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
(一)设置
1966年,省教育学院函授部从学院分出,单独成立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
未及开展工作,旋即因发生“文化大革命”而停办。
1973年12月,经省编委批准重建省函授广播学院,为处级单位,暂定编100
人。学院以广大下乡知识青年为主要招生对象,同时招收中学教师。自1968年,
开展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以来,全省已有大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其中,京、
津、沪知识青年占很大比例。到1972年,在各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农村插队
落户的知识青年仍有77万多人,重建函授广播学院,就是这种客观形势的需要。
为加强对函授广播教育的领导,由省文教办、教育局、广播事业局、知青办、团
省委等部门组成省函授广播教育委员会,定期讨论研究,协调处理有关重大问
题。学院设领导小组主持日常工作,组长齐文志。
1979年7月,省编委批准成立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与省函授广播学院
合署办公。批文规定,在函授广播学院里设工农教育研究部,这是黑龙江首次
在省一级成人高等院校中增设成人教育的业务指导机构。
1979年12月,经省编委批准,提格为准局级专科院校。学院实行党委领导
下的院长分工负责制。党委书记冯万举,院长邱肖风。学院机构设院长办公室、
总务处、函授教育部、工农教育研究部、电化教育馆等5个部门。定编200人。
1985年5月,省编委批准,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和黑龙江省函授广播学院
分别独立设置,省电大迁出。自此,省函授广播学院,虽仍保留函授教育,但
已无广播教育可言,业务性质和省教育学院已无明显区别,再无独立建制的必
要。
1983年,省编委批准,将省函授广播学院并入省教育学院,省函授广播学
院前后共存在10年。
(二)业务
1.知青教育
从1973年重建函授广播学院,到“文化大革命”末期,陆续招收省内上山
下乡知识青年110多万人。当时函授广播教育贯彻自学原则,开设马列主义经
典著作辅导、写作、农业三门主课。学院制订教学计划,编写教材和辅导资料,
发给学员自学,遇到问题,致函学院予以解答。以县(团)或人民公社为函授
点,定期面授或办短训班。招生办法,只要个人申请,基层推荐,领导机关审
核批准,即可入学。
2.函授教育
函授教育部设中文、数学、政治、物理、化学、中师函授6个教研室,《函
授辅导》编辑部,教务科,教材科等机构。承担中师和高师函授教育任务。1978
年,招收中文、数学、政治3个专业高师专科函授生21 937人,学制三年。中
间经过整顿和自然淘汰,获毕业文凭的10 619人,占录取数的48.4%,淘汰率
达52.6%。获结业证书的2 427人。1982年,中文、数学、政治3个专业试办
高师本科函授,招生545人。物理、化学两个专业试办高师专科函授,招生113
人。同时招收本科业余进修生171人,专科业余进修生291人。
3.成人教育研究
1979年,在函授广播学院里设工农教育研究部。1980年,设综合、中文、
数学、理化等4个教研室和《成人教育》编辑部。《成人教育》杂志于1980年
创刊,是在全国发行的第一个成人教育刊物。1985年,工农教研部重新按成人
教育办学层次划分业务机构,设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成人初中等教育3个
教研室,师资培训科,《成人教育》编辑部,综合科等机构。人员达32人。1979
年、1982年,工农教研部两次受教育部委托,编写全国农民业余初等学校《语
文》和《数学》课本及其教学指导书,计2套11册,对全国工农教育教材建设
作出了贡献。
4.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馆是为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提供电化教育手段、研究电化教育规律
的业务指导机构。下设办公室、电教研究室、《黑龙江电教研究》编辑部、录音、
录像、电影、幻灯等工作室。1983年,建成电化教育馆8层大楼6 200平方米,
总投资达150多万元,购置电化教育设备价值近百万元。
二、广播电视大学
(一)设置
1.哈尔滨广播电视大学
1959年4月,由哈尔滨市教育局、市人民广播电台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哈尔
滨广播电视大学。当时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的覆盖面,只能达到绥化、松花江
地区的一部分。电台每周播出12小时。学员由各单位推荐,免试入学。设中文
系本科,学制六年。俄语、英语专科,学制三年。到1966年,在校生达7 000
多人。按期毕业的中文本科生4 000余人,俄语专科生134人。“文化大革命”中
