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一篇 基础性科学研究与应用

  黑龙江地区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初,俄、日帝国主义侵占中国 东北后开始的,但真正取得研究成果还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尤其进入80年代,得 到快速发展,研究队伍日益壮大,研究基地在省内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内逐步形成,重大研 究成果相继涌现。
    80年代,在数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哈尔滨工业大学吴从炘等人所著《奥尔里奇 空间及其应用》,冯英浚所立“用最优化理论建立空对地导弹发射的相关数学模型”,王承 官等人提出的“螺纹中误差波动范围的计算式”,均获部级科技进步奖。
    物理学研究在激光、力学等专业,多项成果居国内外先进水平。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的 CO(2)激光器、He-Ne激光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提出的“结构模糊优化设计理论”、“ 模糊随机振动理论”等项成果,获部级科技进步奖或国家自然科学奖。
    化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工作有明显进展,石油化学、辐射化学方面成绩尤为突出。黑 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所研制的胶粘剂,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用辐射法研制 的聚丙烯酰胺,获国家发明奖和部级科技进步奖。
    80年代以后,植物学、动物学及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成就斐然。东北林学院植 物学工作者周以良等人编著完成11卷本《黑龙江省植物志》及《中国大兴安岭植被》专著。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动物学工作者马逸清等人对全省东北虎、驯鹿及丹顶鹤资源 、生态环境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省轻工研究所研制的“酶法糖化制啤酒”、“甜菜糖蜜发 酵制赖氨酸”等项成果,获国家科学大会奖或部级科技进步奖;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 所马思奇等人培育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疫苗,省卫生防疫站孟庆海等人完成的“新轮状病毒的 发现及其与成人流行性腹泻病因学关系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自然科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