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业微生物
1962年,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生物分所(1978年更名为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
所)夏振先、刘志民、吴克纯、韩玉生、刘凤春研究龙滨酒酒

中微生物区系,阐明了酒

中微生物种类、数量、组成的比例关系,找出了优势类群,为人工酿造打下基础。
1965年,该所王润芝、刘志民、陈清馥、吕岱仁等开展了以石油为培养基,进行石油脱
蜡及开发酵母蛋白的研究;王润芝、刘凤春、王淑华又自行设计分离方法,从油浸污水、污
泥等处分离出一株6588号酵母菌株,经培养可获1.8~2.3g/ml干酵母粉。1966年在大庆龙
凤炼油厂用4500发酵罐试生产效果良好,为利用石油代替粮食发酵生产高蛋白产品开辟了新
的途径。
1972~1981年,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刘波、彭万霖进行“霉菌α半乳糖苷
酶水解棉子糖的研究”分离出一株396——1优质菌株,产酶活力为2800单位/ml,经中国科
学院齐祖同鉴定为焦曲霉。进一步研究发现,该菌株在培养初期加入少量棉子糖第一次诱导
,在菌体大量生长合成酶时,再加入乳糖进行二次诱导,则使菌体大量合成α半乳糖苷酶。
在此期间,该组又从酒中分离出一株犁头霉108—8,产酶活力高达40000~55000单位/ml。
同时,彭万霖、沈以源、刘波利用该菌株在乳糖诱导下,产生大量的胞内α一半乳糖苷酶,
经深层发酵形成菌球,连续用于水解糖蜜中棉子糖而回收蔗糖,结果证明:是用于甜菜制糖
工业的优良菌株。本项研究为国内首创。
1975年,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白超、商雯、王安山、孙恩福研制“酶法糖化制啤酒”
新工艺,降低成本、节约粮食,在不增加麦芽用量情况下,用玉米代替大米,为啤酒生产提
供新的辅料来源,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9年,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何继春、曲桂英、董南田、刘桂芝、郑美媛
进行蛋白酶抑制剂的研究,结果表明,所筛选出的微生物大部分为链霉菌属,其中金色和灰
褐类群所占比例较大。
80年代,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陈家仁、徐淑杰、梁德金、刘春宪利用甜菜糖蜜发酵制
L一赖氨酸,筛选1134菌种产酸率平均达到5.23%,平均转化率达到41.35%。1983年获轻工
部科技进步三等奖,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彭万霖、娄惜晨、田小光、高爽把固定化酵母用到啤
酒工业,将主发酵时间恒定在24小时,后发酵时间缩短为10天,而啤酒风味不变。同期,彭
万霖等与齐齐哈尔啤酒厂刘宝春等,采用固定化酵母笼架生物反应器发酵啤酒,所制啤酒的
11种高级醇和14种氨基酸的副产物数据分析与传统啤酒无差异。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何继春、王凤云、赫春华筛选出α淀粉酶高产菌株,
与肇东酶制剂厂王彦荣等协作,经中试及生产性试验,酶活力居全国首位,在国内推广。19
85年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菌种保藏站承担东北地区菌种保藏的任务,杨福琪、文绿珊承担
“微生物菌种分类、鉴定的命名编目的研究”,按时完成了1296株菌种的分类、鉴定工作,
提出了20份技术报告,有400多株菌种编入《中国微生物菌种目录》,获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二
等奖。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王润芝,克东腐乳厂王庆周,揭开克东腐乳独特风味
的奥秘。实验证明,决定克东腐乳风味、质量的关键因素不是根霉或毛霉发酵,只要分离出
8426号(微小球菌属)菌作为前发酵微生物,掌握其生物学特性,完全可以在其它地区生产
出克东腐乳。
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吴德义、孙德昌、陈希、商晶和庆安酱油厂合作研制“温酿稀发
酵酱油”,采用多菌种发酵,炒春等工艺,使产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轻