停办。1985年,省工农教育办根据教育部指示,经复核承认该校毕业生学历有
效。1973年,恢复重建,列为县团级单位。
2.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
1979年1月,黑龙江省第一次广播电视大学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会
议制订通过了《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试行方案》,开始筹建工作。会议决定凡
有电视覆盖的地、市、县一律组建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按300:1比例配备专
职人员,每单位最多不超过30人。首批批准哈尔滨市30人,佳木斯市、牡丹
江市各15人,鹤岗、鸡西等工矿城市各8人。各地、市不论有无覆盖面,一律
把知青办编制转为电大工作站建制。大县4人,小县3人。全省首批招收机械、
电子两个专业学员6 000人,知青试点班237人,省电大电子专业直属试点班27
人。
1979年7月28日,省编委发出《关于成立黑龙江省广电视大学的通知》,正
式批准成立省广播电视大学,属大专院校,隶属省教育局领导,演播技术方面
由省广播事业局领导,与省函授广播学院合署办公,一个领导班子。成立省电
化教育馆,属县团级单位,电大代管。
1981年5月5日,省编委批准黑龙江省广播电视大学和省函授广播学院分
别独立建制,划给电大编制100人。校址迁至哈市南岗区和兴路46号。1982年
增至160人。从1984年起,省电大划归省高教局领导,定为重点大专院校之一。
1985年,经省高教局批准,省电大设11个处级单位:校长办公室、教务处、总
务处、教材设备处、中专部、省直机关教学管理处、工程处、文科处、经济系、
农业系、电大教育研究室。独立设校后,李剑白兼任校长,党委书记、副校长
齐文志主持日常工作。

(二)学制、专业设置
广播电视大学是远距离的开放性的成人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
相当于全日制大学专科毕业的建设人才。同时为广大职工、知识青年提高科学
文化水平提供条件。
学制。实行学分制。年限分为二年制、三年制和单科科结业等3类。语文
类党政干部脱产班、党政干部基础专修科全脱产班为二年制。语文类、经济类
及工科工程各类均为三年制。
(三)四级电大教育网
1979年,建校之初,中央电大的全部课程用微波传送,通过电视播出。当
时微波覆盖面只占全省面积的30%左右。即东至牡丹江市,西北至明水县。北
部大兴安岭、黑河地区看不到任何电视。锅盔山转播台覆盖佳木斯一带,但经
常传不出信号。当年,只能在省城及周围有限地区建立起33个电大工作站。即:
哈尔滨、佳木斯、牡丹江、大庆、鸡西、鹤岗、双鸭山、伊春、绥芬河等9个
市工作站;松花江地区的呼兰、双城、阿城、五常、宾县、巴彦、木兰、通河、
尚志、延寿、方正等11个工作站,牡丹江地区的宁安、海林、林口、东宁、牡
丹江林管局等5个工作站;绥化地区的绥化、肇东、望奎、兰西、庆安等5个
工作站;伊春的铁力,合江的依兰,大庆市的林源化工厂等3个工作站。
1985年,在初期33个电大工作站的基础上,经过5年的努力,全省范围内
已经初步建立起4级电大教育网:
第一级:省电大1所。
第二级:地、市电大14所。(1983年17所,当年牡丹江地区撤销,1984年,
合江、嫩江地区撤销,1985年为14所)。
第三级:电大分校和电大工作站106处。
第四级:基层教学班1 755个。
三、普通高校办的夜大学、函授部
(一)设置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开办夜大学和函授部,始于50年代。
1953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始设夜校部,是全省最早的夜大学。同年,东北
师范大学办的函授专科开始在黑龙江省招生。第一期从在职中学教师中招收中
文、数学两专业学生101名。不久,省教育厅在齐齐哈尔、绥化、肇东、克山
等市县设中学教师业余函授站,组织初中教师中不足专科文化程度的人,就近
参加东北师大所办的函授专科学习。1956年,东北师大在黑龙江省扩大招生,计
招中文及数学专业本科、专科函授生各300人。
1956年,哈尔滨师范学院在院内设立函授教育科。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
木斯、牡丹江、绥化设立5个函授站。招收中文、数学专科函授生530人。1957
年,又增招到1 014人。教学计划规定:用3年时间学完大学专科课程,达到大
学专科毕业水平。
1959、1960年,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学院、延边大学等院校,在黑
龙江省先后招生3 807人。其中,参加东北师大本科函授学习的就有1 463人。
1960年下半年,黑龙江大学、牡丹江师专又分别在齐齐哈尔市和牡丹江专
区招收数百名高师函授生。
1963年,全省开办夜大学、函授部的普通高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
