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电化教育

  1964年,省教育学院设电化教育室。1973年,省函授广播学院设电化教育 组。1979年7月,省编委批准正式成立省电化教育馆(县团级),定编50人。1981 年,省财政投资125万元,建成5 000平方米的电化教育馆大楼。   1985年,省电化教育馆设录音室、录像室、电化教育研究室,《电教研究》 编辑室、音像出版社、资料室、管理科。先后派出8名业务人员,到省内外脱 产进修或短期培训,学习录音、录像、幻灯、电影制作等专业技术。省电化教 育馆先后举办电教技术培训班近30次,学习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放 映以及设备使用和维修等技术,为省内各市县及企事业单位,培养了一批电化 教育技术骨干。   1985年,全省各市县和各部门有544个单位,独立设置电化教育机构(馆、 室),电化教育人员达1 669名,其中,教学、教研、资料人员784名,管理人 员557名,技术人员268名,工人60名。另有兼职人员5 573名。   二、设备   1980年至1985年,省教育厅每年拨电教设备费40万元,重点装备省电化 教育馆。1979年、1982年,省政府拨专项外汇30万美元,用来购置国外的电 化教育设备。到1985年,省电化教育馆已经形成了录音和录像制作系统,具备 了拍摄16mm教学电影的能力。全省的电化教育设备,已经初具规模。   1985年,全省电化教育有各种规格的幻灯机、投影器19 061台,各式录音 机13 875台,16mm电影放映机789台,单管、双管电视摄像机85架,三管电 视摄像机16架;磁带录放像机:3/4寸U型71台,1/2寸VHS型528台,1/2 寸B型55台;监视器电视机1 953台。有15个单位具有演播编辑功能,电化教 育专用教室921个,语言实验室45间,听音室14间。   1985年,全省电化教育教材拥有量为:幻灯片575 505片(当年自制、购 置164 480片),投影片1 435 700片(当年自制、购置345 040片),录音带 154 373盒(当年自制、购置52 815盒),录像带442 285d、时(当年自制、购置 96 792d、时);16mm电影片5 110拷贝。   三、活动   幻灯教学。1975年12月,在海伦召开全省第一次幻灯调演会,全省电化教 育开始起步。1977年,在齐齐哈尔市召开全省第二次幻灯调演会,提出“大力 开展以幻灯为主的电化教育”的口号。会后成立幻灯巡回放映队,到全省20多 个市县,放映了《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等8部幻灯教育片,扩大了幻灯 教学的影响。1978年,在龙江县召开全省自制幻灯机(片)选拔会。会后,有 6套幻灯片被推荐在全国发行,占当年全国幻灯发行量的10%。密山县制作的 白昼幻灯自动换片机,被选为10个向全国推荐的机器之一。   试拍影片。1975年,在设备、人力和技术极其缺乏的情况下,土法上马,拍 摄一部反映改善办学条件的纪实影片《肇州县勤工俭学》,初拍成功。1976年, 曾奉命拍摄《反击右倾翻案风》、《永乐大学》、《徐马学校》等影片,由于江青 反革命集团被粉碎而终止。   录音、录像和闭路电视教学。1982年,省电化教育馆提出“积极推广幻灯、 录音,充分利用广播,逐步发展电影,重点试验闭路电视和录像”的电化教育 方向。到1985年,陆续自制各种录音教材375课时,复制教学录音带16万多 盒,外采教学录像带1 008课时,摄制教学录像片1 777小时,教学资料及参考 片300多部,教学改革片、课堂纪实片50多部,教育专题片10余部,其中,有 200多课时被中国电视师范学院采用。省电化教育馆目前贮存包括录音带、录像 带、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等电化教材近1.3万件。教学电影队从1981年起, 开展出租业务,建立了地方县三级发行网40多个,放映500余场次,观众达5 万人次。   1984年,制订全省电化教育发展规划,要求到1990年,全省半数的城镇中 小学和一部分农村小学,要开展电化教育;农村要先在乡中心小学开展,经济 文化比较发达的城镇力争普遍开展,师范学校要先走一步;1 985年前要普遍设 立电化教育机构,开设电化教育课。民族教育、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 育,也应积极开展电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