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能源
黑龙江省能源资源丰富,石油、煤炭的储量、产量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是国家主要能
源生产基地之一。
据史料记载,清末已有商人集资进行人力采煤。1905年,沙皇俄国出于侵略我国东北的
目的,修筑中东铁路,在哈尔滨建成中东铁路总工厂中心发电厂,开始火力发电。1931年“
九·一八”事变后,在长达14年之久的日伪统治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抓来大批中国劳工,对
煤炭资源进行疯狂的掠夺性开采,最高年产量达到517万吨,9万多名矿工惨死在矿山,伤残
者不计其数。此外,还在佳木斯、北安、镜泊湖等地修建了电厂,总装机容量17.1万千瓦。
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前,矿井、电厂均被破坏,技术资料亦被敌伪销毁。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
需要,我国有计划地应用先进科学技术改建、新建矿井、电厂,逐步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
生产,技术水平和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到1985年,煤炭年产6264万吨。在电力方面,全省
组成东部、西部电网以及与东北主网相联的哈尔滨电网三大电力网,总装机容量331.6万千
瓦,年发电量187亿千瓦小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十周年之际,在黑龙江省发现并开发成功世界上特大油田之一的
大庆油田,从此,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并且在油田勘探、开发、钻井、采油等方面都取
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原油的高产、稳产做出了贡献。1985年生产出原油5529万吨,是
全国产量的一半。
在新能源开发及利用方面,自1974年开始在农村推广沼气技术。由于受高寒地区气温低
的制约,沼气利用率低,未能广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的开发利用仍处于试点、示范阶段,
取得了一定成效。核能于1959年开始在医疗上应用,此后,在核仪表、辐射加工、保鲜、杀
菌、育种、放射卫生防护等方面都得到应用和发展。
到1985年,全省从事煤炭、电力、石油、新能源和核能利用工作的科技人员达到15943人
,获国家、部、省、市奖励的科技成果129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