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抗日救亡运动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 战争。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军在4个多月时间里占领东 三省的主要城市和大部分领土。9月19日,中共满洲省委发表《为日本帝国主 义武装占领满洲宣言》。9月21日,又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武装占领满洲与 目前党的紧急任务》的决议。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吞并满蒙、征服中国的野心, 驳斥了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和依靠国际联盟“仲裁一的谬论,号召人民 拿起武器,开展游击战争,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东北。从此,黑龙江地区各级 学校爱国师生的抗日救亡运动迅速高涨起来。   一、抗日救亡宣传   9月21日至24日,哈尔滨各大中学校学生和工厂工人,在中共地下党员和 反帝大同盟员的带动下,接连举行集会游行,声讨日本帝国主义制造血腥的 “九·一八”事变,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满洲” 等口号。在学生中传唱新词《满江红》:“怒发冲冠,不抵抗,束手待毙,…… 甲午耻,犹未雪,人民恨,何时灭,驱铁蹄,踏破三岛夷穴,壮士饥餐倭奴肉, 笑谈渴饮倭奴血!……”   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了抗日救国会,组织学生街头讲演,深入到三十六棚 工人集居区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进步学生在共产党员高成儒领导下,组织了 “社会科学研究社”,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研究讨论抗日救国问题。哈 尔滨商船学校、一中等学校还组织了马列主义读书会。宾县中学学生,在爱国 教师吕大干的领导下,组成了抗日宣传队,并到哈尔滨市进行街头宣传讲演,散 发传单,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哈尔滨学商各界民众于9月21日成立了哈尔滨各界抗日联合会,并筹组东 三省各界反日联合总会,积极开展抗日工作。同年11月,各界联合会发表宣言,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吞并东三省、宰割中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号召“海内贤豪, 群起攻之”,警告汉奸走狗,为虎作伥“祸必及身”。宣言最后表示:东北三千 万民众誓与日本帝国主义作最后之斗争,“宁教白山黑水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 华胄倭奴同立予(于)黄海之岸”。   二、支援马占山江桥抗战   1931年11月4日,日本关东军1 300多人,在7架飞机掩护下,进攻江桥 大兴车站,(位于今泰来县嫩江南岸的平齐线上),遭到黑龙江省代省长兼省防 司令马占山指挥的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史称江桥抗战。江桥抗战揭开了东北 爱国军队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序幕。战斗坚持到17日,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后被迫 后撤。   江桥抗战,鼓舞了黑龙江地区广大青年学生的爱国热忱,他们积极走上街 头,开展募捐活动,支援江桥抗战。仅哈尔滨法政大学学生,在三四天内就募 到捐款哈大洋1万余元。11月初,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法政大学以及哈 尔滨一中、二中等十几所学校的代表,组成慰问马占山部队代表团,携带近一 车厢的慰问品,送至嫩江前线,慰问抗战官兵。官兵们看到学生代表团前来慰 问,非常激动,不断高呼“多杀鬼子,保卫祖国”、“中国万岁”等口号。   齐齐哈尔、佳木斯、宾县、安达等市县的学生,都开展了支援马占山江桥 抗战的募捐活动。黑龙江省教育会及商会、农会等团体,筹措3 000元大洋,支 援江桥抗战。齐齐哈尔许多青年学生还自动组织了“援马抗日团”,参加战地服 务。一些小学生也不畏天寒地冻、枪林弹雨,去前线送茶送水,慰问官兵。   三、参加抗日武装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立即掀起反对日本 帝国主义武装斗争的高潮。   许多学校积极组织军事训练,号召学生参加武装抗日。当时组织军事训练 的有:哈尔滨工业大学200多人,哈尔滨特区一中200多人,扶轮学校100多 人。男生学习军事基本知识和军械操作方法,女生学习救护知识和包扎方法。学 生们热情高涨,严肃认真。校园内、训练场上回荡着激昂、悲壮的填了新词的 《满江红》歌声。学生们随时准备投笔从戎,奔向抗日战场。“九·一八”事变 不久,宾县中学校长谭熹等人组织了1 500人的抗日义勇军,宾县中学师生有40 余人参加;江桥抗战打响后,哈尔滨第二中学有几十名学生投奔马占山部队,参 加江桥抗战。1932年春节前,哈尔滨一中200多名师生赴珠河县(今尚志市)参 加抗日义勇军。1932年春,桦川中学教师唐瑶圃、张耕野等30余名师生参加李 杜领导的抗日军。1932年夏,邹大鹏带领5名热血青年投奔抗日义勇军邓铁梅 部队,邹被任命为该部队政治部主任。