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石油勘探
1955~1972年,大庆油田地质的地震勘探,都采用苏制“51型”仪器,施工方法简单,
单次接收信号、常规放炮,接收深度浅、信息少、精度低,只能找大构造,而对小断块、小
地质体、小构造就难以查明。在石油勘探的部署上,从松辽盆地的地质特点出发,采取区域
普查,重点解释和局部细测相结合,进行连片测量。对地震仪主要获得的反射时间信息,采
用单张记录对比、绘制深度剖面并勾制构造图等方法进行解释。
为寻找更多的油气资源,增加油田的后备储量,在石油地质勘探工作中,主要围绕大庆
油田及外围地区的地质构造和岩性特点,油气生成、运移、储藏地质条件,地区勘探部署等
开展科研攻关,为石油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为找油、找气指明勘探方向,同时,也为石油
勘探提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理论、新认识,以便加快勘探速度和提高勘探精度。
勘探开发研究院杨继良、迟玉昆、程学儒等于1960~1977年从松辽盆地全局出发,确定
整体部署,运用14种勘探方法,对盆地进行全面调查,搞清盆地地质构造的基本面貌。综合
分析盆地基底、区域地质、构造、生油和储油条件、油气水性质及运移聚集等六个方面的问
题,提出了盆地含油气的最有利地区。选择重点地区进行连片地震测量,查明构造形态和分
布,详细划分二级构造带。再以二级构造带为对象,采用大井距甩开钻探,整体解剖,并在
第一批探井中不取岩芯,而以气测、电测及井壁取芯等综合录井、测井方法,确定含油层位
,同时,进行大段试油、长期试采。这样,仅用半年时间就大体上探明了大庆油田,以后逐
步深化、完备,完成了松辽陆相沉积盆地油气田勘探项目。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大庆油田会战初期,勘探钻井取芯技术比较落后,多使用外国的老式取芯工具。岩芯
收获率一般只达到30%~50%,岩芯的直径只有40~80毫米。为解决岩芯收获率低和直径小的
问题,会战指挥部组织攻关小组,选定单筒为目标进行研究。1963年研究成单筒大直径取芯
技术,使取芯收获率提高到95%以上,岩芯直径达到130毫米。但每筒进尺一般不超过10米,
劳动强度大,周期较长。为此,1964年8月开始研究长筒取芯钻具。1966年7月,1803钻井队
在杏136井使用长筒取芯钻具,取芯进尺117.87米,收获率100%,创长筒取芯最高纪录,也
达到了世界取芯长度的最好水平。但在使用长筒取芯时,容易发生断钻具、断岩芯筒等井下
事故,此后,因大庆地质条件并无长筒取芯的必要,所以未在全油田普遍推广。
油田建设设计研究院叶得泉、丁连生、张莹等人对松辽盆地的白垩纪地层中含有丰富的
古生物化石,特别是介形类化石进行了专题研究。通过大量钻取岩芯,对342个剖面和16530
块样品所积累的介形类化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根据各组段地层所含介形类化石的生态特征
及生活环境,描述了介形类化石19个属、164种,并建立了1个新属,84个新种。还根据介形
类化石的形态特征将松辽盆地白垩纪的介形类化石分为12个化石组合,可以在全盆地范围内
进行区域地层划分和对比,而且可以对比到地层段。同时,利用介形类化石的基本特征和规
律,建立了13个化石带,进一步将200多米厚的油层分为14层,为油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了重
要的古生物依据。在分析研究各门类化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地质构造,根据现有介形类化
石资料,以及和国内外化石对比,认为,松辽盆地白垩纪的分界放在四方台组与嫩江组之间
比较合适。1972年,完成了“松辽盆地白垩纪介形类化石研究”项目。进入80年代,又深化
了这一研究成果,对油层的细分层对比提供了古生物的依据。1978年和1982年分别获全国和
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以及石油部技术改进成果二等奖。
1973年,地震勘探开始使用模拟磁带地震仪。到1975年,大庆12个地震勘探队全部换装
,野外施工由过去的线性排列,单次接收信号,改为面积组合,多次覆盖勘探,扩大了信息
接收。
1977~1981年,地震勘探采用国产TQ-δ6计算机处理资料。
1978年,大庆油田设计制造了701—1型双筒取芯工具,用卡箍式岩芯爪代替单筒的投砂
憋泵割芯工艺,岩芯收获率高,质量好,并可改善钻井工人取芯的劳动条件和防止取芯钻进
时泥浆对岩芯污染,获得可靠的油层物理参数。个别钻井队使用了双筒密闭取芯工具,平均
密闭率达85%以上。
1978年,石油工业部为提高深层勘探技术水平,给大庆油田陆续配备了国产数字地震仪
。1981年又引进美国制的1台和法国制的4台数字地震仪,装备了5个48道模拟磁带仪,逐步形
成了较先进,并能适应石油勘探的地震仪表系统。
为找到更多的地质储量,大庆油田钻井一公司地质大队的蔺毓秀、来永润、肖德铭等从
沉积相研究人手,划分葡萄花油层的沉积亚相,分出不同相区的4种砂体类型,即块状连片砂
体、条带砂体、透镜砂体和席状砂体,指出了后两种砂体是岩性油藏的储层条件。通过构造
研究,指出三肇(地区)凹陷是由4个鼻状构造从四个不同方向朝凹陷内延伸,给油气运移、
聚集提供了有利场所。还收集到生油、古构造以及油水分布特征等资料,掌握了葡萄花油层
油水控制因素,进而,指出了含油有利的分布范围,指导布井方案。在试采的基础上,估算
了地区储量,分析了勘探岩性油藏的经济效益,使勘探过程有了理论依据。经钻井证实,发
现了宋芳屯、模范屯油田,扩大了朝阳沟油田含油面积,找到地质储量1.4923亿吨。1981年
