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核能利用技术
1959年7月21日,根据国家同位素应用委员会和黑龙江省原子能领导小组指示,成立了黑
龙江省同位素应用委员会。当时,全省仅有同位素应用技术干部45名。为壮大和平利用原子
能技术队伍,相继开办了放射性同位素应用、加速器、同位素常用测量仪器维修等专业训练
班。1961年,技术人员已达400余人。应用内容比较突出的有工业用60Co射线金属探伤,用在
锅炉、电机、机车等重型机器部件不受损伤地及时探测,发现金属内部的缺陷。1961年,启
用省原子核物理研究所安装的1400克镭当量60Co辐射源,开始利用照射处理作物种子。1959
年,只有哈尔滨第二工人医院和齐齐哈尔医学院开展核医学工作,1962年扩展到省立医院、
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牡丹江第一医院、佳木斯医学院、哈尔滨二四二职
工医院等8个单位。能用32P检查正常人血管通透性和用131I做正常人甲状腺吸碘性测量。
1962年6月,经黑龙江省委科学领导小组批准,撤销了省同位素应用委员会,将原有业务
移交省科委,使同位素应用逐步得到发展。特别是以哈尔滨为基地的国家重点项目“可控热
核反应研究”,经费及技术骨干均由国家统筹保证,相应地推动了黑龙江省同位素应用事业
的发展。1965年“可控热核反应”项目迁往内地,但为省内保留了部分同位素应用的技术力
量。
1966年开始,受“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影响,以致研究工作时断时续,只有个别项目获
得进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黑龙江省内核技术发展迅速,以聚丙烯酰胺辐射聚
合为代表的辐射加工获得进展。核仪表、农业示踪、辐射育种和辐射保鲜等各个领域的研究
工作比较活跃,尤其是核医学得到逐渐普及和推广。至1985年,省内开展核医学工作的医院
达23家,除分布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鸡西、鹤岗、伊春、黑河等大、中城
市外,密山县的裴德镇省属牡丹江国营农场管理局中心医院也设有核医学科。1984年,哈尔
滨市在清华大学的积极配合下,设计成45万千瓦示范低温核供热反应堆,但未投付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