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科研成果及报刊

  一、成果   (一)教育和教学改革实验   1.三算结合教学实验   小学数学的三算(笔算、口算、珠算).结合教学实验由来已久,早在70年 代初,就在全国各地展开,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这项实验不得不停 止下来。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1980年,在教育部副部长董纯才的倡议下,教 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五年制《三算结合教学实验课本》。同年秋,黑龙江省在嫩 江地区、松花江地区部分小学12个教学班恢复实验。   1983年,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为适应六年制小学的需要,同杭州师范学院联 合对五年制《三算结合教学实验课本》进行改编,并扩大实验范围,实验班数 增至100个。湖南、上海等17个省市近20所小学也采用了该改编课本进行实 验。由于该项实验对大面积提高小学算术教学质量有显著成效,因而受到国内 外教育工作者和珠算工作者的好评。1983年6月,在日本举行的国际珠算教育 讨论会上,我国的三算结合教学曾引起轰动。   2.小学语文“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改实验   省教育厅、省文字改革委员会办公室和省教育学院联合组成实验领导小组, 从1982年下半年起,在佳木斯第三小学、讷河县实验小学和拜泉县育英小学三 所学校的一年级共6个教学班开始了“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语文教学改革 实验。   这项实验的总体设想是,以学习汉语拼音,发挥其多功能作用为前提,以 发展语言,寓识汉字于学汉语之中为原则,改变过去“先识字、后读书”的传 统教学模式,在儿童入学不久,未识汉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采取提前读写, 阅读与写作同时起步、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做法,以达到发展儿童语言,培 养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儿童智力的目的。具体目标是:用三年时间进行听 说读写的全面训练,基本上完成《全日制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 案)》规定的读写教学任务,识字和写字只要求达到或高于同年级(三年级)的 实际水平。   通过第一轮三年的实验,这项改革已取得明显的效果。1985年7月11日至 23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初等教育司、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人民教育出版社和 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联合组成的工作组,对黑龙江省三所 小学第一周期的实验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称,三所小学的实验班分别参 加当地1985年小学语文毕业和升学考试,经统一评卷核分,讷河、拜泉和佳木 斯实验班的平均成绩分别略高于、相当于和略低于所在校的毕业班平均成绩。参 加升学考试的实验班的作文平均成绩为88.23分,而普通五年级毕业班仅为 82.5分。三所小学实验班学生的识字量佳木斯为2 986字,讷河为2 935字,拜 泉为3 032字,均超过了实验方案规定的2 500字的要求,接近或超过了小学语 文教学大纲规定的识字总量。学生掌握汉字音、形、义的正确率也都略高于普 通毕业班。   这项改革实验取得初步成果后,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就有北京、上海、 广东、福建、湖南、辽宁、山西等省市也按黑龙江省的办法开始实验。到1984 年,实验扩展到22个省市自治区,到1985年底,除西藏、台湾外,全国各省 市自治区都开展了实验,实验点分布597个市县的998所学校,共有3 817个教 学班的15.8万多学生接受实验。 该项实验在全国铺开后,普遍收到良好效果。据福建、广东、辽宁、上海 等地的调查表明,实验班的学生普遍表现为识字量增多,阅读能力增强,作文 水平提高快,普通话说得好。二年级实验班的语文水平已高于普通班三、四年 级。该项实验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汉族学生的语文水平,也为少数民族学生学习 汉语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湖南、广西、云南等地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验,效 果非常显著。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师范附小少数民族学生占60%左右, 两年实验,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达到普通班四年级的水平。该校实验人员于 1985年12月获得自治州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全国其他省市也有不少教师由 于进行该项实验成果显著,获得地方教育部门的奖励。   经过三年实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所取得的显著效果,受到国内专家 的赞赏。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这项实验对语文教学 改革“是一个很大的突破”。   1985年,由省文字改革委员会丁义诚、李楠、包全恩、孟广智撰写的 《“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的科学价值的思考》一文,获中国教育学会优秀 论文奖。   3.