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抵制奴化教育
一、中共地下组织在学校中的发展
早在“九·一入”事变前,一些学校已经有了共产党员或党的地下组织。
“九·一八”事变后,党的组织虽屡遭破坏,但很快又恢复起来。从1933年到
1936年期间,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法政大学、医科专门学校,哈尔滨一中、
二中、三中,女一中,依兰中学、桦川中学(后改为佳木斯中学)、富锦中学、
宾县中学、宁安省立四中、安达中学,以及齐齐哈尔市一中、师范学校,都先
后恢复和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基层组织,领导群众从事反日斗争。穆
棱第二国民小学,佳木斯西郊敖其小学等也有共产党的地下组织或党员,从事
抗日活动。
有些学校党组织成为地方党的活动中心。佳木斯市党的组织就是以桦川中
学为基地发展起来的。1930年8月,中共吉东省委派唐瑶圃到桦川中学,以英
文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工作。1932年发展教师张耕野为共产党员,先
后发展20名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桦川中学党支部正式成立,1936年
5月发展成为中共佳木斯区委,同年成立中共佳木斯市委,仍以桦川中学为活动
中心,领导全市人民进行抗日斗争。
中共龙江特别支部是以齐齐哈尔第一师范学校为基地发展起来的。中共依
兰县委是以依兰县立第一中学为基地发展起来的。中共穆棱县委是以穆棱第二
国民小学为基地发展起来的。党的机关都设在学校,党的负责人都是以教员身
份为掩护、以学校为中心开展活动。
“九·一八”事变前,在中共满洲省委直接领导下建立了以哈尔滨为中心,
群众性的反帝组织——反帝大同盟。1930年3月,哈尔滨成立“青年反帝大同
盟”总部。1931年春,哈尔滨有反帝大同盟分会20余处,会员千余人,北满共
有反帝大同盟会员2 500余人。总部编有《反帝周刊》、《红旗报》。在黑龙江地
区开展了一场大规模的拥苏反帝斗争。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满洲省委把反帝大同盟改名为全满反日总会,冯
仲云担任反日总会的党团书记。不论阶级、民族、信仰如何,只要诚心反对日
本侵略者,皆可加入反日会。反日会成立后发展很快,哈尔滨及北满各地,凡
有共产党员的地方都有反日会组织。杨靖宇、赵尚志都担任过哈尔滨反日会的
领导。
1933年8月和9月,在哈尔滨接连召开了东北青年反日大同盟代表会议和
代表大会,会议选出执行委员9人,通过了青年反日大同盟的斗争纲领、简章
和宣言。
在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不少学校还成立了“读书会”,向学生介绍左
翼作家作品和马克思主义书籍,传播马克思主义,组织研究“十月革命"的经
验,学习“五四”青年的革命斗争精神等。冯仲云在商船学校、哈尔滨一中两
校组织的读书会、反帝会发展会员100多人。
二、利用合法讲台,宣传爱国思想
日伪推行的奴化教育,遭到师生的坚决抵制。许多进步教师,确信“人心
不死,国家不亡”的真理,利用合法讲台进行“不忘祖国,仇视日寇”的教育。
中共地下党员唐瑶圃,1934年在依兰县立中学经常利用上语文课机会,秘密地
宣讲鲁迅的《阿Q正传》、《祥林嫂》和岳飞抗金的故事,启发学生的民族意识
和爱国热情。桦川中学语文教师张耕野,以补课为名,和进步学生促膝谈心,教
育学生关心国家兴亡和民族命运,讲述革命形势和共产党的主张,引导学生接
受共产主义思想。李范五在穆棱县第二国民小学任教,经常通过语文、历史、地
理等课程,针对日寇侵略东北的罪行,讲述岳飞抗金、林则徐抗英、邓世昌抗
日、义和团抗俄等史实,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给学生讲郭沫若、鲁迅弃医从文
的故事。图画教师则通过艺术形象、用含蓄手法,启发学生的民族意识。有的
图画教师给学生画了一幅题为《蚕食》的示范画,画面上一只蚕伏在桑叶上大
啃大嚼,把一片形似中国地型的大桑叶啃得残缺不全。也有的图画教师给学生
画了一只在断崖绝壁边上横行的螃蟹。标题是:“看你横行到几时!”