完成了“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地区葡萄花油层油气聚积和含油远景认识”项目,于1982年获大
庆市技术改进成果三等奖。
由地质矿产部李四光、黄汲清、谢家荣等9人和石油工业部张文昭、杨继良、钟其权等1
0人及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文佑等4人共同完成的“大庆油田发现过程的地球物理科学工作
”项目,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1982年,大庆采用美国太曼普小型计算机处理地震资料,计算速度为30万次/秒,科技
人员编写迭偏、二维滤波、频谱、振幅谱比程序,扩大了使用范围,该计算机用于现场处理
。
从1983年开始,勘探开发研究院使用赛伯1724计算机处理资料,计算速度每秒100万次。
当时虽只能应用B系统,但处理效果好。它的常规处理有水平迭加剖面和迭偏剖面,剖面显示
良好。TQ—6计算机只进行水平迭加处理,对资料解释,由“五一型”光点单张记录点、线、
面的复杂对比,发展到时间剖面连续对比,因此,能更清晰、准确地反映地质构成情况。
大庆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研究所、勘探开发研究院钱奕中、关婉霞、何隆运、来永润、
程学儒、陈兴璧、骆朝方等于1982年在松辽盆地北部齐家凹陷176.0地震测线T(1)—T(2
)层系间发现一个丘形反射异常,用地震地层学方法研究和1983年在丘形异常体上钻“金6井
”,获自喷工业油流,确定了该凹陷北部地区有良好的含油远景,为勘探提供一批新井位。
与此同时,通过对松辽盆地西部勘探区块的勘探和研究得出以下4点结论:(1)黑帝庙(地
名)油层,有来自中部组合和自生二套油源,嫩二、三段有一套浊流沉积储集层,储油物性
在1400~150米一个变化界限,油气呈三个富集带的状态分布;(2)指出富拉尔基至泰来以
北一带含油远景大;(3)指出小林克至哈拉海断裂带具备多种储集类型,油质轻,低渗透层
亦有出油能力;(4)指出齐家至古龙(地名)凹陷存在着较大面积的岩性油藏带。
以上认识,为此后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部署的具体工作建议。
这项研究成果(“松辽盆地泰康一古龙地震地层学研究及勘探成果的分析”),于1983
年完成,并获石油工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油田的地质储量是勘探成果的综合反映,也是开发油田的物质基础,它为正确划分开发
层系、部署井网、确定开发原则提供重要的依据。至于大庆所属的喇嘛甸、萨尔图和杏树岗
3个油田的地质储量和原油产量,对整个大庆油田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3个油田的地质储
量研究与复算具有重要的意义。
60年代初,大庆依据当时有限的探井、资料井、生产试验井中获得的岩芯、测井、试油
化验分析资料和当时的采油工艺技术条件、测井水平、射孔准确程度及以油砂,作为划定储
油层有效厚度的含油产状确定的物性标准,并把0.5米作为油层厚度的起算点,在留有余地
情况下,于1962年1月,第一次计算并上报国家的地质储量为22.68亿吨。1978年,喇嘛甸、
萨尔图、杏树岗油田开发基础井全部钻完,油田全面投入开发,依据不同地区新钻资料井和
试油资料的研究和认识,仍以油砂作为划定有效厚度的含油产状,分别降低3个油田的物性(
空气渗透率)标准,起算厚度不变,对3个油田的储量进行核算,上报国家的地质储量为25.
7030亿吨。
随着油田开发时间的延长,工艺技术不断提高和掌握了更加丰富的地质资料,大庆石油
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院万心焱、熊必忠等,会同采油厂及有关单位开展了“油层有效厚度标
准”、“储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砂岩孔隙体积的压缩性对储量参数的影响”、“利用
测井资料解释原始含油饱和度”、“利用测井资料解释有效孔隙度”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
终于降低了油层有效厚度标准,使有效厚度增大,而且有效孔隙度、原始含油饱和度参数略
有抬高。经对喇嘛甸、萨尔图、杏树岗油田地质储量的研究与复算,1985年上报国家的地质
储量为41.7426亿吨,比1978年上报的储量增加16.0396亿吨。增加部分占前报储量的62.
4%。这项研究与复算分别获大庆市1985年度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六五”国家科技攻关“
大庆油田高含水开采技术研究”先进项目奖(喇、萨、杏3油田地质储量研究与复算为获奖的
主要内容之一)。
1984年,大庆油田进一步研制84—I型长筒取芯工具,1985年投入现场使用,平均收获率
94.9%,平均单筒进尺13.47米,显示了该取芯工具的优越性。同时,又引进了美国克里斯
坦森250P型长筒取芯工具和与之相匹配的金刚石取芯钻头,进一步提高了取芯水平。
大庆油田的探井取芯进尺占探井总进尺的6.6%,超过国内其它油田的1%—3%,而收获率
均在90%以上。由于研究、制造、生产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已形成能够适应不同地层、不同井
深的9种结构、11种规格的取芯工具和23种取芯钻头系列,使钻探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满足了
油田勘探、开发对取芯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