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五节 流亡学生的抗日复土斗争

  一、流亡北平学生的复土斗争
    (一)黑龙江留平学生抗日救国会
    “九·一八”事变后,流亡北平的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青年学生达5 000多 人。1931年9月21日,东北留平学生抗日救国会在北平刑部街奉天会馆内宣告 成立。选举产生执委会委员:张文海、魏文翰、刘靖、郑炳文、张新民、段春 诚等7人。该会分别设立辽宁、吉林、黑龙江留平学生抗日救国会。
    1932年1月上旬,黑龙江留平学生抗日救国会改名为黑龙江留平同学会, 选举李时雨、刘靖、郑炳文、于九公、李克诚、张文藻、葛瑞营、牛昆、杨淑 安(女)、李兴北(女)等共产党员和进步青年为执行委员。同学会积极开展抗 日复土斗争,敦促中央政府出兵抗日,上街宣传,呼吁全国人民支持东北人民 的复土斗争,检查日货,募集捐款。还曾组织抗日十人团,成立义勇军敢死队 和救护队,进行军事训练等。
    (二)清算赵仲仁、万福麟
    1932年初,黑龙江留平同学会,进行了没收赵仲仁的逆产和向万福麟讨还 国债的斗争。
    赵仲仁是黑龙江省劣绅、大汉奸,曾任省政府委员。“九·一八”事变前就 投靠日本帝国主义,曾帮助日本在东北企图修筑吉会等四条铁路,引起东北人 民的公愤。1931年11月19日,黑龙江省会齐齐哈尔沦陷,赵仲仁又积极与日 本特务机关密谋,诱逼坚持抗日的马占山投降,并为张景惠出任伪黑龙江省长 而四处奔走。
    为了惩罚赵仲仁的卖国罪行,黑龙江留平同学会决定没收赵仲仁在北平板 子胡同11号的住宅,作同学会的办公地点,并供贫困同学居住。1932年1月16 日,同学会负责人带领100多名黑龙江省籍同学,强行将赵仲仁的住宅没收,并 于1月20日派代表向北平市政府立案。
    万福麟是黑龙江省督军兼省政府主席,“九·一八”事变后,与儿子万国宾 (齐克、洮昂铁路局长)串通,置民族危亡于不顾,席卷黑龙江省官银号的全部 财款,大肆抢购黄金,尔后逃到北平,购置宅院、建筑商场、倒卖楼房,大发 国难财。黑龙江留平同学会,为惩罚万福麟父子弃土逃跑的罪行,解决留平学 生经济上的困难,于1932年2月3日,领导300余名黑龙江省籍学生,列队前 往煤碴胡同万福麟住宅处示威,占据了门房和接待室,要求和万氏父子算帐。爱 国学生高呼口号,轮流向附近居民宣传抗日道理,揭露万氏父子的罪行。 2月11日早晨,北平市公安局出动大批警察,强行驱散示威学生,打伤7 人,逮捕该会负责人等9名学生。嗣后,由于东北各界人士舆论的谴责和留平 学生的大力营救,北平公安局不得不全部释放被捕学生。
    (三)向南京政府请愿
    为了督促国民党政府抗日,留平学生抗日救国会决定组织请愿团,向南京 政府请愿。
    1931年11月5日,请愿团在北平车站集合。北平铁路局受南京政府指示, 不给挂车,请愿学生进行卧轨斗争,才得出发南下。10日到达南京,蒋介石被 迫接见了请愿团,对于请愿团提出的抗日出兵的要求,不作正面回答,只搪塞 地说:“不要听信造谣挑拨,要镇静,听候中央处理。”
    1931年12月4日,北平学生联合会负责人韩幽桐(宁安县人),联合法学 院同学李时雨,吴子良、田应春及北平各大学学生去南京请愿。北平车站拒绝 发车,学生纷纷卧轨抗议,坚持三天三夜才得出发。到济南后又遭韩复榘派 “大刀队”阻挠,在济南学生声援下,争取了“大刀队”官兵的同情,列车才继 续南下。12月14日,北平和各地来南京请愿的学生,共同列队前往国民政府请 愿,遭到国民党政府的军警镇压,10余人受伤,100余人被捕。韩幽桐等大部 分北平学生被强行押上火车送回北平。
    韩幽桐回到北平的第二天被捕,关在北平军法处。开厅时她在法庭上慷慨 陈词,揭露政府不抵抗政策,她说:“我是中国人,我还是东北人,我的家乡沦 陷,我们的父老兄弟被蹂躏,我要求抗日何罪之有?”法官无法给她定罪,经过 营救,十天之后被保释出狱。
    二、“东联”的抗日救亡活动
    1935年,北平发生“一二·九”运动。
    1936年秋,流亡北平的12个东北人民抗日团体:“东北人民抗日会”、“东 北旅平各界救国联合会”、“东北妇女救国联合会”、“东北旅平青年救国会”、 “黑龙江救国联合会”、“吉林救国联合会”等联合组成“东北人民抗日救国联合 会”(简称“东联”),出版《东北知识》刊物。“东联”会址设在北平西直门内 东北大学校部,领导人有于毅夫、李延禄、张克威、赵濯华、陈大凡、汪之的、 张希尧、高向之等。
