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石油
早在20世纪初,美国和日本就曾先后派人对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区进行石油调查和勘探
。美孚石油公司于1913~1915年组织了一个石油调查团在中国进行长达一年半的调查,1926
年11月,在《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学报》上发表了题为《中国东北含油远景》一文谈到:
“从岩层类型及其年代来看,中国东北的绝大部分(地区)是不可能有石油的。”美国地质
学家斯丹福大学教授勃拉克韦尔德也到中国做过石油资源调查。他在1922年发表的《中国和
西伯利亚的石油资源》一文中说:“中国东北地区和华北一样,不会含有大量石油。”理由
是:“目前已知油田,绝大多数是在海相沉积岩中,而中国大部分岩层是陆相沉积,都没有
储存工业价值石油的可能。”1937年,日本人也曾在东北阜新一带勘探过石油,当时有内野
敏夫、桐谷文雄等著文,认为:“东北地区找石油希望不大”。他们给华夏大地陆相地层贴
上了贫油的标签。
1941年,我国潘忠祥教授曾著文,指出:“石油不仅来自海相地层,也能来自淡水沉积
物。”1947年,黄汲清在他出版的《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中指出:“新疆的主要生油岩
系属陆相沉积。”1948年,东北解放后,翁文波著文把松辽盆地列为具有含油远景的地区。
1951年潘忠祥教授又在《略谈中国油田》中,提出了中国石油大多数生于沉积盆地之中的“
盆地说”。
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以陆相生油学说为基础,发展了石油地质理论。他于1954年
在《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资源勘探的远景》中,经分析对比,全面、系统地论证了新华夏
体系沉积带有良好的生油、储油条件,指出了我国找天然气、石油的广阔远景。并认为松辽
平原、华北平原是值得探察的地区。在李四光等地质学家科学论断指导下,1955年8月~195
7年3月,国家地质部、石油工业部,先后派出专业队伍对松辽平原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和普查
,通过重磁力物探、航空磁测、钻浅层探井等项工作,搜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初步
勾划出松辽盆地石油的地质特征,进而把松辽盆地又提高至“有含油远景,值得进一步开展
勘探”的第一类地区。
1958年2月,根据中央分管石油工业的邓小平的指示精神,开始将勘探重点从我国西北转
向东北地区。同年6月,石油工业部将原已成立的松辽石油勘探处升为松辽石油勘探局,并组
建起各种勘探队32个。与此同时,地质部除原有的松辽石油普查大队外,又组建东北石油物
探大队,地质部、石油工业部互相配合,开始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工作。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
勘探,对松辽盆地既钻出了含油砂层,肯定了松辽盆地的含油性,又论证了最有利的含油地
区是盆地中央凹陷区;并从中选出了生油、储油条件最好的局部构造作为突破口。同年9~1
1月,经石油工业部地质工作者张文昭、杨继良、钟其权和地质部的韩景行、朱大绶等技术人
员对地质资料进行详细分析、现场勘探、反复论证,共同确定了松辽盆地三口基准井的井位
,并于11月下旬经石油工业部正式批准。1959年4月11日正式开钻,在国庆十周年前夕的9月
26日,松基三井终于喷出了工业油流,因此,这一油田被命名为“大庆油田”。从此,松辽
盆地蕴藏石油之谜被中国地质工作者揭开,从理论和实践上彻底戳穿了“陆相盆地无油论”
。
大庆油田是世界特大油田之一,总含油面积2300多平方公里,其中,萨尔图、喇嘛甸、
杏树岗、葡萄花、太平屯、杏西、高台子、龙虎泡8个油田已投入开发。由于油层能量保持比
较好,单井日产量稳定。大庆油田地处高寒地区,并具有油层性质和油层分布复杂及原汕高
含蜡、高粘度、高凝固点的特点,在开发过程中,根据油田特点坚持科学技术与生产建设紧
密结合,每年都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为专业队伍的科研攻关和开展群众性技术革新
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大庆油田的科学技术工作在面向生产建设实践中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油田开发初期,综合含水低于5%,根据当时笼统注水和笼统自喷采油的开发特点进行科学
研究。在一些急待解决的地质理论、勘探技术装备、钻井、采油以及原油集输工艺等重大技
术难题上,都取得了一些具有决定意义的突破。油田进入低含水阶段后,综合含水率5%~20
%,当时,主要出油层仍是高渗透主力油层,由于注入水单层突进,出现了主力油层注采不平
衡的问题。因此,进行了分层注水和部分油井分层采油的现场试验和科学研究,取得了良好
的效果。从1973年开始,油田进入中含水阶段,综合含水率达到20%~60%。这一时期,根据
国家对原油需要的不断增长,提出“高产上五千(万吨),稳产十年”的目标,为此,除边
完善老区已开发网,边开发新油田新区块外,围绕高压注水开发特点,提高油层压力,全面
实行“六分四清”自喷开发,开展了科技攻关,实现了油田高产稳产。1981年后,油田已进
入高含水采油期,综合含水达到60%~85%。油田开采方式由自喷开采逐步转变为机械方式开
采,以提高产油量,开采对象由主力油层逐步转变到中低渗透油层,开发区钻加密调整井,
以提高储量动用程度的开采效果。通过这些措施弥补产量的递减,达到稳产目的。为实现上
述目的和为“七五”开采时期延长稳产期做好技术储备,把一系列攻关课题作为一个大的系
统工程,包括四个方面共67项技术。组织油田地质、油藏工程、测井、钻井、采油工艺、地
面集输及水处理系统等多部门、多学科的联合攻关。这个时期主要是根据油田全面转抽、成
片钻一次加密调整井的开发特点,进行科学研究。为“高产5000万吨,稳产10年”奋斗目标
的实现作出了贡献。
26年来,大庆油田总共取得科技成果43190项,其中有1174项分别获得国家、省、部和市
级奖励。1985年,大庆油田长期高产稳产的注水开发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按照广义科技进步概念,运用修正的增长速度方程测算出大庆油田1984年的生产水平为
1960年15倍,这25年间平均科技进步增长速度为12.2%,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速度所作的贡
献为59.77%,在全国居领先地位。
至1985年,大庆石油管理局已形成以两院四所(勘探开发研究院、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
;采油工艺研究所、钻井工艺研究所、地球物理研究所、生产测井研究所),为主的14个比
较完整的专业科研设计体系。在这14个院、所中,共有职工6284人,其中技术人员2124人;
共拨科研装备经费5000多万元,购置了较先进的仪器设备5000多台、套、件;建设各种房屋
23万平方米,图书馆和资料室藏书30余万册,为科研攻关和生产建设提供了实验、测试、化
验、分析、检索的充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