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孙瑾芳、江青彦、王金英,哈尔滨酱油二厂高滨成、
姜维政、毕迎春,采用海藻酸钙凝胶包埋法制成笼屉式固定化酵母反应器,用于酱油生产,
酱油的游离醇、酯类组成、香气成分显著增加。
二、农业微生物
(一)大豆根瘤菌
50年代,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农科所(原克山试验场)王金平与海伦、铁力等县示
范协作,通过5个大豆根瘤菌菌种培养试验,证明39号菌种固氮力最强。1951年生产了12750
亩地的接种剂,增产12%~24%。1952年生产了247万亩的接种剂,在生产技术上,用蔗糖代替
甘露醇,用火墙保温提高培养效率。在应用技术上,多施有机肥和磷肥,提高接种效果。他
还和郭正伯以自然根瘤作为接种剂,田间试验证明窖藏的自然菌增产效果为9.5%,室藏菌为
5.1%,全省推广面积达120万亩。
60年代,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朱克、贾凤菊、李海先、朱传楹等从5种土类,
29个大豆品种上分离获得783株大豆根瘤菌菌种,筛选出6333号(寄主为满仓金),籽实产量
比标准菌种B(1)增加6%~9%。3年进行36项试验,平均增产10%,在依安、绥化两县示范10
00亩。
70~80年代,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许忠仁、丁希明、李淑贞等对大豆结瘤状
况与固氮能力的研究表明,大豆固氮开始在真叶展平期,固氮能力可持续到种子接近成熟;
大豆根瘤的浸染与根瘤着结不是一次完成而是逐渐浸染结瘤;侧根根瘤数量多,重量大,固
氮时间长;根瘤固氮量的多少与根瘤重量密切相关;植株全氮量和单株根瘤的固氮量呈负相
关,而根瘤的单株固氮量和产量呈正相关趋势。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贾凤菊、尹达龙从3种土类,12个大豆品种上分离获得2
94株大豆根瘤菌,筛选出RB—9。田间试验证明比对照增产15.75%,回收率为27.7%~39.
5%,大豆籽实蛋白增加103%~3.38%。1982~1985年全省应用面积达12万亩。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窦新田、李树藩、李晓鸣等与省土肥站协作,引入美国
菌种61A76在全省45个县(市)792个试验点试验,证明61A76比不接种平均增产12.3%,示范
面积为120万亩,先后在黑龙江省兽药一厂(后为省生物制品一厂),宝清县生物制品厂,由
省投资500万元建立大豆根瘤菌生产基地,产品被评为省计委和农业部优质产品。联合国粮农
组织(FA0)曾两次派专家来考察。其研究成果被评为省农业科技进步二等奖,省政府科技进
步四等奖。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贾凤菊、窦新田对14个大豆品种的1300株大豆,22000多
个有效根瘤组成的465份根瘤样本,应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后总结出大豆固氮量简易估测法。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窦新田、李晓鸣从国内外22个大豆品种80株大豆根瘤菌
中,筛选出快生型大豆根瘤菌27—50和慢生型大豆根瘤菌22—10,分别比不接种增产13.5%
和11.2%,累计应用面积100万亩。
(二)非豆科作物固氮菌
1979~198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窦新田、贾凤菊、赵玉华等证明春小麦
具有联合固氮作用,这种固氮作用主要由固氮菌属、大肠杆菌属和微球菌属固氮微生物产生
,其固氮量为每亩每年0.7~1.4公斤。不同小麦品种根系固氮活性相差250~400倍,通过
有性杂交可提高某些亲本杂交后代根系固氮活性8~10倍。
1980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窦新田、赵玉华对黑龙江省禾本科杂草结瘤固
氮调查中发现,早熟禾根上有极个别小米粒大小的粉红色根瘤,从中分离出内生菌可在阿须
贝无氮培养基上生长。早熟禾根系固氮活性高于小糠草、垂披碱草、狼尾草等几种禾本科野
生杂草。
198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窦新田、赵玉华引进美国细绿萍在哈尔滨市民
主乡、宁安县城郊乡试验证明,在水温9.8~24℃变化区间,放萍7~10天可以增重一倍,萍
体固氮活性10天达到最高峰。小麦盆栽试验,以绿萍作基肥(1000公斤/亩)比不施萍增产
40.5%,在水稻微区试验中,以绿萍作基肥(1300公斤/亩)比不施萍增产12.7%。
