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干部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黑龙江、松江两省创办过各类干部培训学校 (班)。1949年以后,先后改办和创办了机关在职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工农 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教师进修学校等各类干部学校。 一、机关在职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 (一)设置 机关在职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简称机关干校,是组织不足初中毕业文 化程度的干部,利用业余时间,以班级教学形式为主,进行正规文化教育的干 部学校。黑龙江、松江两省县以上党政机关于1949年冬,在省委宣传部直接领 导下,普遍建立了在职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学校的领导关系和名称几经变 动:1951年,省委宣传部把在职干校移交省文教厅管理,接着各市县党委宣传 部也把机关干校移交当地文教科(局)管理。1952年,文教厅又将机关干校移 交新成立的省文化教育委员会(简称文委)管理,校名改称在职干部业余初等 学校或在职干部业余初级中学。1954年两省合并。12月,文委的工农教育处划 归教育厅领导,下设城市、农村、干部3个教育科。学校改称机关(企业)干 部业余文化学校。 据1952年统计,黑龙江省有机关干校51所,高小班119个,学员6 515人; 初中班116个,学员6 136人。专职教师232人,兼职教师16人。1953年,松 江省有机关干校60所,509班,学员30 592人,专职教师140人,兼职教师501 人。 1954年合省后,全省有机关干校147所,学员83 273人,专职教师和干部 913人。1955年,达到180所,分扫盲班、高小班、初中班、高中班,学员人 数达86 280人。1957年,反右斗争后,机关干校数量锐减。到1960年,全省 县以上机关干校仅70余所,专职教师1 413人,学员19.2万多人,其中,小学 班37 219人,初中班66 659人,高中班59 299人,试办大专班28 842人。 (二)学制、课程 干部业余文化补习学校的任务是授予干部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使文化水 平较低的干部逐步提高到相当于小学、初级中学以至高级中学毕业的水平,以 便有效地学习政治理论,钻研业务,更好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使一部分 干部能够具备升学深造的条件。 创办初期,办扫盲班、小学班和初中班。1955年,开始试办高中班,1960 试办大专班。1957年《黑龙江省干部业余文化教育试行方案》规定教学计 划如下: 扫盲班:识字课400学时,以能识2 000左右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 能写二三百字短文,语句大体通顺为脱盲标准。 小学班:学制二年。设语文课342学时,算术课234学时,计576学时。每 周业余上课6学时。上课时数与课外作业时数,大致为3:1。 初中班:学制四年。课程设置分为2类。第1类,开语文378学时,算术 108学时,代数144学时,历史126学时,地理108学时,计864学时;第2类, 语文324学时,算术108学时,代数144学时,不开历史、地理,另开几何108 学时,物理108学时,化学72学时,总计864学时。第1类,历史只讲中国史, 地理包括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的总论部分。每周业余上课6小时。 高中班。学制二年半。分文史地和数理化两类。文史地类,开语文360学 时,历史252学时,地理108学时,计720学时。每周上课8学时;数理化类, 开语文198学时,代数180学时,几何144学时,三角90学时,物理234学时, 化学162学时,计1 008学时。每周上课8学时。 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1950年3月,东北人民政府在《关于创办工农速成中学的决定》中指出:如 有条件设立工农速成中学者都可设立之,如不够条件,则办工农干部文化补习 学校,吸收编余干部及优秀工农青年入学。并将过去附属于中学之工农班及已 办训练编余区村干部之训练班或学校加以整顿,改为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校 (简称工农干校)。 8月,经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松江省工农干部学校正式成立,首任校 长李敬明,校址在呼兰县城东南隅,当年招收学员400多人。 1952年,黑龙江省克山工农干部学校正式成立,校址在克山县城西。每年 招生500多人。 工农干部学校建校初期,隶属于省政府领导,由文教厅主管。1954年合省 后,克山工农干校撤销,呼兰干校改称黑龙江省呼兰工农干部文化学校,隶属 中共黑龙江省委领导,由省委组织部主管。1966年,停止招生。1969年正式撤 销。 工农干校的任务是培养在职县、区、村干部与一般工农干部,旨在提高他 们的文化素质。招收具有初小二年文化程度,年龄在18至40岁,参加工作3年 以上的工农干部。施以相当于完全小学程度的文化补习教育。毕业后由原工作 单位分配工作,或升入工农速成中学,或进其他干部学校继续学习。 工农干校学制一般为二年。修业期满考试及格,由主管教育行政机关颁发 毕业证书。工农干校使用省统编干部文化课本。课程设语文960学时,算术480 学时,历史120学时,地理120学时,政治160学时,自然200学时,音乐80 学时,体育120学时,计1 280学时。 学员入学后,享受助学金待遇。建校初期,每人每月按60—80工薪分支给。 1953年后,每人每月享受助学金为人民币32元。 三、工农速成中学 1950年12月14日,政务院发出《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 补习学校的指示》指出:“为了认真提高工农干部文化水平以适应建设事业的需 要,人民政府必须给予他们以专门受教育的机会,培养他们成为新的知识分子。 为此,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工农速成中学”。 (一)设置 1950年5月,哈尔滨市工农速成中学成立,校址在道里区兆麟公园南门外。 1951年2月,黑龙江省工农速成中学在齐齐哈尔市成立。1952年11月,教育 部作出《关于工农速成中学附设于高等学校的决定》。