滨电工学院、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东北石油学院(安达)、东北林学院、黑龙
江商学院、黑龙江大学、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哈尔滨师范学院、哈尔滨军事工
程学院等10所。函授部当年计招生1 403人,在校生1 456人。夜大学计招生
775人,在校生1 621人。
1983年,教育部(教成字002号)文件批准黑龙江省普通高校开办夜大学
和函授部22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夜大学、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函授部、哈尔滨
电工学院夜大学、东北农学院函授部、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夜大学、齐齐哈尔师
范学院函授部、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夜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函授部、大
庆石油学院夜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函授部、黑龙江商学院夜大学、牡丹江师
范学院函授部、黑龙江大学夜大学、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函授部、齐齐哈尔轻
工学院夜大学、佳木斯师范专科学校函授部、佳木斯农机学院夜大学、黑龙江
矿业学院函授部、哈尔滨医科大学夜大学、佳木斯医学院夜大学、东北林学院
函授部、黑龙江中医学院函授部。
1985年,全省普通高校夜大学本科毕业生621人,专科毕业生702人,计
1 323人。招生3 079人,在校生8 777人。函授部本科毕业生395人,专科毕
业生278人,计673人。招生9 572人,在校生25 581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夜大学和哈尔滨师范大学函授部,办学历史较长,在省内
有较大影响。
(二)哈尔滨工业大学夜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夜校部的前身,是1953年中共哈尔滨市委试办的哈尔滨业
余工业大学。这所学校办学宗旨是为了把工农出身的工厂、企业领导干部尽快
培养成又红又专的专业人才。最初招收200人,成立预科班,先补习高中数、理
化课程。1955年,市委建议把该校交哈工大主办,哈工大党委请示高教部获得
批准,自1955年暑期开办夜校部,学校名称改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夜校部”。第
一期招生172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原业余工业大学预科班的学员经过考试被
择优录取的。学校开专修科特别班1个,学制四年。设机械制造、企业经济与
计划两个专业,学员22人,都是各工厂、企业的领导干部。本科班4个,150
人,学制六年。其中,机械制造专业2个班,78人,工业企业电气化专业1个
班,36人;民用建筑专业1个班,36人。
该校承担为本地区工业发展培养具有较高水平高级技术人才的任务。以办
本科为主,专修科为辅。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除体育、政治课外),各门功课
的教学大纲、教材,均和全日制高等院校同类专业相同。讲课、实验、习题、课
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齐全,日校各实验室均向夜大学学员开放。夜大
学本科学制五年,每周3个晚上和2个下午授课,每周14学时,总学时2 400。
该校严把质量关,入学考试达不到标准时宁缺勿滥。学员全部课程及格方
准毕业,严格实行淘汰制。例如1978--1979年两届新生228人,到1983--1984
年毕业时,只有184人领到毕业证书,淘汰44人,淘汰率达19.3%。由于该校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育部决定从1983年起,按国家规定的学位标准,对夜大
学的本科毕业生择优授予学士学位。1983--1985年分别授予学士学位67人、93
人、99人,计259人。
夜校创办30年来,先后开设了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工业电气自动化、无
线电技术、管理工程等16个专业,为国家培养了1 700多名毕业生。这些毕业
生分布在全市近400个工厂、企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党政机关。其中一
批人已成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工程师、讲师。从事行政工作的有提升为厅
局长和当选为省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