(三)细菌肥料
50年代,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农科所(原克山试验场)张文学、曹任之应用高温纤
维素分解菌(札札菌)接种堆肥,接菌44天完全腐熟,不接菌需65天。接菌堆肥比一般方法
全氮增加0.318%,全磷增加0.1%,1951年曾在全省推广,札札菌菌种还销售到吉林、辽宁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农科所(原佳木斯试验场)宋鑫、宋祥元、姚如河将自生固氮
菌接种玉米增产11.4%,马铃薯增产2.2%~10.8%。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地区农科所张国栋、张承万试验小麦接种抗生菌增产3.8%,接
种磷细菌增产6.8%,磷细菌加固氮菌增产7%。
60~70年代,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松花江地区农科所王光志、刘德玉、栾法智试验证明
,赤霉素(九二○)对叶菜类增产效果好;5406可增产8.4%~25.6%;702应用水稻可增产
10%~20%。王光志同李秀男试验,证明施入土壤的磷矿粉在5406作用下,第41天能比单施磷
矿粉多释放26.8mg有效磷,提高了87.1%。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窦新田、郑子英、孙淑琴、杨孟佩在全省试验示范5406
菌肥累计达20多万亩。在生产投料上将原来的10%豆饼用量改为1%~3%,另外7%~9%用鸡粪、
麦麸、玉米糠等代用料。证明5406促进磷肥中有效磷的释放,增加有效磷1~2倍。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窦新田、杨孟佩从全国各地采集30份土样,从中分离出
27株对磷矿粉有溶解作用的真菌和细菌。液体静止培养和田间埋管试验证明,曲霉对摩洛素
磷矿粉有效磷增加15~25倍,对鸡西磷矿粉增加1~3倍,培养后pH值下降3~4。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地区农科所张景岚、宫玉芝、冯丽华引进“安郭3”自生固氮菌
在全省46个试验点试验,玉米增产16%,大豆增产13.2%。“安郭3”接种在有机肥里,每10
克肥增加速效氮5~80毫克。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合江地区农科所张景岚、冯丽华引入叶面固氮菌“2092”使玉米增
产13%~17%,大豆增产9%~17%。
(四)土壤微生物
60年代,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姜清林、何继春、樊广福,东北农学院程云
川、齐永安、陈祖仁对本省西部地区盐碱土微生物的组成进行了分析,对盐碱土微生物类群
、组成及分布做了详细的报告。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韩玉生、郭宝福、田红等10多人多年进行松辽平原大
面积石油勘探区微生物区系变化规律的研究,为微生物在石油勘探中的应用提供了大量数据
。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王光志、刘力华试验证明马粪发酵过程中,细菌、氨化
菌的活动最旺盛,它们的数量通常是硝化菌、真菌、纤维素菌的千倍到万倍。马粪掺入适量
的土,可调节堆肥微生物学过程,促进微生物旺盛的活动。粪土比例为1:1~1:2较为合适
,对硝化细菌的活动有显著的促进。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肥研究所王光志、刘力华试验证明谷子种区的氨化细菌和纤维素
分解活动比平翻区旺盛,而反硝化细菌活动比平翻区弱。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姜清林、刘波、樊广福等进行黑土不同垦殖年限土壤
微生物变化规律与土壤生化特性的研究,阐述土壤肥力变化与土壤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的关系
,促进合理利用黑土提高作物产量。
80年代,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汤树德等系统研究白浆土微生物学特性和生物学活性,表
明在0~15cmm耕层中细菌以霉状芽孢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为巨大芽孢杆菌,真菌则以青霉
