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动物学

  1949年,哈尔滨农学院(后为东北农学院)刘克济、于诚铭在哈尔滨附近的帽儿山和兴 安岭采集昆虫标本。采集到总尾目1种,直翅目6种,革翅目1种,蜻蛉目1种,异翅目13种, 同翅目2种,虱目1种,鞘翅目80种,膜翅目2种,鳞翅目76种,微翅目1种,共计184种。标本 存放于哈尔滨农学院植物病理昆虫研究室。
    1958~1978年,东北林学院高中信,在伊敏河流域调查和统计鸟类资源,采集标本600号 ,鉴定133种和亚种,分属14目34科。
    1960年,哈尔滨师范学院张孟闻,考察镜泊湖,发现“环湖皆山,峰峦连绵,林丛错杂 ,溪流汇注”,长白山脉张广才岭、老爷岭向前延伸,具有丰富的动物资源,开列出“镜泊 湖脊椎动物名录”,计兽纲5目16科31属40种,鸟纲15目34科78属108种,爬行纲3目4科5属3 种,两栖纲1目4科4属7种,硬骨鱼类7目10科37属43种。
    哈尔滨师范学院刘庆春,在镜泊湖(石头河子附近)野外实习时,发现当地昆虫个体数 量较多,多与当地生产(淡水养殖、养蚕、农业、林业、畜牧业等)关系密切,根据石头河 子养殖场的介绍,着重调查了淡水养鱼害虫,开列名录14目50科97种。
    东北农学院张履鸿、何继龙,追踪粘虫的迁飞和越冬,粘虫是禾本科作物的最主要害虫 。张履鸿、何继龙就粘虫生史的重要环节之一—越冬问题展开研究。
    东北林学院王玉玺,普查驼鹿。国内驼鹿重点产区为大兴安岭,1974~1977年确认藏量 约2万只。王玉玺在大小兴安岭、阿尔山地区调查近百个分布点、饲养场和国内重点动物园, 检查驼鹿标本(活体和猎取个体)121号,其中15例进行病理解剖,观察驼鹿脱角1100公斤。
    东北农学院谭贵忠、段淑范、陈淑芬,编制“黑龙江省蚜科初步名录”。在哈尔滨、五 常、肇州、肇东、安达、望奎、绥化、尚志、嫩江、泰来、勃利和集贤等地,采集蜱虫和寄 主植物,鉴定发现蚜虫57种,分属3亚科8族34属。
    东北农学院周源昌、郑建成,建立纳脱矩头蜱生活方式。周源昌、郑建成利用1959年3~ 5月取自肇州、安达、泰康和1960年6月取自安达的试验材料,断定纳脱矩头蜱是省内西部草 原马焦虫病的主要传播者,是三宿主蜱类,幼虫、稚虫、成虫各有自己的宿主,自然改迭。
    70年代,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王俊森,观察研究大棕蝠的生态习性。大棕蝠为翼手目蝙蝠 科,棕蝠属北方一个亚种,是兽类中能够真正飞行的小型哺乳动物。王俊森在嫩江、齐齐哈 尔地区及滨洲铁路沿线(大兴安岭东麓)进行观察,发现除已记录的河北、甘肃、吉林、内 蒙古之外,齐齐哈尔、大庆也有棕蝠分布。
    黑龙江省林业研究所马逸清、潘维利,推出东北虎数量调查法。东北虎出没地为长白山 、完达山和小兴安岭,约为东经127°以东的广大山区。马逸清、潘维利的调查法分为访问调 查和间接统计。调查35窝83个虎崽,其中1个崽的4窝,2个崽的17窝,3个崽的11窝,4个崽的 3窝。每窝平均2.37个崽。
    黑龙江省林业研究所马逸清,额尔古纳左旗林政局陈兆京、荆洪吉、李伦,旗畜牧科赵 英杰,旗兽医站高成志、安子良、达胡,敖鲁古雅乡何林,组成驯鹿资源调查组,调查驯鹿 资源的现状、历史、经营管理、疾病防治。驯鹿仅见于大兴安岭西北坡,活动范围约在东经 120°0.5′~123°35′,北纬51°15′~53°15′之内。统计结果表明,驯鹿总数由1950 ~1952年猎民粗算数量400只,增至调查时的955只。
    东北林学院李振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罗泽珣,发现野兔新种,定名东北黑兔。19 65~1978年,在小兴安岭沾河、带岭和五营采到7只标本。
