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有机化学和高分子化学

  一、胶粘剂
    1958年,吉林省化学研究所王致禄、陈道义、王素媛,研究环氧酚醛型胶粘剂,确立胶 粘剂检验方法、酚醛树脂用量、增塑剂比例、填料种类、固化剂选择、固化条件,制取的胶 粘剂剪切强度平均达30兆帕,1962年研究工作随机构调整并入黑龙江省。
    1962年,中国科学院东北石油化学研究所王致禄、王文举等立足于胶接材料结构与性能 的研究,同时根据航空工业的需要,着手用丁腈橡胶增韧酚醛树脂的研究,从而开发出酚醛 —丁腈胶系列化产品。其中J-01、J-03、J-04、J-15等广泛用于航空、汽车、机械等工 业部门。J-01、J-03获两项国家发明奖,J-04等获两项全国科学大会奖,J-15获省科技 成果奖,从而奠定了我国航空结构胶的基础。60年代后期,王致禄、陈道义等又研制成功了 J-08、J-09耐高温胶,用于航空仪表中。其后王致禄、陈道义主编出版了《聚合物胶粘剂 》一书和《胶粘剂丛书》(九册)。1974年该所傅春明和桦林橡胶厂马恩群等用间苯二酚多 硫化合物改性间—甲—白体系,开发了镀铜钢丝与橡胶粘合的J-20胶,在轮胎钢丝活胎面上 得到应用,并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9年,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所陆企亭、刘雨坤、袁明、沈功新,根据70年代 美国新开发的第二代丙烯酸酯胶粘剂进行研制,选择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主要聚合单体,丁 腈橡胶和ABS树脂为主要增韧剂,配制强有力的氧化还原引发剂体系,通过自由基链锁反应制 出J-39、J-39-2、J-56、三种室温快速固化第二代丙烯酸酯胶粘剂,在各种工业生产中 应用。
    80年代,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所傅春明等研制成功第二代改性环氧结构胶系列 产品:J-40、J-47、J-69、J-78等10多个品种,其中有两项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一项 获三等奖,从而奠定了我国中温固化环氧结构胶的基础。该所田淑瑞合成双酚S环氧树脂,包 括4、4’-二羟基二苯砜(简称双酚S)双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SI、分子含一个环氧基的双酚 S环氧树脂S-Ⅱ和固体双酚S环氧S-Ⅲ,增加了胶粘剂基本材料品种。陈道义、王东、赵玮 、姚壮为,研制成J-33-MF压敏胶粘剂,又将该胶层转移到软质泡沫塑料条上,再敷以防粘 纸,旋即制成J-33-MF泡沫密封条,密封金属、木材、玻璃、陶瓷、塑料、皮革、织物材料 及门窗。李友春、王素援,鉴于国内出现新型研磨工具砂片的制作需要,由胶粘剂将特殊处 理的磨料在钢纸上粘合,特别要求胶粘剂牢固、耐磨、耐热、耐潮湿。他们在诸多配方中反 复组合,终于筛选出环氧—酚醛—丁腈技术路线,使制得的砂片能用30分钟以上,磨削锈面 可达8~12米2。陆企亭、沈功新等,在研制和推广丙烯酸酯反应性胶粘剂J-39胶时发现,J -39对天然橡胶、氯丁橡胶、聚烯烃等弱极性材料与金属、木材、水泥、塑料和玻璃钢的粘 接特别困难,几乎成为限制丙烯酸系胶粘剂推广的障碍。为了满足用户希望把这些难粘的材 料和金属部件等进行快速组装的要求,陆企亭等设计并合成了一类新的偶联剂化合物,配制 成5%的四氯化碳溶液,称之为FT-2表面处理剂,解决上述难题,使J-39胶在航空、机械等 各行业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关长参、毛良、刘志新根据美国杜邦公司用聚芳酰胺开发成 功nomex纸蜂窝的专利,研制成功nomex纸专用结点胶及蒙皮用结构胶J-44等,在航空和地铁 等方面得到应用。其后,关长参等又研制成功一系列改性环氧胶,其中J-18获省科学大会奖 ,J-59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J-22和J-22H获国家国防科工委四等奖。
