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二节 太阳能

  60年代和70年代,对太阳能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生长期,包括总辐射、直接辐射 、散射辐射、生理辐射、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率。1965年,由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省 农业科学院合作编写出版了《黑龙江省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区划》一书,对此已有专题论述。
    1975年7月,在全省范围内开始了太阳能的开发应用与理论研究工作。1977年11月,哈尔 滨铁路局首先建成1座采光面积为18平方米的淋浴室,在铁路招待所建成1个采光面积为50平 方米的太阳能浴池。此后,在旅社、理发馆、机关、商店、居民住宅和地下工程中又相继安 装了不少营业性、生产性和福利性的太阳能热水器。
    1977~1982年,大庆市共安装太阳能热水器2000平方米,其中大庆石油管理局建筑公司 不仅安装了700余平方米各种形式的太阳能热水器,而且还针对不同形式的太阳能热水器、不 同的安装角度和不同的覆盖物进行比较试验,为热水器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先后取得了4. 2万多个数据。与此同时,利用塑料透明薄膜和玻璃屋面附加反光镜的方法,对混凝土构件进 行养护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
    1979年2月,为推进太阳能的利用技术,哈尔滨市科委情报处与哈尔滨市科技情报所编辑 出版了《太阳能的利用》科普小丛书,介绍国内外利用太阳能的现状。
    1980年6月,肇东县试制成全省第一台太阳灶之后,黑龙江省科委在双城县举办了第一期 太阳灶培训班,并向严重缺乏烧柴的绥化、嫩江地区14个市、县下达了率先推广太阳灶试点 的任务。同年末,黑龙江省能源研究所苗永贵等开始注意从工艺利用的角度分析太阳能资源 ,并写出了《黑龙江省太阳能辐射资源的分布》论文,在省能源学会成立大会上宣读。
    1982年,黑龙江省气象科研所朱祥康、王述圣发表了《黑龙江省的太阳能直接辐射》论 文,重点分析了不同纬度、不同坡面与不同大气质量条件下的直接辐射强度、总量与晴空的 最大辐射量,朱祥康发表的《滨北线最长无日照持续期分析》,为本省光电池负荷设计提供 了参考资料。同年在肇东县召开了全省太阳灶试点工作座谈会,全省在23个市县共推广太阳 灶1213台,会后掀起了推广太阳灶的高潮。
    据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在河胜大队进行的调查表明,使用太阳灶,每户每年可节约羊 草或芦苇1500~2500公斤,价值100~200元,一年即可收回太阳灶成本。泰来县塔子城公社 良种场大队三队社员姜卫清把太阳灶与沼气结合使用,每天可节柴18公斤。
    1982年,黑龙江省电子研究所研制的HE型全玻璃真空集热管通过技术鉴定,认为,该集 热管已达到国内进行水平。1983年9月,哈尔滨市蔬菜科研所李秀敏与黑龙江省电信器材厂丛 培育利用太阳能集热器提高蔬菜温室供热的研究,表明在早春(3~4月)和晚秋(9~11月) 平均可提高地温1~2℃。
    1984年,哈尔滨市油漆厂郭胜尧、宿桂英完成了选择太阳能吸收涂料的试制工作。黑龙 江省气象科研所朱祥康、杨卫农也发表了《试论黑龙江省农村发展太阳能保温住宅的前景》 论文,提出了省内冬季利用太阳能取暖的可能性与途径。同年,哈尔滨市太阳能应用研究会 改名为哈尔滨市太阳能利用学会,开始参与东北三省新能源学术活动。至年末,黑龙江省农 村能源办公室先后在肇东举办了四期全省性的太阳灶培训班,共培训技术人员500余人,推广 太阳灶约3000台。灶的采光面积平均为3.2~3.5平方米,一年可利用5~6个月,有的地方 可以用8~9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