和粘霉为优。汤树德等还研究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垂直分布和水平分布,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
化,白浆土氮、磷转化的微生物学特征。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汤树德、李汉昌、石晶波等系统研究了作物秸杆直接还田的土壤生
物学效应,明确了秸杆还田后能促进土壤中好气性纤维素粘细菌和拮抗性木霉真菌的大量发
育,以及土壤中的接触酶、转化酶、脲酶活性增强。秸杆能源的土壤生物学效应可缓解氮肥
对大豆结瘤固氮作用的抑制,以及缓解农药的生物毒性和加速残毒物的分解。同时,还研究
了大豆根瘤固氮活性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以及黑龙江垦区不同大豆品种结瘤和固氮状况。
三、食用菌
70年代,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刘凤春、郭砚翠、吴克纯、王承彬正式创建
以担子菌保藏为特色的黑龙江省菌种保藏中心。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编著的《中
国菌种目录》一书,将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正式列为菌种保藏单位,代号:HL
JLAN。保藏中心1972~1985年除正常保藏,还取得以下成果:(1)1978年刘凤春、郭砚翠首
先创造出担子菌液体保藏法(菌球保藏法),受到同行的重视。(2)开展地方食用菌驯化栽
培(如元蘑等)为当地提供适应性强的品种。(3)刘凤春、郭砚翠与黄廷芳合作,推广开发
速生高产黑木耳,社会效益可观,荣获商业部科技成果三等奖、1985年省政府科技进步奖。
(4)方自若与黄廷芳合作,成功地进行室内造型和露地做床人工栽培菇类研究,获1982年省
政府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黑龙江省外贸公司朱克首先在横道河子用木段栽培香菇成功。
80年代,牡丹江林业局卢文举首次有28种树段栽培黑木耳,阐明了不同树种的生物转化
率,为黑木耳栽培提出基础数据。郭砚翠、刘凤春、吕俊山与黑龙江省供销社黄廷芳合作,
从哈尔滨一株枯树上分离出一株木耳菌,定为新种—大木耳(AurtcutarjumaximGuoLiuetLu
spnoy)。同期,将大木耳推广到哈尔滨、海林、呼兰、东宁等地栽培,收益甚佳。大木耳在
南方有分布,在黑龙江省是第一次发现。
黑龙江省外贸公司朱克首次在木兰县等地区大面积进行滑菇栽培推广。
四、兽医微生物
7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童昆周、白文彬、田凤岚、戴克珍、张自刚
等,用自己分离的马流产沙门氏杆菌自然强毒菌株在鸡体上直接传代,称为D系。挑选中心有
皱纹变化的菌落在鸡体内传代,培育成安全、稳定、免疫效果好的弱毒株,制成疫苗,在全
国应用,1978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80年代,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马思奇、王明、王玉春、魏凤祥、董齐等,
用我国自己分离的猪传染性胃肠炎强毒株,按二甲基亚砜处理细胞的方法,将强毒株在胎猪
肾细胞上培养、传代、克隆纯化、培育成安全、稳定、免疫原性好的弱毒疫苗株,制成疫苗
。198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五、医学微生物
1945年“八·一五”日本投降,哈尔滨市曾有霍乱病发生,市卫生实验所崔其盛、赵成
林从患者粪便或呕吐物分离到22株霍乱弧菌,制霍乱菌死菌苗供市民预防接种。
1946年6~7月,哈尔滨市平房一带郊区发生鼠疫流行,市政府积极开展防治。崔其盛、
赵成林在义发源屯从1例腺鼠疫男性尸体取材,分离出鼠疫杆菌,制备鼠疫菌死菌苗供预防接
种,对控制疫面扩大,捕灭鼠疫做出贡献,获市政府“舍己为众,不顾危险”奖状及物资奖
励。
1949年4月16日哈尔滨医科大学诞生,微生物教研室随之成立。当时,有留用日籍教授1
名及青年教师数名,设备简陋。以后,不断发展壮大,1985年发展为拥有以教授、副教授、
青年教师、高级实验师以及其他实验人员组成的教育科研骨干队伍和现代化教学、科研设备
的省重点学科教研室。1979年又设立病毒研究室及免疫研究室。
50年代,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一院检验科成立细菌室,有工作人员2人,1985年增加到6
人,其中有教授1名,主管检验师3名,主要从事临床细菌学检验工作。1982年赵占春、王秀
