到了承前(“五
七"大学)启后(农民中专、县办农技校)的过渡作用。
农村建设学校的学制和课程设置,执行1981年4月,省教育局制订的《黑
龙江省农村建设学校初、中等专业教育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农村建设学校
分别设中等专业技术班和初等专业技术班。
中等专业技术班,学制一般为二年,但对具有高中实际文化程度,从事实
际工作二年以上者,可采取一年制。根据备校条件和当地需求,分别设农学、兽
医、畜牧、园艺、农村医生、果树、农干培训班等专业。各专业各科课程比例:
政治课占7%左右,体育课占6%左右,文化课占11%,专业基础课占35%,专
业课占40%左右,专业补充课占1%。一年制授课40周1 000学时。二年制授
课90周1 500学时以上。
初级专业技术班,学制一般二年,但招收初中文化程度的,不进行文化课
学习的专业,可采取一年制。短训班分为长学制短安排、单项技术推广、干啥
学啥三种类型,以完成规定教学内容为限,不作硬性时间规定。
三、农民中等专业学校
(一)设置
1983年3月,省教育厅和省工农教育办首批批准10所农村建设学校改办
农民中等技术学校:有龙江、呼兰、双城、兰西、林口、海伦、鸡东、穆棱、勃
利、七台河等9县1市农民中等技术学校。1984年4月,为和全国统一名称,根
据教育部指示,改10所农民中等技术学校为县(市)农民中等专业学校。1985
年5月,省工农教育办第二批批准汤原、富锦、铁力、德都、省民委等4县l委
计5所农民初级技术学校改办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同时批准省土地管理局农民
初级技术学校可招收中专班。6月,第三批批准青冈、绥棱、拜泉、克山、虎林、
宁安、方正、饶河、密山、哈尔滨市道里区、鸡西市等9县2市计11所农民初
级技术学校可以分别招收牧医、土木建筑、农村经济、农业机械等专业的中专
班。至此,全省有农民中等专业学校15所,可以招收中专班的农民初级技术学
校12所。
(二)学制、课程
农民中等专业学校是当时省内农民教育办学的最高层次,“乡来乡去"正规
化的农民技术学校。培养目标是为农村培养农、工、商、运等专业的中级技术
人才。招生对象是具有初中以上实际文化程度的乡、村基层干部和有一定生产
经验的农村知识青年。全脱产班学制二年,函授、广播班学制年;
根据各校条件和当地人才需求,分别设立农学、畜牧兽医、园艺特产、果
林、财会等多种专业。实行全省统一招生考试,统一录取。向毕业生发给由省
教育委员会验证的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与普通中专毕业生同等学历。如被全
民或集体单位录用者,均按普通中专毕业生的工资待遇标准执行。二年制农学、
畜牧专业教学计划规定:2年4个学期总授课时间为100周。
农学专业设13门课程:政治、体育、语文、数学、化学、植物及植物生理
学、土壤肥料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作物栽培学、作物病虫害防治学、农业经
营管理学、农业气象学、专业补充课等。
畜牧兽医专业设15门课程:政治、体育、语文、化学、家畜解剖生理学、
家畜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家畜饲养学、家畜遗传繁育学、畜牧学各论、家畜
传染病及微生物学、家畜寄生虫病学、中兽医学、专业补充课等。
四、县办农民技术学校
(一)设置
1983年有龙江等10所农村建设学校改办为农民中等专业学校。到1985年
改办农民中专的也只有15所,大多数农村建设学校改办为县办农民技术学校
(简称农技校),属初级农民技术学校层次。1985年,全省有县办农技校近40所,
在校生1.1万多人,中长班50多个,短班130多个,教职工总数达756人,其
中,专任教师546人。校舍建筑面积3.4万多平方米,教学生产用地近3 000亩。
县办农技校为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培养了大量初级农业技术人才。
(二)学制、课程
县办农技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一二项初级农业技术的农业初级技术人才。
招生对象是乡(镇)、村基层干部,农民技术员和民校教师。形式以办短期班为
主。可以办1—2个专题,搞1—2周时间,也可办几个月,还可以办一年制的
专业班。毕业学员可以成为乡(镇)、村两级实用技术培训和民校的骨干。一年
制农村干部培训班,全年学习46周,分两个学期。开设课程有政治40学时,语
文30学时,化学30学时,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遗传育种和良种繁育学、
植物保护学、农业机械等各90学时,农业经营管理、作物栽培各120学时,畜
牧学60学时,农田水利规划、林业、农业气象各30学时,专业补充课20学时,
计960学时。办学条件较好的农技校,经省工农教育办批准,可试办中专班,条
件成熟时,可升格为农民中专。
方正县农技校推广日本国友好人士藤原长作的寒地水稻稀植技术成效显
著。1982年先办提高班,吸收120名公社干部、农业技术干部、水田专业户和
科技户参加,培训了骨干。接着在乡(镇)农民技术学校办普及班。第三阶段,
深入水田生产队(村、屯),普及推广这一技术,当场解答疑问,学会为止。全
县受训人数达万人。1983年推广46 300亩,占全县水田的57.5%,亩产平均388
公斤,最高达634公斤。1984年,全县9万亩水稻全部采用了这项技术,并计
划向全区、全省以及我国北方地区推广。这一技术推广项目,在我国北方地区
正向纵深发展。
五、乡(镇)办农民技术学校
(一)设置
1981年,全省有公社(乡、镇)农民技术学校(简称农民技校)155所,长
班299个,学员5 312人;短班1 652个,学员78 636人。1985年,发展到981
所,在校生51.3万人,教职工2 000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人。办成实体校
的有569所,占总校数的58%。
(二)学制、课程
乡(镇)办农民技校是乡(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中心。任务是对全体农
民,特别是知识青年、基层干部、技术员、专业户、重点户人员进行职业技术
教育。学制灵活多样,长短结合。可办学制一年左右的初级专业班,实行学时
制,总学时为500—700学时,大量的是举办各种技术训练班,时间可长可短,
根据需要而定。专业设置从本地实际需要出发,开设农学、畜牧、林业、园艺、
农经、特产等有关专业,或开设工业、商业、运输、建筑、服务等专业,毕业
学员多数在本地推广和应用新技术中起示范作用。
安达市万宝山镇农民技术学校办学效果显著。该校1980年创办,到1985
年,共办脱产长班4期,培养相当于中专水平的学员144人,短班12期,培养
学员478人;各种技术讲座轮训农民5 000人次。毕业生臧瑞福赴甘肃讲授甜菜
栽培技术,听众达万人以上。该镇由于大搞农业技术教育,从1978—1984年间,
粮食亩产从135公斤提高到250公斤,奶牛由251头增加到1 186头,人均收入
从162元提高到503元,全镇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六、村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村办农民文化技术学校(简称民校),即农民业余初等学校,是综合性的基
层农民教育设施。任务是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继续抓紧扫盲教育,普
及初等文化教育,广泛开展技术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农民,以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民校办学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实行群众办学,坚持业余为主。分别开
设扫盲班、小学班、实用技术普及班。个别地方也有开办初中班的。技术班的
教学内容和时间,结合当地生产需要和学员要求,结合实际,灵活安排。1985
年,全省共有民校9 668所,各类学员的毕(结)业生234 732人,招生303 085
人,在校生达303 189人。有教职工2 538人,其中,专任教师2 249人。另有
兼任教师22 00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