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风能
在风能资料的研究方面,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从1979年夏季至1980年末
,完成了全省风能平均功率密度的计算和不同等级风速概率分布的统计及模拟计算。初步取
得了对黑龙江省风能资源潜力的认识之后,又于1980年配合黑龙江省机械研究所共同完成了
2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的野外运行试验,并开展了现场风能要素的观测。同年末,黑龙江省科
委下达了“黑龙江省风能资源研究”课题。省气象科研所由朱祥康、傅奇、田兆祥、孙惠珍
、李贵有、周珍华组成的风能研究小组,经过两年工作,分两个阶段完成了《黑龙江省风能
资源的研究》报告,并分别在1981年8月和1983年11月召开的两次全国学术会议上作了重点发
言。
风能资源的研究表明:(1)初步明确了黑龙江省全年平均风能功率密度,丰富区为10~
140瓦/平方米,一般区为60~100瓦/平方米,基本具有开发利用的条件。(2)通过有效风
速的时序及各地风能功率密度的分析,阐明了风能资源在季节上与地域上同农牧业生产季节
、生产集中区域之间的良好匹配关系。(3)首次在国内提出平原地区原始风要素观测记录的
代表性及其订正方法问题。订正结果:全省平原地区年平均风速将提高0.9米/秒左右。(
4)建立适于全省不同类型地区计算摩擦层内风速廓线的幂函数方程参数,提出利用平均风速
(V)直接计算平均风能功率密度的修正系数M=7.056V-0.605。(5)首次应用有效风速
的持续特性以及其分布规律及不同等级风速概率分布特征,指明了黑龙江省的小型风机依靠
贮能设备均衡供能的困难性,以及采用双工况设计和开发动力利用的必要性。
1982年8月,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朱祥康、傅奇发表了《太阳岛风能资源潜力及其利
用方向的探讨》论文;哈尔滨工业大学赵肃铭、叶道益于1982年9月发表了《黑龙江省的风能
资源及其利用的可能性探讨》论文;黑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朱祥康、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孙百超等于1983年8月完成了《关于黑龙江省农村利用风能的可行性报告》;黑龙江省气象科
研所应用气象室风能组于1983年12月发表了《关于黑龙江省风能资源及农村需求动向的调查
报告》;1984年黑龙江省气象科研所朱样康完成了关于《在太阳岛风景区阳明滩建立全省风
能试验场的论证报告》,并于同年末取得了省科委下达的有关建立黑龙江省风能试验中心的
科研任务。1984~1985年,由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朱祥康、杨卫农、省气象档案馆侯兆宾完成
了《黑龙江省及其边境地区风能资源详查报告》,对省内山区资源潜力提出新的认识。
在风能的开发与应用方面,1965年,由中国农业机械研究院设计,哈尔滨市水产局修配
厂负责制造的全省第一台风力发电机,设计功率30千瓦,系三叶型水平轴风机。1966年4~5
月,在密山县兴凯湖畔进行组装,计划为渔场提供电力,但调整装置尚未装妥即遇大风,起
动运行失去控制,仅运行40分钟,桨叶即被大风折断,后来桨叶修复了,但风能的开发因“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不得不中断。
1978年,庆安县欢胜公社中学物理教师肖良利用废材旧料,自行试制一台功率仅为30~
50瓦的微型风力发电机,安装在自己住房的山墙头上,配备两组60安时的蓄电池,不仅解决
了照明用电,而且还能为大队的广播喇叭送电。这台小型简易风力发电装置,连续使用了6年
,他还帮助该县的39户社员建起了类似的微型风力发电装置。
70年代,桦川县东方红养马场由于连年受干旱威胁,于1979年从山东寿光县卫东盐场用
1700元引进一部直径6米的多叶型风力机,制作了配套压力式水泵,每小时出水量可达3~4吨
,是黑龙江省内利用风力提水的第一次尝试。
1979年,黑龙江省科委向省机械研究所下达草原供水风力发电机组的试制任务,由该所
刘文博等设计,绥化电机厂加工。1981年,在省园艺研究所试验田中组装,省气象科研所配
合进行风的要素观测,效果良好。1982年,通过省科委鉴定。后来,该机组正式移交呼伦贝
尔盟新巴尔虎右旗的一个知识青年点使用。该机采用退役直升机的桨叶、电动节距调速及尾
轮迎风装置。桨叶直径17.3米,塔架高12米,设计风速8.0米/秒,起动风速4.0米/秒,
停机风速2.5米/秒,额定功率20千瓦。配12组90安时蓄电池,能为各种类型的中、小型深
水潜水泵及农牧民生活提供电力。
1982年,富锦县兴隆公社1名拖拉机手利用拖拉机报废的电机和蓄电池,组装了微型风力
发电机,为自己家庭供电。在他的影响带动下,三村大队有人相继组装了20~30瓦功率的风
力发电机,首次在偏远的农村利用风力发电看上了电视。
1983年,桦南县科委人工降雨试验点,为解决该点办公室及宿舍照明用电,利用东方红
75拖拉机报废电机组装了1台50瓦的微型风力发电机组。同年,风力资源较差的伊春林区为解
决林区防火瞭望所的用电问题,在该市科委的支持下,试制成功FD—2—100型微型风力发电
机,当年推广10台,运行良好。
由于广大群众积极要求开发利用风能的愿望强烈,进一步推动了风力发电机制造业的兴
起,80年代中期,牡丹江市钟表工业公司与内蒙古牧业机械研究所合作,试制成金牛牌FD—
150型微型风力发电机并通过了技术鉴定,与黑龙江省富裕林业机械厂同时达到了年产超过1
000台的生产水平,产品不仅供应省内、还销往内蒙古自治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