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煤炭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至1912年,由商人集资,雇佣工人兴办龙江县太平山、东宁县
佛爷沟、铁力县金怀马、萝北县平山以及虎头山和五区淘洪常道村等煤矿。1916年,又相继
开办密西、松树沟、霍尔沁、煤窑岗、团山子等煤矿。这是黑龙江省最早出现的一批正式采
煤行业。1918年成立商办光华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开始用斜井、平洞、小露天开采。1924年
成立中俄官商合办的穆棱煤矿公司,在穆棱县梨树沟小碱场开凿小型平洞、片盘斜井和竖井
。当时,黑龙江所有煤矿开采都是镐刨、人背、马拉、明火照明、人工唧筒排水,技术非常
落后。直到1926年,有些矿井才开始装备蒸汽动力的卷扬机和排水泵,采用人工打眼,火药
爆破技术。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后,1934年在黑龙江地区建立鹤岗煤矿和密山煤矿。采用炸药
爆破技术并推行残柱式、高落式采煤。1935~1944年。相继以片盘斜井、小露天方式开采了
鹤岗的兴山、东山、南岗、陆境、兴安台,鸡西的滴道、城子河、恒山、麻山及三姓、宝清
、东宁等煤矿。1936~1939年,鹤岗、鸡西先后应用电力,各矿逐渐装备了卷扬机、排水泵
、风扇机、空气压缩机等电动、风动工具。1942~1943年,在鹤岗建成年筛分原煤100万吨的
南山选煤厂,在鸡西建成年入选原煤150万吨的滴道洗煤厂,而煤炭加工因脱水技术不过关,
以致浓缩和浮选系统未能发挥作用。
1945年初,日本侵略者投降前,破坏煤矿设备,销毁技术资料,导致坑道水位上涨,有
些矿井自燃起火,煤矿停产。同年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主政府先后接管了鸡西、鹤
岗、双鸭山、凤山、穆棱、神树等煤矿,恢复生产,煤炭科学技术也得到发展。1949年,东
北煤矿管理局从提高煤的回收率出发,迅速淘汰残柱式、高落式采煤技术。1950年开始推行
带状充填单一走向长壁和分层长壁采煤法,并开始引进苏联采煤机械。1951年学习苏联全面
陷落管理顶板经验,开始取消带状充填,革新采煤技术,并使用沼气检定灯、沼气检定器。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进行大规模煤矿建设,由苏联帮助设计,建成了年
设计生产能力90万吨的鹤岗东山竖井,150万吨的兴安竖井;年人选原煤150万吨的双鸭山洗
煤厂和鹤岗兴安洗煤厂。1958年在社会主义改造与工业化的高潮中,黑龙江省燃料工业厅开
展了以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为中心的“双革”运动。
1961年开始贯彻以调整为中心的八字方针,进行“三防”(防水、防火、防爆)、“两
修”(修巷道、修设备),推行快速掘进、正规循环采煤、坑木代用等技术措施,取得较好
的效果。
1961~1963年,各矿务局开始改进巷道布置,调整采掘关系,将一部分多煤层矿井,由
单一煤层布置改为分组联合布置。鹤岗矿务局对厚煤层的采区,改变沿煤层开拓为底板岩层
集中巷道开拓的方式,为厚煤层进行分层同时开采创造了条件。鸡西矿务局推广单孔掘进长
距离通风经验。
1964年引进波兰KWB-2型浅截式滚筒采煤机组,在鸡西小恒山矿进行开采实验获得成功
,使工作面月产量提高76%,工效提高77%。由于采煤机和可弯曲链板运输机能整体推进,简
化了采煤、装煤移动设备的工序,为进一步提高采煤工作面单产效率和机械化程度提供了新
设备和新工艺。同年,在全部571个岩、半煤岩掘进工作面中推广湿式凿岩530个,其中499个
由手持风钻改为气腿钻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矿区科技人员遭到冲击,科研机构陷于瘫痪,科技工作
停滞不前。1973年开始推广耙斗装岩机、锚喷支护、可控硅应用和“三下”(铁道下、建筑
物下、水下)采煤等技术。1975年进行技术革新,老矿挖潜,发展采煤机械化。鸡西、鹤岗
、双鸭山、七台河矿务局陆续引进英国、波兰、联邦德国、法国等国家的成套综合采煤设备
,并装备一批国产综采机,使部分工作面采煤工序全部达到机械化。新井施工以帷幕法代替
冻结法,推广光爆锚喷、金属活动模板、短段掘砌混合作业新工艺。到1977年,地方煤矿在
生产中大都采用小水泵、小绞车、小矿车、小风机和电煤钻。矿井除了倾角大的煤层,都使
用了刮板运输机,并淘汰了明火照明、明刀闸开关、明火放炮和自然通风等落后的生产技术
。
1980~1985年,各矿局在高沼气矿井使用沼气断电仪和沼气遥测仪。鸡西城子河矿和小
恒山矿,安装了瓦斯监测系统,实现瓦斯超限自动报警,切断超限工作面电源,控制超限作
业,增强抗灾能力。鹤岗矿务局科研室、生产调度室,鸡西矿务局小恒山和滴道矿都先后引
进美国环宇和IBM—PCXT微机,用于企业管理。
黑龙江省煤炭系统的科研机构有哈尔滨煤矿机械研究所、东煤公司煤田地质局哈尔滨科
学研究所,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等矿务局直属科研所和鸡西煤矿机械厂采煤机械研
究所。这些科研单位进行了采煤机械、掘进机械、自动化、煤炭化工、微机应用等方面的研
究设计和对进口设备的检查测试工作。
统配煤矿和省地方煤矿共有科技人员9053名,其中高级97名、中级2625名、初级6781名
。科技成果中有12项获全国科学大会奖,8项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奖,27项获黑龙江省科学
大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