荣等在《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发表《从病人脓汗中分离了嗜水气单胞菌的鉴定》论
文,1985年赵占春等在《中华医学检验杂志》发表《寡源气单胞菌败血症一例》论文;1982
年《酵米面黄杆菌分类位置的进一步研究》论文获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抗美援朝期间
,赵成林副教授被抽调参加中央卫生部组织的反细菌战专家组,从鞍山一脑膜炎死亡病例分
离出黄疽杆菌,有力地揭露了美帝的罪行,工作结束,获卫生部颁发的奖状及防疫纪念章。
刘瑞璋、尹德铭、闫佩珩、董国贤、金殿玮、佟奎明受东北反细菌战委员会委托承担东北林
区森林脑炎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研究,首次在我国确证有森林脑炎存在,澄清了流行因素,奠
定了预防基础,发展了疫苗,控制了疫情,保证了林业生产,1978年获全国和省的科学大会
奖。王文余、赵成林从黑龙江省所属林区1例死于脑炎尸体脑组织标本中分离出1株病毒,经
动物感染范围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中和试验鉴定为森林脑炎病毒,定名为2014株。哈尔滨
流感暴发流行,哈医大微生物教研室用鸡胚从患者咽洗液分离出6株病毒,经鉴定1株为原甲
型、5株为亚甲型,具有流行病学意义。金颉、李栋梁、李绍贤将俄文《卫生细菌学》译成中
文,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对促进我国卫生细菌学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哈医大微生物教
研室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开展中草药抑菌作用研究,于《哈医大校庆十周年学术报
告会论文编汇》上发表了《209种中药对37种细菌的抑菌试验》和《199种中药对牛型、人型
及鸟型结核杆菌抑菌作用的研究》论文。
60年代,黑龙江省发生一次大规模小儿肺炎流行,重症病儿的病死率极高,病因不清。
李绍贤等从患儿尸体肺、脑组织分离出了7型腺病毒,证明流行的是腺病毒肺炎。这不仅为临
床诊断防治提出依据,而且也证明腺病毒还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哈医大二院病毒室结合临
床实验开展研究,隋文作、王衍庆、郑翠屏于《中华医学杂志》,1965年发表《腺病毒对咽
峡炎致病作用的分析》论文,1975年隋文作、王衍庆等在《微生物学报》上发表《小儿肺炎
病毒病原学的研究》论文,1980年李绍贤、许蔓芬等用ELISA进行腺病毒感染快速诊断实验研
究及用ELISA检查腺病毒抗原、抗体的研究。
1968年8月,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刘德本采集哈尔滨市松花江上游水样进行检测,首次检
出小川型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根据鉴定和鉴别试验,又经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复
查,再用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标准菌种做对照试验和霍乱第Ⅳ组噬菌体裂解试验,鉴
定为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小川型,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70年代,为了探索老年慢性气管炎的病因,哈医大微生物教研室王铁侠、谭静润、田景
光等开展“老慢支”痰中细菌分离、奈氏菌及流感杆菌抗体调查等项研究。刘瑞璋、孙建伟
等将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研究集中于抗流感感染方面,驯化了低温疫苗株,建立了流感病毒
小白鼠肺适应株,用于抗病毒中药筛选,1979年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王玉梅、张淑贤、徐永庭,在全省8个地区、20个县的国家粮库和生
产队储粮中,采集玉米、小麦、谷子、高粱、大豆、稻谷、小豆、葵花子、大麦等10个品种
272份样品(按二层五点法采取500克检样)进行黄曲霉毒素B(1)带染与粮粒内部霉菌浸染
情况的调查。结果,黄曲霉素B(1)的样品检出率为0.37%(1/272),玉米为1.67%,含
量为25ppb;131份粮样平均霉菌浸染为38.4粒/100粒,浸染相对较重的粮食为小麦;曲霉
浸染相对较重的是玉米与稻谷,检出黄曲霉130株,黄曲霉浸染较重的是稻谷,检出率为57.