    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李金录、冯科民三次调查丹顶鹤越冬 地,在江苏省盐城地区射阳县新阳港公社海堤外1~2公里的滩涂、灌云县新沂河滩、盐城滩 涂中路港、四洋港等地,发现丹顶鹤越冬群。1979年5月(持续至1984年7月),冯科民、李 金录,观察研究丹顶鹤的繁殖生态。冯科民、李金录在乌裕尔河流域林甸县西部沼泽地设立 定位生态观察站,到扎龙、泰康、都鲁河、七星河、小兴凯湖和吉林向海地区对比观察。丹 顶鹤7月中、下旬抵达繁殖地,10月下旬、11月上旬迁窝,其间生活超过7个月。丹顶鹤在国 内(仅分布东北)繁殖期数量约500只。
    东北林学院高中信、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孙兆峰、吉林左家特产研究所宋建华,在小兴 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观察大林姬鼠棕背与红背的生态差异,找出它们在生境和食物选 择上的不同点。
    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朴仁珠,观察研究中国林蛙的迁移,场地选在尚志、苇河、带 岭、蛟河和镜泊湖。7~9月每次释放断指(趾)林蛙2000只,重捕35只,样地206块,面积各 为200~300米2,共5万米(2);调查路线18条,每条长3~5公里,计65公里。察明中国林蛙 占据固有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两者同处一条山谷,其间地理位置相差不过几公里,高度差异 不过几十米,全赖两地不同的小生态环境。
    东北农学院王丽君,调查帽儿山的蝶类。帽儿山地处尚志县西北部,这里的蝶类按地理 分布多属古北区、欧洲—西伯利亚区。80%以上的蝶,诸如绢蝶、角翅粉蝶、黑脉粉蝶、蟾豹 蛱蝶等等,在日本北海道、朝鲜、苏联的阿穆尔、滨海边区、库页岛,以及国内西北秦岭山 区都有分布。王丽君鉴定蝶类91种,隶属7科57属,其中省内未见报道的有38种:粉蝶科2种 、蛱蝶科17种、灰蝶科12种、眼蝶科4种、弄蝶科3种。
    1981年,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马逸清、武家燕,在林口发现紫貂新亚种,经 英国大英博物馆确认,列入该馆《古北区哺乳动物分类学汇总》(1984年英文版)。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马逸清,黑龙江省野生动物研究所冯科民、李金录,航 空调查丹顶鹤及其它水禽。调查区域选择乌裕尔河、向海、小兴凯湖、都鲁河、七星河。使 用国产Y-11型飞机,航速每小时150公里,航高80米。1984年用同样方法重复调查,发现丹 顶鹤483只。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马逸清、金龙荣等,调查丹顶鹤及其它水禽。调查地点 选择乌裕尔河,使用飞机Y-11双引擎轻型,航速130~200公里/小时,航距1000~1500公里 ,续航时间4~6小时,航行时距地面100米,续航里程共计2184公里,调查面积186800公顷, 飞机经齐齐哈尔市扎龙、富裕县繁荣、林甸县东升、渔苇场和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当奈、 烟筒屯,发现丹顶鹤173只(其中幼鹤22只),白枕鹤19只,白鹤24只,白鹳19只。
    东北农学院谭贵忠,重订黑龙江省蚜科总名录。共列59种,分属于3科17亚种34属,与谭 贵忠本人1964年发表的名录比较,删掉原来仅定到署名的10种,增加12种。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杨秀芝、尹绍宏对尻举蚁的生活习性进行观察。尻举蚁破坏草原,属 于防治对象,他们提出防治措施。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费殿金、车仁富,在扎龙自然保护区附近3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调查 两个巢区草鹭的繁殖习性。