学生们对日伪实行的奴化教育深恶痛绝,采取各种形式进行抵制。学生最
反感的是日语课。在学生中广泛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日本话,不用学,再过
三年用不着。”
三、通过课外活动,展开秘密斗争
1932年“九·一八”事变周年纪念日和1933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哈
尔滨出现多次“飞行集会”。“五·一”节时,哈尔滨二中学生在道外北市场
(北七道街一带),采取突然组织开会的方式,举行“飞行集会”,进行抗日宣传。
哈工大学生在哈尔滨铁路工厂、三十六棚等地,利用工人下班时间,也组织过
。飞行集会”,号召工人起来反抗日本侵略。
1932年3月1日,溥仪当上了傀儡皇帝。哈尔滨中央大街搭起一座挂“万
象更新”匾额的五彩牌楼,从霁虹桥到火车站沿街悬挂龙旗、彩带和大幅标语。
这些装点在一夜之间,被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学生、工人全部破坏,同时各处贴
满了反满抗日的标语。伪满当局编凑了一首“天地内,有了新满洲,新满洲,便
是新天地……”的伪国歌,强迫东北人民必须学唱,引起群众极端反感。各地
不断出现利用原曲谱,填上诸如“天地内,有了伪满洲,伪满洲,便是新地狱
……”等反满抗日内容的新词,一时在群众中不胫而走,广泛流传。哈工大学
生任震英改写的歌词:“‘九·一八’”事变起满洲,我满洲变成殖民地。日本强
盗,率同走狗,造成傀儡国,屠杀人民,遍地烽火1人民死无数,人民死无数,
群众起来,复此大仇。上前呀,上前呀,打倒伪国!除强盗,杀走狗,一个不
留。建立人民自由政府,工农联合解放自由!"当时,这首歌在工厂、农村广泛
传唱。
“九·一八”事变后,宁安县东京城两级小学校长孙麟绂(字锦书),每次
率领学生参加节日提灯会游行完了,日本人散去后,都把师生领回学校门前讲
话,领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等口号,才解散回家。翌日早晨就发现学校墙
上贴满抗日标语。1936年,孙麟绂被捕。日本察明他为东京城抗日救国会会长,
并以协和会长身份为掩护,进行反满抗日活动,被判无期徒刑,押在牡丹江铁
岭河监狱。1942年,孙病死狱中。临终时他对狱友口授遗嘱,托其出狱后转告
其子孙绍发:“无论如何不要给日本人做事!”和他同时被捕的东京城两级小学
教员陈恩普,也被判无期徒刑。
日伪统治学校以后,不少学校在爱国师生中组织了文艺社团,出版文艺诗
刊,或参加社会进步文艺团体,或为报刊撰写文章,揭露日寇罪行,唤醒群众。
1934年,齐齐哈尔师范杨洁华等10余名学生组织“漪澜读书会”,印发
《漪澜》会刊。读书会得到民报社副刊编辑金剑啸的指导支持。金剑啸在《黑龙
江民报》副刊《芜田》上开辟了《漪澜旬刊》,刊载读书会员的稿件。1935年5
月以后不到一年时间里,《旬刊》在《芜田》上发表10余篇反日文章。
富锦中学在中共地下党员张进思(原名张甲洲)的领导下,成立“文艺研
究会”,出版《曙光》小报,刊载研究会会员的文章。1935年,阿城师范学校学
生张柏岩,与爱好文学的进步同学组织“黎明社”,研究文学,写文章。仅张柏
岩一人,以“征力”、“倍风”为笔名,先后在《国际协报》、《新青年》、《麒
麟》、《明明》等报刊上发表带有反满抗日色彩的诗文达40多篇。
哈尔滨二中师范部学生唐景阳,是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的哈尔滨左翼文化
人中的骨干成员。1933—1936年间,以“达秋”为笔名在《国际协报》副刊上,