14%。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关世斌、王祥观、谷才恩等对非病原性革兰氏阴性杆
菌脂多糖一神灵杆菌脂多糖进行研究,将产品定名为灵杆菌素。中国医科院药物所、抗菌素
所、沈阳军区军事医学科研所、上海第一医院、南京医学院等20多个单位试验证明:产品既
是免疫激活剂,又是抗生素增强剂。国内首创。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1982年又获中国人
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李新玉、何适国、付绍兰、韩美丽采用α-毒素高产菌
株S(155)提取菌体蛋白和金葡类毒素,经合理配伍,与第二军医大学赵鄞生、朴相浩、郑
古有协作,制成金葡菌素,临床证明:可提高机体lgA、lgG和IgM水平,有明显增白及增强中
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对很多由金黄色葡萄菌引起的疾患疗效达95%以上,1981年获中国人民
解放军总后勤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孟庆海、谢奉瑜、常淑琴、杨卫平为调查乙脑在全省的流行范围与
人畜间的感染状况(主要流行于黑龙江省北纬44°~45°地区),在省内30个地、市、县采
集健康人群血液及猪、马等动物血液标本,以血凝抑制试验方法做乙脑感染状况调查。从51
1份血清学检查结果看,全省人群对乙脑的血凝抑制抗体水平随纬度的升高而不断下降。猪的
血凝抑制抗体随纬度的转移变化更为显著,人和马的感染情况基本一致。1978年获黑龙江省
科学大会奖。70年代后期,受卫生部委托及省政府资助,周昆、金殿玮、刘瑞璋、陈孝竹等
承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分离及鉴定,在我国用鸡胚分离了出血热病毒并进行了传代。1982年
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卢东升、敬德仲、李文贤、杜世域、周瑞昌、从绿脓
杆菌017菌株中提取内毒素蛋白。这种内毒素蛋白是防御所有血清型绿脓杆菌感染的共同抗原
,能够预防、治疗绿脓杆菌感染的多种疾病,卢东升等与第二军医大赵鄞生、朴相浩、郑古
有、黄明军协作,做了大量临床试验,疗效显著。1982年通过省级鉴定,1978年获省科学大
会阶段研究成果奖,1983年获省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1985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科
技成果二等奖。
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系余章凤、王文秀,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辛博光、林树坡,五常县
卫生防疫站杨忠瑞,松花江地区卫生防疫站王莉莉,选择1974年乙脑高发区五常县民乐公社
进行乙脑传播媒介调查,捕蚊11次,发现3属6种。其中中华按蚊和刺扰伊蚊是当地室外牛诱
优势蚊种。经病毒分离鉴定证明,由刺扰伊蚊所分离的病毒(1株)系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
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黑龙江省科学院应用微生物研究所陈清馥、李文贤、杨学海、柴志振分离绿脓杆菌新血
清型菌株,从绿脓杆菌11个血清型代表株中筛选6个血清型菌株制备6价疫苗。
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张玉佩、张大山、吕永昌、刘凤云、金纪元完成《臭米面食物中毒
病因研究》。1977年7月,通河县发生一起臭米面食物中毒事件,张等从死者剩余臭米面样品
中首次分离出一株产黄色色素细菌,暂定名为通河“7707”产毒黄杆菌。通过实验和菌种鉴
定,确认是这起臭米面中毒的病原菌,该菌产生的毒素是臭米面中毒的病因。后正式定名为
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Pseudomonascocovenenanssubspfarinofermentans简称椰酵假单
胞菌)。1979年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一等奖;1980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级奖。
黑龙江省基础医学研究所病毒研究室、免疫研究室成立,设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微生物教
研室,主要结合防治疾病的实际,进行流行性出血热和以病毒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王文余
、田景光等完成“I型变态反应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机理中的作用”的研究,1985年获省政府
科技进步二等奖。
黑龙江省人民医院尤刚、李学山、贾鲁与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蒙玉发协作,首次在五常
县山河屯地区发现人、牛集体流行的疣状癣菌病,通过流行病学、临床及病原菌的研究证明
,属于因牛感染人而发生的一种传染性疾病。1979年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
80年代,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严玉辰,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刘
学礼、孟庆海、刘仲玉、王淑坤、魏桂珍,由黑线姬鼠分离到不属于呼肠病毒和环状病毒的
