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磁学和电子物理学
5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申石虎,发现网络分析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必须有足够数
目方程式才能求解未知电流。申石虎参考苏联斯米尔诺夫著《高等数学教程》第三卷第一章
,利用线性相关理论,证明独立回路最多只能有K个。
70年代,哈尔滨工业大学张铨,分析交流伺服电动机中可控硅功率放大器,提出电机堵
转下放大器—电机组特性计算法。由于控制角与相对启动转矩常常不呈线性,大控制角时启
动转矩较小,需要选用合适的触发线路来补偿,经过计算,张铨选用单晶体管振荡器做触发
器,使问题得以解决。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杨继良,检验多晶压电陶瓷钙钛矿型结构FC料晶格时,发现1973年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王永令采用共振法测量矫顽电场有时带来测量误差或测试速度较慢。为寻
找简单的测试方法,杨继良便将50周交流电压通过串接电容加在晶片上,利用普通示波器观
察电滞回线,用真空管电压表和电阻分压器测量交流电压,按比较法在示波器上测量与矫顽
电场对应的电压数值。经三种材料矫顽电场测试,证实方法合理可行。
哈尔滨工业大学顾其善,发现直流电机气隙磁场计算极弧系数关系到确定气隙最大磁通
密度和磁路计算中气隙磁压和电枢齿磁压,也是评价利用电机材料的重要指标。但已有的图
解法工作量大,需要由更方便的工程计算方法来代替。由于直流电机计算极弧系数主要决定
于极靴的几何形状,于是,顾其善选取三种极靴:同心极靴、削角极靴、偏心极靴,分别按
照推出确定直流电机计算极弧系数的方法,经六台国产大中型电机空载特性验证,所得空载
曲线和实验曲线吻合,而近似公式偏差较大。
哈尔滨工业大学吴从炘、王本正,通过数学和电学合作研究,采用行列式图形展开定理
分析和计算较复杂电路,不用列写方程式,直接用矩形图形法,解双T网络优点比较突出,有
别于国外同样定理证法。张铨分析和计算脉宽调制功率放大器,提出晶体管功率损耗计算法
。只要加很小的散热片(管子的安装支架),不加保护措施,放大器便可以在45~50℃条件
下工作,在常温(25℃)下满负载时,管壳温度也仅为27~28℃。卢伊根据李雅普诺夫第二
方法控制系统最佳化,寻求线性定常系统二次型性能指标最佳控制规律。卢伊用已简化的计
算公式预先制成简单型最佳控制系统曲线图,获得拟寻求的最佳控制规律。三阶及四阶系统
图解法,省去大量数学运算。
80年代,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刘懋恒、庞伟正、周保民、王孝群将自行设计试制的新型
微波混合接头同轴线上三个H面波导臂变换器,连接到三厘米波段小型单脉冲雷达接收机上,
证明能用散设矩阵来分析同轴线输入端的匹配。按照同轴线特性阻抗和波导等效阻抗,应用
近似等效电路方法设计和计算,实现阻抗匹配。测试结果显示,变换器输出端三个矩形波导
臂功率输出基本相等。叶淬发现角跟踪系统误差信号放大器电路,由于采用峰值检波,而对
小信号是平方律检波,因此,存在一个不灵敏区(跟踪死区),而且需要两个信号放大通道
。叶淬采用一个峰值保持电路,不论输入信号脉冲极性是正或负,输出信号均能跟随峰值,
彻底克服不灵敏问题。当角误差信号中断输入,电路还靠一定时间内的记忆能力迅速回零,
又跟随新信号。刘国枝研制六路相控发射机时为使带有初始相位的方波变为同频正弦波信号
,误差又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乃采用富里哀级数展开法列出连续方波讯号表达式,滤去基
频的三次以上谐波,得到理想的基波信号,又选择低通的贝塞尔(汤姆逊)滤波器,获得多
路正弦相控信号,理论值与实验值相符。邱海明由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高利山卡博士支持,
推出多变量线性时不变系统常值反馈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大庆石油学院刘道南、大庆师范专科学校李京燮认为现行电动力学关于电磁场边值关系
的推导是从独立变量之间首先假定某种关系后得出的极限结果,并不严密,至多不过是粗略
验证,应当寻求更为满意的推导方法。刘道南、李京燮取示意图上长方体的表面为麦克斯韦
积分方程的积分曲面,确认只有当积分闭曲面最大边长趋于零的极限才真正表示两点间的边
值关系,从而获得一般表达式。又取示意图上界面的边长为积分式的积分线,获得又一个一
般边值关系表达式,完成前所没有的对介质界面边值关系的严密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