    国家建材局哈尔滨玻璃钢研究所张志东,利用丁腈橡胶增韧环氧树脂技巧,认真选择丁 腈橡胶品种,试验橡胶添加比例,终于用丁腈橡胶增韧环氧树脂制得环氧丁腈橡胶共混胶粘 剂,还设想一个利用构象热测求热固性树脂分子量方法。
    哈尔滨工业大学杨学奉、魏月贞,用橡胶增韧塑料,改造塑料脆性。他们用端羧基丁橡 胶增韧环氧树脂,通过日立S-550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增韧前后复合物新鲜断口图像,研究 固化体系结构形态和增韧机理,认为采用预反应方法有利于橡胶和树脂的化学键合。
    东北林学院赵琨、陆仁书,配制冷压脲醛树脂胶,除自用外,并有一定销量。
    哈尔滨国营风华机器厂赵勇,发现粘接电子表的表芯需要进口银浆,银浆每公斤1000美 元以上,且购买困难。试用254-2铜粉导电胶代替时,这种铜粉粒度粗(300目),流动性不 好,影响下道工序质量,研究取代导电银浆的导电胶迫在眉睫。国内不能生产800目无氧化铜 粉,只有80目铜金粉。赵勇将800目铜金粉配成导电胶,进行反复实验,终于获得成功。这种 胶粘接晶体管芯片、电子表芯片以及其它电子器件,效果理想。
    二、除草剂1957~1964年,东北农学院苏少泉、黑龙江省五常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刘多颖 、沈阳化工厂邱鸿章,在五常县多点示范和大面积推广苯氧乙酸类除草剂、五氯酚钠、敌稗 、除草醚、灭草灵,每年应用量2、4、5-T达1608公顷,2、4-D为170公顷,五氯酚钠83公 顷。
    70年代,东北农学院李柏、赵梦瑞、孙长青、欧阳政、杨同舟、李超同,查知豆科威即 3-氨基-2、5-二氯苯甲酸在70年代初已是美国重要除草剂品种,产量名列第六。美国以苯 甲酰氯为原料,经氯化获得中间体2、5-二氯苯甲酰氯,再用硝酸硝化得3-硝基-2、5-二 氯苯甲酸,最后还原硝基为氨基,即得产品。李柏、赵梦瑞等根据大量试验和气相色谱分析 结果,将低通氯量改为高通氯量,改硝基的醇溶液还原为水溶液还原,在美国方法的基础上 合成大豆除草剂豆科威。孙长青、欧阳政、杨同舟还改进了合成2、4-D丁酯的生产工艺流程 ,由香兰农场农药厂、佳木斯农药一厂以中间试验规模生产。
    东北农学院欧阳政、汪一桐、田岚、郑家兰,从蜂蜡中提取三十烷醇,并于1978年在东 北农学院试验站进行大田试验,处理过的大豆干物重、硝态氮含量、百粒重均比对照大豆高 。
    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所宋凤亭、王玉杰,以蜂蜡为原料制取三十烷醇,收率( 以蜂蜡为基础)约15%。
    东北农学院赵梦瑞、李柏、孙长青,调查得知茅毒这种二苯醚类除草剂,原料易得,工 艺适合国内化工水平,杀草谱广,尤其能杀藜、苋、蓼、稗草,无害于人畜,乃引用美国美 孚石油公司1973年投产茅毒的流程,合成茅毒,先后向省内国营农场、全国新农药大田实验 网提供样品22公斤。
    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所丁树明、金波、睦国安、赵兰云等,调查发现美国孟山 都公司1968年试产,1976年年产2.5万吨的除草剂——拉索,高效、低毒、低残留、广谱除 草,能选择性苗前除草,国内农田迫切需要而大量进口,于是进行试制。丁树明等将溶剂由 异辛烷改为国内廉价的洗油,用于拉索除草剂原药结晶,制定可行生产工艺,所得拉索原药 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X射线衍射、有机元素分析、色谱分析、熔点和分子量测定,与美国 孟山都公司纯样(99.6%)成分和质量相同。
    黑龙江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所马恒寿、孙逍、王德成、赵玲、李均海、李亚杰、张桂 荣等,调查发现麦田除草剂麦草净(活性成分为5-氯-4-甲基-2丙酰胺基噻唑)对人、畜 、鱼类无毒,不伤害小麦,从氯丙酮、丙酸、硫脲、氯气原料出发,经环化、丙酰化、氯化 等合成,工艺简便,反应温和,易于工业化生产,尤其适于瓦克法丙酮副产物氯丙酮和氯碱 工业氯气综合利用。马恒寿等于是在实验室进行合成,从小试验开始到放大实验提供麦草净 产品(纯度90%),麦田叶面喷洒试验证实杀阔叶杂草效果显著,还能杀禾本科、野燕麦杂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