病毒。将病原体经流行性出血热恢复期患者血清进行间接免疫荧光染色,发现有明显的特异
性荧光,说明与呼肠病毒和环状病毒没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认为,分离到的病毒是流行
性出血热的相关病原因子。该病毒已在A(549)和Vero,E—6细胞中适应传代,其特异性可
靠。198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级奖。
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张大山、常淑琴、王淑秋、苏华、王玉琪等进行“酵米面黄杆菌毒
素的提纯及其化学本质的研究”,研究成果居国内领先地位,为细菌毒肽和毒蛋白的研究以
及酵米面食物中毒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有价值的新资料,1984年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三
等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乙级奖。
哈尔滨医科大学李绍贤等研究病毒性心肌炎与柯萨奇B组病毒的关系,证实哈尔滨市病毒
性心肌炎45%由柯萨奇B组病毒引起,主要为3型;柯萨奇B组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保有中和抗体
型别数,在3个或3个以上者明显多于正常人,说明柯萨奇B组病毒反复感染,在发病中可能起
重要作用;患者特异性细胞免疫阳性率为92.6%,并有40%病人不仅对同型抗原,还对异型抗
原也呈阳性反应。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严玉辰、贾克丽,与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
刘学礼协作,完成“轻型出血热病原学和宿主动物的确定”课题研究。1981年,国内部分地
区出现EHF爆发流行,临床表现与其他地区相比,病情较轻、病死率较低,与日本大阪市EHF
颇为相似。病区鼠类EHF病毒抗原检查,12.0%褐家鼠带有EHF病毒抗原,其余鼠类(包括黑
线姬鼠)均阴性。用EHF病毒的Vero细胞抗原,黑线姬鼠抗原和褐家鼠抗原检测病人双份血清
,证明当地的病毒和其他地区的EHF病毒在抗原上一致。1983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级
奖。
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孟庆海、陈美征在从甲型肝炎急性期患儿粪便中提取甲型肝炎抗原
龙甲-1、龙甲-7、龙甲-9、龙甲-25等的基础上,与上海市卫生防疫站胡梦冬协作,继续
进行研究。通过粪便标本,接种人胚肺二位体细胞SL-7株,进行甲型肝炎病毒分离。经传代
、培养、免疫荧光电镜和黑猩猩动物试验及细胞内甲型肝炎抗原动态检测证明,所分离到的
三株病毒是甲型肝炎病毒。1984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级奖。
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沈若华、郭增君、李一山,哈尔滨医科大学卫生系周坤,黑龙江省
人民医院朱亚琪、陶畴,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纪丰臣,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
院李季,哈尔滨市卫生防疫站徐恩,哈尔滨市传染病院李铁滨完成“新腹泻病—成人流行性
腹泻病的研究”。1982年3月黑龙江省东部地区暴发以水样腹泻便为主症,伴腹痛、呕吐的原
因不明的疾病。省卫生厅组织有关单位专业人员进行调查,经病原学、流行病学和临床学研
究,证明该病是由一种新的轮状病毒引起的独立的疾病—成人流行性腹泻。1985年获黑龙江
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984年孟庆海、李中原、刘学礼等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发表《
自流行性成人腹泻粪便中发现一种新轮状病毒》论文。同年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孟庆海等与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完成“新轮状病毒的发现及其与成人流行性腹
泻病因学关系的研究”。1985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级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
等奖。
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王淑坤、陈美征、刘学礼、孟庆海、吴玉华等完成“利用成人纤维
母细胞2BS株直接从病人粪便中分离培养甲型肝炎病毒”课题研究,达到国内先进,填补省内
空白,为甲型肝炎病毒诊断用品提供较纯的抗原,并对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分型、流行病学及
临床诊断和研制甲型肝炎病毒疫苗奠定基础,1985年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孟庆海、陈美征与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北京市卫生防疫站、军
事医学科学院五所等单位协作,“应用A细胞从甲型肝炎(HA)患儿粪便中分离到1株产生细
胞病变的甲型肝炎病毒”。1985年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