《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大纲》的实验   为贯彻中国共产党十二次代表大会关于两个文明建设的精神和邓小平提出 的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战略方针,使全省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科学化、 系统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共产主义一代新人,省教育 科研所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参考兄弟省市的有 关资料,编写了黑龙江省《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大纲》初稿,于1981年春 在哈尔滨市32中学和齐齐哈尔市龙沙小学进行了实验。此《大纲》经中共黑龙 江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同意,在全省部分学校试行,定为省教育科学研究重 点项目,并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了协作关系,共同进行实验。   该项实验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中小学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大纲》1 985年获省教育 学会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此次评奖无—等奖),同年获中国教育学会佳作奖。   二、教育报刊   (一)通俗教育报 1913年(民国2年)9月,省教育会曾开会共议将原拟办之《教育月报》改 办为《通俗教育报》。1914年(民国3年)11月筹备就绪,开始出报,省通俗 教育社长陶景明及省教育会长马庶藩经理办报事宜。该报以“指导国民普及通 俗教育为宗旨”。报纸“纯用白话,有不得不用文言处,亦必力求浅近”。日出 一张,星期日无报。设社说、命令、中外新闻、本省新闻、学术论坛、词曲、小 说、剧评报余等8个栏目,日出1 000份,共发行14年,1928年9月停刊。   (二)《黑龙江教育》   《黑龙江教育》的前身可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前。1948年8月,松江省教育厅 编辑出版《松江教育》,1951年5月停刊,共出34期。1950年4月,黑龙江省 教育厅编辑出版《黑龙江教育》,1952年8月停刊,共出29期。1953年10月, 松江省教育厅又创办《教学工作》杂志(32开本),1954年合省后改为16开本 继续出版,1955年12月停刊。1956年1月,《黑龙江教育》在《教学工作》的 基础上正式创刊。创刊时为月刊,1958年至1960年底曾为改为半月刊,1961年 恢复月刊。1961年10月至1962年12月因纸张匮乏曾一度停刊,1963年1月 复刊。-1966年10月,因“文化大革命”再度停刊。停刊期间,1970年4月,省 文教局创办《文化革命》杂志,出21期;1972年改名为《教育革命》,出12期。 1973年1月《黑龙江教育》复刊。《黑龙江教育》从1956年1月创刊到1985年 底共出刊300期。   《黑龙江教育》创刊时,由省教育厅主办并出版,编委会由主管厅长,教研 室主任和有关业务科(处)长组成,具体编辑、出版、发行等工作由编辑室负 责。当时有编辑4人,主任编辑是张传中。1958年,编辑增加到9人,编辑室 主任是胡岸恬。1960年10月,姚永清任编辑室主任。1981年12月,编辑室改 为编辑部。1985年6月,朱满堂任编辑部主任。1985年底,编辑部人员22名, 其中行政人员5名。   《黑龙江教育》是省教育委员会机关刊物,以指导和推动全省普通教育工作 为办刊宗旨。它的基本内容有教育、教学和教师提高三个方面。   《黑龙江教育》在全国发行,1985年发行88 090份,其中个人订户约占 81%,省外订户占14%。   (三)《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是省工农教育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专业性综合型杂志。1981年 2月经中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批准创办,同年6月出版创刊号。创刊时为双月 刊。从1982年起公开发行,到1985年底共出版28期,平均每期发行3万份。   该刊以成人教育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以宣传党和政府的成人教育工作 方针和政策,报道国内外成人教育工作动态和经验,交流成人教育学术研究成 果为办刊宗旨,执行立足本省、面向基层、联系全国、办出特色的办刊方针。   该刊为国内首创的成人教育专业杂志,创刊后立刻引起全国成人教育工作 者的关注,成为推动成人教育工作的宣传工具和广大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活动园 地。编辑室设在省教育学院工农教研部内,主编是王文林。   (四)《教育科研通讯》   《教育科研通讯》1982年创刊,是省教育厅主办,省教科所和省教育学会承 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刊物。该刊以普通教育研究、职业技术教育 研究和学前教育研究为重点内容,以教育行政领导干部、广大教师和教育科研 人员为主要撰稿人和读者对象,旨在推动群众性教育科学工作,为深化教育改 革、繁荣教育科学服务。   该刊创刊时为季刊,1985年改为双月刊。到1985年底共出刊18期,发行 8.5万册,编辑部设在省教育科研所。   (五)《黑龙江高教研究》   《黑龙江高教研究》是省教育委员会、省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哈尔滨师范大 学承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理论刊物。是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指 导高等教育改革工作,探索社会主义高等学校办学经验,交流高等教育学术研 究成果的园地。   该刊创办于1980年,季刊,到1985年底共出刊22期。编辑部设在哈尔滨 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