哈尔滨市各中学学生,去苏炳文部队参 加海满(海拉尔、满洲里)抗战的就有100多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10余人, 分别参加苏炳文部队的教导大队和珠河游击队。   在抗日军中,不少部队有学兵队。黑龙江省暂编第一旅,有一个学生团;黑 龙江省屯垦边防军第二旅干部教导营,是以学生为主体组建起来的;苏炳文部 队第九步兵团和博克图教导大队,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组建的,1932年组建的宁 安游击队,130人中70多人是学生兵;珠河游击队以及以后的东北抗日联军各 军,开始时都有少年连、少年营或青年义勇军。 共赴国难,为国捐躯,是所有参军参战青年学生的一致决心。工业大学学 生、地下党员黄铁城在去珠河游击队时,作诗一首,畅述抱负:“中华赤子有何 辜,暴日争城任意屠。为国伤怀流血泪,杀敌何惜抛头颅。男儿宁作泉下鬼,壮 士不当亡国奴。救国诸君应彻底,热心不在口狂呼。” 一些学生兵后来成长为抗日联军的优秀指挥员,有的在对日作战中英勇牺 牲。如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赵尚志,原为东省特区许公工业学校学生。抗日联 军第四军军长王光宇,抗日联军第五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陶净非(原名陈亚 明),都是哈尔滨一中的学生。珠河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部秘书长陈庆山,原是 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学生。他们都在抗日战场上,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在数十万抗日武装中,有两支以大中学生为主体的抗日队伍:车鸿志领导 的“抗日救国义勇军学生大队”和张甲洲领导的“巴彦抗日游击队”,是两支优 秀的学生武装。 四、抗日救国义勇军学生大队 抗日救国义勇军学生大队,是在中共地下党组织以及赵尚志、冯仲云等的 积极推动下,以东省特区第一中学部分爱国师生为主体组建起来的。这支部伍 的直接组织者和负责人,是一中军事课教官兼体育教员车鸿志。他是东北讲武 堂出身,曾任中东铁路护路军上尉队长。1929年,调到特区任教。他为人正派, 有爱国心,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在学生中有很高威信。“九·一八”事变后,车 鸿志有意加强了军事课教学,增授一些带有实战性的军事操练,为组建义勇军 学生大队做了必要准备。 1932年春节前夕,车鸿志率一中200多名爱国师生,陆续到珠河县一面坡 镇汇合,筹建学生大队。车鸿志曾在一面坡当过小学校长,有群众基础。他得 到地方支持,征集到马车3辆,步枪100余支,以及粮秣等许多物资,为组建 学生大队准备了物质基础。当年春节,抗日救国义勇军学生大队在一面坡正式 成立,车鸿志任大队长。建队宗旨是抗日救国,抵御外侮,把日本侵略者赶出 中国。大队成立后,立即开赴抗日第一线方正县。进军途中组成一支宣传鼓动 小分队,沿途宣传抗日救国,号召有人出人,有钱出钱,有马出马,有枪出枪, 支援抗日。队伍到方正时已发展到700多人,马600余匹。当行军到方正和宾 县交界处时,与日本侵略军遭遇,在友军配合下,打了一场十分激烈的遭遇战。 然后转移依兰,依兰镇守使李杜将军接见了学生大队代表。休整后离开依兰,准 备参加反攻哈尔滨的战斗。 1932年秋,在勃利县桶子沟与日军作战时,领队车鸿志壮烈牺牲。学生大 队在一刘姓军官率领下,投奔珠河游击队。 五、巴彦抗日游击队 巴彦抗日游击队,是“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共满洲省委直接领导下,以 张甲洲等一批大学生为骨干组建起来的抗日队伍,故有“大学生抗日队”之称。 张甲洲,黑龙江省巴彦县张家油坊人,1929年在北京大学参加中国共产党, 后转清华大学学习。“九·一八”事变后,响应北平市委“打回老家去”的号召, 串联法学院的夏尚志(泰来人)、中国大学的张清林(林甸人)、日本东京工大 的郑炳文(拜泉人)、清华大学的于九公(于天放,呼兰人)、北平师大的张文 藻(齐齐哈尔人)等6名黑龙江籍大学生,于1932年4月初,回到哈尔滨与中 共满洲省委联系。根据满洲省委的决定,张甲洲、张清林、张文藻、郑炳文四 人去巴彦组织抗日游击队。他们到巴彦后,以张家油坊为根据地,利用张甲洲 的社会关系,与巴彦中学校长孔庆尧、县保卫团长王家善、张家油坊附近村屯 的自卫团长陈维新、候振邦、米秀峰等人联系,筹建游击队。 1932年5月·23日(农历四月十八),乘群众参加庙会之机,集合队伍,宣 布“东北人民抗日义勇军”正式建立,张甲洲任总指挥,王家善任副指挥,孔 庆尧任参谋长,宣布的军纪是:“不抢不夺,不骚扰百姓,不说黑话(匪语)。” 张甲洲号召大家要把抗日斗争进行到底,“宁肯抗日死,决不当亡国奴”。抗日 义勇军的建立,轰动了全省,一月之间,从安达、绥化、巴彦、双鸭山等地来 了一批大中学生和中、小学教师,队伍迅速发展到700多人。张甲洲作《反日 大同盟歌》,教育队员不忘国恨家仇,英勇作战。 游击队壮大之后,连续开展了攻城打窑的战斗,打击敌伪警察和反动地主 武装,曾一度攻克巴彦县城,使部队发展到1 000余人。 11月中旬,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巴彦游击队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 第三十六军江北独立师",张甲洲任师长,李育才(赵尚志)任第一政委,吴福 海任第二政委。执行土地革命时期的政策。 11月中旬以后,独立师开始第二次西征,转战松嫩平原,往返月余,屡遭 失败,损失惨重,返回巴彦时仅剩下少年先锋团70余人。 1933年1月19日,师部决定暂时分散隐蔽,待机再起,余部举行了散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