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供电及电网

  清末,在哈尔滨商办的小发电厂是以电厂为中心的孤立的小电网供电。到30年代,已基 本形成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合江、鸡西、北安等6个供电电网。
    1943年,由吉林省丰满发电厂至哈尔滨之间154千伏输电线路的松滨线投入运行,使哈尔 滨供电网与东北主电网相联。
    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人民政府号召电力工人尽快恢复供电,支援前 线。1946年鸡西电业局由于缺变压器油即将停止供电,经工人想办法,用脱水豆油来代替, 其耐压达到3万伏,解决了没有变压器油的问题。同年10月,牡丹江电业局全体科技人员,克 服了缺少技术资料和设备器材的困难,采取改、替的办法修复了镜泊湖至牡丹江的22千伏输 电线路,不仅解决了牡丹江工业用电,而且为修复镜泊湖发电厂提供了起动电源。
    50年代,各电厂纷纷开展以技术革新、技术革命为内容的“双革”活动。齐齐哈尔电业 局推广应用线路升压、简化供电设备、节电技术,并进行带电作业472次,在维修线路时不停 电,多售电量达850万千瓦时,节约资金200余万元。牡丹江电业局创造串联电容补偿法,首 次应用非同期自动重合闸装置,研制成功3千伏管型避雷器。佳木斯电业局在“双革”活动中 ,坚持边提、边试、边改、边实现的“四边”活动原则,开展“两线一地”和“变压器不对 称结线的测定”、“人造宝石眼研磨机”等科研活动。哈尔滨电业局研制成功“串联电抗器 绝缘梯”、“等电位带电作业椅”和“四合一环形供电”等。
    1960年,水电部在哈尔滨市召开了全国“四合一环形供电”推广会议。同年,牡丹江研 制的管型避雷器经水利电力部批准在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电力系统推广应用。1963年, 哈尔滨电业局研制成功铝线压接钳、低温压力摩擦焊接工艺。1968年,松滨线由154千伏升压 到220千伏电压运行。电力变压器以前大修或在运行中是应用矽胶、白土过滤油,齐齐哈尔电 业局工程师王允兴在原工艺基础上,又增加一道应用真空原理处理变压器油的工艺,将过滤 变压器的工艺设备,集中装设在一台汽车上,取名真空滤油车,经真空滤油车过滤的变压器 油不但质量提高,而且使用方便,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过去SN(1.2)型少油开关投入运行后其遮断容量不足,当供电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 常发生开关触头焊死或开关爆炸事故。1971年开始,哈尔滨电业局组织变电工区工程技术人 员进行科技攻关,将开关进行如下改造:(1)调整弹簧紧力,以提高开关开合速度和增加接 触压力;(2)在开关莲花瓣的圆弧点和动触头的圆头端焊接铜、钨合金材料,以提高触点的 熔点,防止触头在动作时熔化焊死。经以上改造,SN(1.2)型少油开关遮断容量在25兆伏 安时不再发生事故。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2年4月,鸡西至勃利154千伏输电线路投入运行,佳木斯、鸡西、牡丹江3个电网联为 一体,形成本省东部电网。同年6月和1973年6月分别成立黑龙江省东部电力网调度局和西部 电力网调度局,负责统一指挥电网的运行管理。全省形成三大电网,即东、西部电网以及与 东北主网相联的哈尔滨电网。
    1974年,黑龙江省电力设计院开始应用国产121型电子计算机。1976~1977年,结合电力 系统设计和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计算,先后开发了牛顿法潮流计算程序、改进的牛顿法潮流 计算程序及短路电流计算程序、复杂故障短路电流计算程序和Q—R法电力系统静态稳定计算 程序。其中,改进的牛顿法潮流计算程序,首先应用了节点编号动态分布和大型稀疏矩阵的 快解法,受到全国电力系统专家们的好评,被编入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电网计算与程序 》一书。以上程序在全国电力系统备有121型计算机的部门推广应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 奖。
    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1979年,各供电企业进一步加强科技工作,并在生产科 内设专职科技人员。哈尔滨电业局以科技人员为主并吸收有丰富经的老工人参加,组成三结 合群众性的科研小组,取得闷炮下座水泥电杆、深埋式接地装置、数字式瓦斯继电器等25项 成果。齐齐哈尔电业局试验成功复式整流及自由带电作业更换悬垂瓷瓶。
    1949年前后,电网通讯的主要工具是调度专用市内电话和手摇磁石式电话机。从50年代 后期应用载波机通讯,远动机监视网运行。随着电网发展,远动设备逐步运用了功率总加、 屏幕显示等新技术。到80年代应用了微机型远动装置。1980年哈尔滨至齐齐哈尔国产120路微 波通讯设备投入运行,1983年省调度局应用TQ—16计算机对电网进行离线运算和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