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校 舍

  一、校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黑龙江地区中小学仅有陈旧校舍2,80万平方米, 大部分是由旧校舍、民房、破庙改建而成。校舍短缺,满足不了人民群众高涨 的学习文化需求。从1950年起,不得不实行二部制教学。“文化大革命”期间 二部制教学班达到了最高峰。   1952—1985年的34年间,国家拨款,省、地、市、县自筹,学校、社队 (乡镇)自筹资金总额达66 639.5万元,为中等师范、中小学、教育行政部门新 建房舍共543.7万平方米。   1985年,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房舍建筑面积,共1686.6万平方米。   
    
    
    
       二、二部制   为缓解校舍严重不足与就学率迅速上升的矛盾,1949年,首先在部分小学 试办二部制教学。1951年,在部分中学试办二部制教学。1952年起,中小学二 部制教学逐步推广到全省城乡。1957年,全省有18个高中班、553个初中班、 1 052年高小班、5 259年初小班实行了二部制教学:由于推行了二部制,1949 年至1957年8年间,共为国家节省基建设备费近2 900万元,提高了校舍利用 率,多收学生17.3万多人。   二部制教学是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实行二部制教学,给教育效果造成的 不利影响是不言而喻的。1958年8月28日,省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逐步取消 公办中小学二部制意见的通知》。《通知》提出,从1958年开始,中小学不再发 展二部制班。1961年学年初把所有二部制班改为整日制班。解决问题的措施:国 家每年拨一定数量的资金,增加校舍和设备;调整一批公房,作为中小学校舍; 部队、机关、团体、企业等单位占用的校舍和设备,尽量返还;发动地方、厂 矿、企业调剂资金修建校合,发动农业产合作社献工献料修建农村校舍。   但是,由于学龄儿童数量增长过快,入学率不断提高,教育经费紧张和自 然灾害等诸多原因,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摧残,校舍紧张问题 始终没得到解决,二部制教学有增无减。“文化大革命”期间,二部制达到了最 高峰。1974年,’城市小学二部率达到77.8%,县镇39.1%;城市中学达到 62.7%。   1980年到1985年,全省筹措资金3.2亿元,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新建 校舍167万平方米,维修改造校舍200万平方米,购置学生桌椅174万套。到 1985年,全省小学二部率降至2.6%,中学二部率降至1.4%(详见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