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物理学
考古工作发现,宁安县出土的太平窑址,阿城县小岭、五道岭冶铁、冶铜遗址,清康熙
十五年(1676年)制造的“神威无敌大将军”铜炮(炮体重1000公斤)等,都反映黑龙江地
区在古代就开始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进行金属冶炼。但现代物理学的系统研究是从20世纪20年
代开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得到全面发展。
1920年俄国人出于修筑中东铁路的需要与中国当局合办哈尔滨中俄工业学校(哈尔滨工
业大学前身),开始了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进行重建,同时,还新建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
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培养和壮大了物理学的教学和研究队伍,增
添了实验设备,加强了实验室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58年成立了数理力学系(下设技术
物理专业和固体物理研究室等)和工程物理系(下设核物理、反应堆工程、电物理等三个专
业),后来辟出分校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学院,更加壮大了物理学的研
究力量。
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及后来重新组建的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的军事工程教学科目带
动了航天、水声学的发展,拓宽了物理学的领域。
物理学在省内的发展还得力于中央在哈尔滨设立的研究机构。1961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
东北技术物理研究所,承接了国家第二机械工业部下达的“受控热核反应”重大研究项目,
从而带动了我国核物理学发展。南迁后遗留人员组建的黑龙江省科学院技术物理研究所,在
核物理以及同核物理有关的核技术研究方面继续发挥作用。
1978年国家颁布了学位法,开始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黑龙江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被
批准设立光学硕士点,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设立声学硕士点,并开始招收首批硕士研究生10
余人;1981年全国批准设立首批博士点,黑龙江省有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光学博士点和哈尔滨
船舶工程学院的声学博士点,并于1983年招收了第一名博士生(光学博士生);到1985年全
省共设立物理学领域的博士点2个,硕士点5个。
到80年代,省内物理学研究工作相当活跃,推动了计算机、遥感、激光、航天等高新技
术的发展。到1985年末,全省物理学工作者约11000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1700人左右
,承担着国家和省下达的基础研究和重大的技术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