发表诗文30余篇,内容以鞭挞社会黑暗与丑恶,抒发时代青年的苦闷和心声者
居多。
四、组织物力、人力支援抗日部队
1933年以后,日伪对抗日部队进行严密封锁,部队的物资严重不足。许多
学校的爱国师生,积极筹集物资、组织人力支援抗日部队。
1933年复课以后,中共宾县中学地下党支部承担了抗联部队的部分后勤工
作,多次为东北抗日联军二团翻印文件、传单,提供纸张、笔墨、油印机等用
品。还以学生医疗为名成立了“医药部”,为抗联部队筹集药品;成立“化学工
艺社”,表面上研制雪花膏、花露水等化妆品,实际是制造酒精、防冻膏、碘酒
等药品,支援抗联部队。经费不足就由中共地下党员吕大千、李梦九、王逢源
等人的工资中支出,他们的工资除维持个人最低生活开支外,大部献给中共宾
县特支,支援抗联部队。
1937年冬,日伪实行“归屯并户”、“保甲连坐法”,妄图把抗联部队困死于
深山密林之中,切断和群众的联系。为粉碎敌人的封锁,佳木斯市委在张耕野、
董海云的直接领导下,组织桦川中学、敖其小学等中共地下党支部,先后为抗
联三军、六军筹集棉衣、棉鞋、棉帽等600余件,和大量油印器材、医药用品,
支援了抗日斗争。富锦中学在中共地下党员张进思的组织领导下,为抗联部队
筹集了服装、药品、资金,并输送武器、弹药,提供一部电台。依兰中学在中
共地下组织负责人唐瑶圃的领导下,发动商人、街道群众,为抗联部队购买了
大量布匹、棉花、药品等。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赵洵等,在中共地下党组织领
导下,为抗联部队筹集药品、生活日用品,并组织文艺演出募捐等活动,支援
抗联部队。
随着抗日教育的深入开展,不少进步青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其
中,一部分人参加地方革命工作,一部分人输送到抗联部队,参加武装抗日。桦
川女子师范毕业生冷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冷云,原名郑香芝。受“五·四”运动影响,改名为郑志民,意在立志报
国为民。1934年在桦川女子师范读书时,参加中国共产党。1935年毕业后当小
学教师。1936年被组织派到抗联第五军,任妇女团指导员,从此改名冷云。她
作战勇敢,屡立战功。部队在西征途中,多次遭到敌人阻击、围追,冷云率领
的妇女团也仅剩8人。1938年10月上旬,部队来到离牡丹江不远的乌斯浑河边
宿营,不料,被敌人重重包围。冷云和妇女团的7名战友,为了掩护大部队突
围,故意将敌人火力引向自己,英勇战斗。最后,弹尽援绝,各个身负重伤,拒
不投降,毅然投入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的洪流中,壮烈牺牲,史称“八女投
江”。
依兰县刁翎镇大同沟小学教员郭铁坚,在县立中学读书时,主动参加抗日
宣传工作。1935年担任中共刁翎地下党支部书记,组织动员60名青年参加抗日
部队。1937年,敌人实行白色恐怖,寄养在依兰的两岁的儿子被杀害,更坚定
了他抗日的决心。他动员妻子、大哥和两个弟弟都参加了抗日联军。在郭铁坚
革命行动的感召下,刁翎小学有30名学生参加了抗日队伍。
为了扩大抗日武装力量,中共佳木斯市委还派桦川中学学生、17岁的共产
党员马克正打入梧桐河金矿,对矿警进行策反工作。在张耕野,董海云的直接
领导下,1937年7月,矿警在抗联六军的配合下起义成功,缴获了大量的枪支
弹药、粮食、黄金等物资。70余名起义矿警被编入抗联六军四师二十九团,壮
大了革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