    “东联”成立后,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曾发动会员去西安参加东北军的“学 兵队”,去保定参加东北军第五十三军吕正操团。1936年绥远抗战爆发,“东 联”派于毅夫等去傅作义部队进行慰问。西安事变爆发时,“东联”在北平散发 传单,宣传张、杨八项政治主张,派代表去西安联系。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他 们又发动签名运动,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实行民主政治。1937年2月,于 毅夫等人携带有姜绍虞等1 700余人签名的东北人民请愿书,向国民党三中全 会请愿。1937年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强行接收东北大学。“七·七”事变爆发 后,在北平的东北大学学生大约300余名,绝大部分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八路军、新四军。“七·七”事变后,“东联”还组织“战地服务团”去宛平、 长辛店等地,开展支援抗战活动。
    三、旅陕流亡学生和西安事变
    1936年9月18,旅陕东北民众和流亡学生,在西安革命公园举行“九·一 八”事变五周年纪念大会。参加大会的有东北四省(含热河省)旅陕同乡和由 东北人子弟组成的大中小学校学生,其中,有东望小学、竞存小学、东北大学 工学院、东北讲武堂、东北大学西京校友会、东北人旅陕留日同学会等师生8 000 多人,成为在陕东北人的空前大集会。会场气氛悲壮,群情激昂。小学生林馥 馨和杨秀英要求打回老家去的发言,更加催人泪下。大会一致要求政府早日实 行抗战,收复东北失地。会后游行,沿途散发传单,高呼抗战口号。队伍到达 西北“剿匪”总部时,张学良戎装出见,当场讲话,接受东北同胞的要求,表 示了抗战复土的决心。
    1936年12月9日,“一二·九”运动一周年纪念日,西安学生及各界群众 2万余人,在中共特支谢华等人的领导下,举行纪念大会。大会通过了《为督促 政府动员全国兵力抗日,停止内战的宣言》。会后,结队游行请愿,沿途高呼: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东北军打回老家去”等口号。 队伍行至东大街时,军警鸣枪打伤竞存小学一名学生,更加激起学生们的愤怒, 游行队伍遂向临潼华清池进发,向蒋介石请愿。蒋闻讯立即电令张学良,要严 加制止,否则“格杀勿论"。张学良驱车前往劝阻。东北大学学生激愤高呼; “我们愿为救国而流血,愿为救国而牺牲,死在救国的路上是光荣的!”呼罢,全 队学生痛哭失声。
    当晚,张学良向蒋介石反映了学生们的要求,并再一次陈述停止内战、一 致抗日的主张,却遭到蒋介石的训斥。蒋斥责他失掉“国家大员的立场”。这些, 都进一步坚定了张学良实行兵谏的决心。
    四、参加东北军的学兵队
    1936年秋,张学良在西安东城楼秘密组建一支370余人的学兵队。队员多 是从平津两地东北流亡学生中,由中共地下组织协助挑选的进步青年,多是 “一二·九”运动的参加者。其中有中共党员和民先队员。流亡北平的哈尔滨学 生邢英(邢国百)、邢程(邢国千)以及后来成长为革命干部的陈剑飞、邹宝骧、 赵去非、贾其敏等,当年都是参加学兵队的东北流亡学生。学兵队中有中共地 下党组织。
    西安事变中,学兵队成为执行机要任务的骨干力量,部分学兵队参加了捉 蒋和接管邮局和电台的军事行动。大部分人深入东北军各部,宣传西安事变的 意义和张杨的“八项主张”。
    蒋介石回南京后,张学良被扣押,形势突变。学兵队改称“军官差遣队”, 东调安徽怀远待命。1937年5月5日,学兵队员邢英,为抗议蒋介石倒行逆施, 留下遗书,愤然投河自杀。此事震动很大,平、津、沪等地报纸皆有报道,引 起国民党当局的不满。不久,学兵队被当局强行遣散,队员大多投奔共产党领 导的抗日部队,一些人去了抗日革命根据地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