费殿金、车仁富发现,草鹭与丹顶鹤、白鹳、白枕鹤、白琵鹭的 食物来源相同,生存竞争激烈,但草鹭在保护区,数量占绝对优势,生态地位卓越。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尹绍宏、杨秀芝,在嫩江地区的草原调查真蚁。真蚁属膜翅目蚁科昆 虫,在嫩江地区的草原繁殖旺盛。交尾期有性蚁飞来飞去,肆意叮咬牲畜,危害牧业,尹绍 宏、杨秀芝提出防治措施。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费殿金、杨春江研究扎龙自然保护区的白头鹞繁殖生态。费殿金、杨 春江提出,控制保护区白头鹞的数量,限制人在保护珍禽的巢区内活动。
    东北林学院于长富、赵克尊,在东北林学院帽儿山林场老爷岭生态实验站,调查土壤动 物,分析土壤动物区系的组成和数量。采集土壤动物13968只,隶属4门10纲25目67科,包括 老爷岭地区的基本土壤动物群。
    东北林学院马建章、常弘、孙成千、周立军,在带岭林业局东方红林场,调查冬季积雪 覆盖期天然次生林的马鹿容纳量。马鹿又名赤鹿,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内蒙古、西北和西 藏。长白山、大小兴安岭分布的马鹿称东北马鹿,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赵英杰、李文发考察完达山的东北虎。1983年和1984年抵宝清、饶 河、虎林、密山,1985年达东方红林业局东林、青山、花砬子等完达山林区的腹地。整个区 域,以花砬子为中心,南至海音山,北到石场,西临森林铁路,东傍乌苏里江,东西约距60 公里,南北80公里,赵英杰、李文发估计有7~8只虎栖息在这个区域。
    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资源研究所马逸清、金龙荣等,再次在三江平原巡回飞行,调查鹤 类。在都鲁河下游、黑龙江下游黑龙江省境内沿岸、抚远三角洲、洪河自然保护区、挠力河 口、七星河流域、阿布沁河下游、兴凯湖低地,总共查得鹤数309只。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杨秀芝,鉴定草原上常见的蚂蚁。蚂蚁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 翅目,蚁科。杨秀芝描述了暗褐蚁、黑臭蚁、赤蚁、黑熊蚁、日本山黑蚁、黑大蚁、大头赤 蚁、黑长蚁、伊氏臭蚁的特征。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费殿金在分析鹤科鸟类的地理分布时指出,在国内保护区外的鹤类繁 殖地、栖息地,应设保护点,让鹤类保护工作走向系统化、网络化。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王俊森发现全世界8700种鸟类中有302种已经做过核型研究,而国内除 家禽外,鸟类染色体还停留在染色体组型的研究上,染色体制备尚沿袭骨髓直接制备法。王 俊森选择白腰文鸟做实验,取其小肠上皮制染色体,得到与用骨髓、羽髓、睾丸同样良好的 中期相。
    东北林学院戴华国考虑昆虫种的鉴定和分类一直以幼虫和成虫形态特征为依据,容易混 淆,于是采用聚丙稀酰胺不连续体系盘状电泳方法,从大蚜人手,分析比较种间的过氧化物 酶同工酶,探索新的生物化学分类体系。戴华国从东北林业大学哈尔滨林场采集樟子松粉大 蚜、红松大蚜,从哈尔滨市森林植物园采回落叶松大蚜,从东北林业大学院内采收柳瘤大蚜 ,实验结果证实,同属不同种类大蚜的弧雌胎生蚜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带数、迁移率和强 弱差别均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