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伪满后期爱国师生的反日斗争
在黎明前的黑暗里,为了迎接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和祖国光复,黑龙江地
区的广大爱国师生,并没有被敌人的屠杀所吓倒。他们仍然前仆后继,不屈不
挠,以更加隐避灵活的形式,坚持进行反满抗日斗争。
一、秘密结社,进行反满抗日活动
1940年春,“哈尔滨马克思文艺学习小组”成员关沫南,在道外职业中学、
惠黎小学,建立了以陈敦荣(陈克)、孙鸿杰(孙芋)、王云亭(王宁)等6人
为成员的读书小组。吸收惠黎小学3名小学生参加,阅读进步文艺作品,学习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团结青年,进行启蒙教育,为革命积蓄
力量。1941年10月31日,该小组成员关沫南等一部分成员被捕,日伪称这次
逮捕为“哈尔滨左翼文学事件”。
哈尔滨道里和道外,先后建立了两个读书小组,以后,逐渐扩展到全市各
大学和少数中学,也出现了人数不等,性质稍异的读书会(组)。读书会的任务
是读书学习,进行创作,思想启蒙,团结青年,不断观察形势,提高思想,待
条件成熟时投奔革命。读书会一般每周聚会,阅读中外名著,有艾思奇的《大
众哲学》、《唯物辩证法》等。读书会上,互谈心得、见闻和看法,也谈时局动
态。读书会团结和培养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在读书会的影响下,有的成员秘密
奔向关内抗日战场,参加抗日斗争的事,时有所闻。(见《哈尔滨文史资料》4
辑、6辑,关沫南:《忆哈尔滨左翼文学事件》等文。)
二、不畏强暴,进步教师继续进行反满抗日教育
某学校图画教师在写生课上,拿一个装过豆油的空玻璃瓶放在讲台上,介
绍说,这是装过豆油的空瓶子。你们虽然吃不到豆油,画画油瓶也能解馋,对
日伪的“配给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全班学生心绪难平,收到了深刻的教
育效果。
某学校舍监老师,和住宿生一起吃饭时,坐在前面,每次都认真地从饭碗
里挑出一粒粒沙子、谷壳摆在桌子上,表情沉重,一句话不说,不断拨弄这些
杂物。用餐同学互相以目传神,心领神会。
1944年哈尔滨市第一国民高等学校毕业生秦有成,回忆他在校期间(1940
—1944),历史教师吕振海,在课堂上经常不避风险地讲,“满洲国”这块地方
原来是中国的东北四省。鼓励学生读“太平天国史”,介绍鲁迅、巴金、高尔基
等作家的代表作。介绍抗日根据地的情况说,“延安是青年之国”。
三、反对“勤劳奉仕”,抵制强迫劳动
1944年秋,哈尔滨第一国民高等学校学生,去日本关东军兵营搬运军用麻
袋。按要求应将好麻袋集中到一起,九条一捆,再用一条好麻袋包装起来,以
便装车运往前线。坏损麻袋也同样归到一起,留给地方使用。而许多同学却巧
妙地避开日本兵的监视,把坏麻袋当好麻袋装起来,结果使日军把大批坏损麻
袋运往前线。
日满时期,学生参加“勤劳奉仕”,都是千方百计躲开日伪监视,出工不出
力,一有机会,就设法搞些消极以至破坏性的动作,叫作“胡弄鬼子”。这是极
为普遍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