1953年4月,哈尔滨工农 速成中学移交哈尔滨工业大学,改称哈尔滨工业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黑龙 江省工农速成中学移交东北农学院,改称东北农学院附设工农速成中学。 1954年8月,黑龙江与松江两省合并,在齐齐哈尔市创办黑龙江省工农速 成中学,由教育厅直接领导。1955年校址迁至哈尔滨市。 1956年1月,哈尔滨工业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移交省教育厅,改称黑龙 江省第一工农速成中学;黑龙江省工农速成中学改称黑龙江省第二工农速成中 学。1956年3月两校合并,称黑龙江省工农速成中学。另1所工农速成中学仍 附设于东北农学院。 1955年7月,教育部、高教部联合发出《关于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的通 知》决定:从1955年秋季起全国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在校的一二年级学生, 一律改为四年制,以保证教育质量。至1954年,全省3所工农速成中学共招生 5期,计3 492人。1958年最后一期学员毕业。8年间,工农速成中学毕业生计 2 112人,其中,60%多学员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1958年以后,东北农学院 附设工农速成中学停办。黑龙江省工农速成中学转为招收普通初中班,1962年 停办。 工农速成中学的领导关系:各高等学校附设的工农速成中学,隶属各高等 学校;单独设立的工农速成中学,隶属省教育厅。 注:合计不包括括弧内数字。括弧内系1958年以后,普通中学班的招生、毕业和在校生效。 (二)学制、课程 1950年12月,政务院发出《关于举办工农速成中学和工农干部文化补习学 校的指示》。1951年2月,教育部颁发《工农速成中学暂行实施办法》规定:工 农速成中学的任务是招收参加革命或产业劳动一定时间的优秀的工农干部及工 人,施以中等程度的文化科学基本知识教育,使其能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培 养成为新中国的各种高级建设人才。不愿或不宜升学的,可以直接或经一定时 期的业务训练后分配工作。学制定为三年(必要时得延长为四年)。由于工农速 成中学精简了一些课程,去掉了普通中学初中和高中课程内容的循环部分;配 备了业务能力强,又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强,又是有生 活、工作和生产经验的成年人,所以学制可以比普通中学一共六年为短。 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计划有过两次大的变化。 第一次实施的是1950年9月全国第一次工农教育会议上修正通过的,1952 年2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行的《工农速成中学暂行实施办法》规定的教学计划: 设11门课程,每周29学时,总学时3 480。课程设数学(算术、代数、平面几 何、立体几何、三角)、自然(植物、动物、生理卫生、达尔文学说基础)、化 学、物理、历史(本国和外国历史)、地理(本国和外国地理)、政治、制图、体 育、音乐。 第二次实施的是1953年9月高教部、教育部联合颁发的《工农速成中学第 一二三类教学计划修订草案》。这个《草案》是1952年11月教育部在《关于工 农速成中学附设于高等学校的决定》中提出的。目的是使工农速成中学的教学 计划更容易与高等学校的课程内容密切衔接,保证速成任务的完成。“分类教学 计划’’规定:第一类教学计划(预备升入高等学校的文史、财经、政法等科 系),以语文、历史、地理等科为重点课程。第二类教学计划(预备升入高等学 校的理、工等科系),以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为重点课程。第三类教学计划 (预备升入高等学校的农医、生物等科系),以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 为重点课程。各类教学计划的重点课程,均要达到相当于普通高中毕业的水平。 非重点课程的要求,必须达到各科教学大纲的规定。 1955年7月,教育部、高教部在联合发出的《关于工农速成中学停止招生 的通知》中指出:实践证明,工农干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用循序渐进的方法, 而用短期速成的方法,使之升入高等学校,从根本上说,并不能达到预期的目 的。今后广大工农干部和工农群众的学习,坚决贯彻业余学习为主的方针,不 再采用举办工农速成中学的办法。 (三)学生待遇 建校初期规定:供给制干部入学后,其政治和物质生活待遇必须保持其原 来标准。工资制干部按其相当等级享受供给制待遇。工人按一般供给制待遇。学 生入学后,其家属生活确有困难者,酌情给以补助。 从1952年9月起,工农速成中学一律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准标为每人每月 30元人民币,由学校掌握使用。 1953年,高教部对入学的产业工人待遇规定:按工资的75%发给人民助学 金。如原工资低于32元,暂按32元发给。凡经各产业工会全国委员会评为全 国性劳动模范的产业工人入学,经教育部批准,其人民助学金按入学前原工资 发给。 四、县(区)教师进修学校 1956年,全省各市、县大都成立了以小学教师的文化和业务进修为主的教 师进修学校,也称业余师范学校或师范学校函授部。1958年,一律改称教师进 修学校,“文化大革命”中停办。1977年以后,逐渐恢复教师进修学校建制。一 些较大市县的教师进修学校也包括中学教师的各类进修学习。1983年1月,教 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小学在职教师进修工作的意见》,对加强教师进修学校建设 问题,作了一系列政策性规定。中学教师的进修事宜,随着地、市教育学院的 组建,大部从教师进修学校分离出去。 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接受县(区)人民政府领导,由县(区)教育行 政部门主管,是培训小学教师、小学教育行政干部的中等师范性质的学校。主 要任务是提高小学在职教师的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和开展教学研究。凡在领 导干部、教学人员、仪器设备、校舍规模等方面能满足培训小学教师任务的需 要,又经(市、盟、州)审查批准,报省(市、自治区)人民政府备案的教师 进修学校,享有中等师范学校同等地位和待遇。 在省统一规划下,县(区)教师进修学校每年要招收一定数量的民办教师, 纳入招生计划,拨给转正指标,学习期满考试合格者,择优转为公办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