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辐射育种
一、育种
1960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建立生物物理研究室,80年代,发展为该院直属原子能农
业利用研究所,研究方向之一是辐射育种。经辐射处理的植物获得从自然界或通过其它方法
均难获得的突变类型,从中可选育优良品种。东北农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等单位,都有一
定数量的专业人员从事这方面的活动。后来,辐射育种逐渐扩及省内其它专业研究机构。
1965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王彬如、王连铮、翁秀英等用早熟、品质优良的辐射突变
体“哈63—2294”为母本,“小金黄一号”为父本,杂交育成黑农26大豆品种。1972~1974
年在省内松花江地区内试验结果,平均亩产171公斤,比标准品种“黑农0”等平均增产11.
8%。1975年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确定在省内中南部地区推广。1978~1980年在
八五○农场4.5亩攻关田种植3年,平均亩产272公斤,最高亩产292公斤。
1966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尹光初等从阿尔巴尼亚引进茎秆粗壮,但有点脆弱的小麦
品种“阿勃”,用一定剂量的60Co的γ射线进行处理,产生变异,扩大变异谱。然后,从其
后代中选出熟期、秆强和产量均超过“阿勃”品种的新品系1766。为了克服1766新品系茎秆
弱、根系差、后期易枯的弱点,将1766和从智利引进的小麦品种“欧柔”进行杂交,杂交种
当代分成两份:一份不加处理,作为对照。1967年,从射线处理的后代中,选出许多新品系
。其中226品系穗头抗病性强,熟期较早,在全省10多个地方试种,增产显著。又在10多个点
进行区域试验,比标准品种平均增产24.7%,最高达55.4%,定名为新曙光一号。
1972年秋,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孙光祖等,针对小麦根腐病这一省内危害严重的作物病
害常导致小麦大幅度减产,重灾年产量减少达30%,药剂防治多不见效的情况,开始用辐射育
种方法培育抗根腐小麦突变系。孙光祖等5人用60Co的γ射线2万伦琴处理“663红”小麦风干
种子(含水量约13%),然后用氩离子激光(波长4880A)照射种胚一分钟,播在温室得第一
代突变体M(1)。成熟后收回M(1)植株,考种汇合脱粒,当年,在温室播第二季,得M(2
)。决选3株,1973年播于田间得3个M(3)家系。又决选3株。1974年播于田间得3个(4)家
系。最后,决选出抗病的2108家系。为继续克服2108家系秆弱的缺点,又经过连续四代选育
,决选出抗根腐病的有芒突变系龙辐509,株高90厘米,植株较繁茂,叶较宽,秆强中等,生
育日数约为85天,抗根腐,抗秆叶锈,在八五四农场异地鉴定,亩产148公斤,比对照品种龙
麦九号增产23.3%。1978年,龙辐5009参加根腐病病圃鉴定试验,整个生育期接种三次,接
种孢子量平均每视野(10×10)48~50,接种后灌水保温,乳熟末期按七级标准调查叶部发
病情况,在供试的144个品种中,叶部病害一级的只有提莫菲维小麦和龙辐5009两个,几次重
复中均表现一致。1979年,列入观察圃试验,后期多雨,根腐病充分发生,供试的129个品种
中,龙辐5009和提莫菲维小麦表现相同,叶部病危均为二级,其它没有一个品种达到一级。
1980年在8个比较抗根腐的品种(系)上做接种试验,因接种量大,灌水后又遇高温多雨,充
分发病,腊熟初期,提莫菲维小麦叶部病害5级,龙辐5009则为3级,在8个材料中发病最轻。
龙辐5009可作为抗根腐的亲本在杂交中利用,也可在旱地区直接用于生产。
197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孙光祖、陈义纯、王子文等开始用辐射育种方法培育超早
熟小麦新品种。省内无霜期短,一年一熟,种秋白菜需留地,而白菜、萝卜播种期一般为7月
中旬,为此,急需种超早熟小麦。省内北部和东部国营农场,小麦种植面积占60%以上,需要
早熟品种以缓和收获机械的紧张。1974年夏,孙光祖等5人配制14个早×早和早×中组合,其
中早×早组合新曙光3号×辽春8号获得Fo种子53粒,当年播于温室得F(1)种子1000粒。19
75年春季,该组合的种子分别用1×10(11)、5×10(11)和1×1(12)中子/平方厘米处
理,条播稀植得F(2)M(2)。1976年,按剂量点播共得3000个单株。对整个生育期间作细
致观察和记录,抽穗早晚用挂牌标记,考种选定7个单株。1977年7个单株全部种植,得F(4
)M(3)。最后,决选出超早熟、丰产和抗病强的株系4067。1978~1980年进行4067的产量
试验,三年平均亩产304公斤,比对照平均增产11.9%,早熟5天以上。经三年区域试验、生
产试验和大面积示范,均比对照显著增产,1983年被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命名为龙
辐麦1号。
1973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胡杰、方万成等开始用辐射诱变方法培育早熟而秆矮的高
粱品种。本省地处高纬度,饱受低温冷害,每隔三五年发生一次早霜,只有早熟品种才可以
预防。而省内高粱生产手段尚处于手工操作状态,矮秆品种便于用机械化方法种、耕、收、
管。胡杰等4人选用忻粱七号(自交保存的穗系材料)风干种子100粒,通过60Co的γ射线2万
伦琴辐照处理,当代在海南岛崖县种植,仅自交杂种,不进行选择。1974年春M(2)代在广
东省农业科学院试种,从520株群中选出45个早熟突变株,M2代单株突变率为8.5%。1976年
种成55个家系,恰遇低温早霜(9月6日出现霜冻),其中有4个家系9月2日成熟。1977年,M
2的家系早熟矮秆突变系辐忻7,6,5,4,3高粱种子参加品种比较试验并进行繁殖。1977年
冬,松花江地区种子站进行南繁,繁回辐忻7—3高粱种子180公斤,1978年在松花江地区各县
进行生产示范和繁殖,1979年,参加全省区域试验、生产示范和繁殖。1980年1月,经黑龙江
省品种审定委员会批准,命名为“龙辐粱一号”。
1974年,孙光祖、陈义、刘新春,根据省内小麦发展的要求和一些推广品种本身存在的
问题,开展改造现有品种的某些缺点以增强其适应性为目标的诱变育种,培育出龙辐76—30
61突变系。原始材料为栽培20多年无芒品种松花江7号,它的突出特点是抗逆适应性强,且稳
产、质佳,缺点是丰产性差,熟期偏晚。春天,用60Co的γ射线20万伦琴和2.2伦琴处理松
花江7号的风干原种。第一代存活率分别为63.5%和20.2%。各取主穗,按剂量混合,1975年
播种16个小区,约得1500个单株。第二代(M(2))按既定育种目标,选择多花、早熟单株
,考种决选三株,其中两株为白粒突变株。1976年种得三个家系,经反复观察比较,选出多
花、早熟、白粒的短芒突变家系3061。1977年经产量鉴定试验,表现整齐一致,早熟、高产
、秆强有弹性、抗倒伏、抗病性强、落黄好、品质优良,亩产269公斤,比对照品种垦149增
产12.4%。1978年参加品种比较试验,亩产335公斤,比垦149增产17.6%。在穗粒数、千粒
重及早熟性上显著超过松花江7号,而在秆强度、抗逆性等方面仍保留原始材料的优点。
1985年,哈尔滨师范大学生物系汪清胤、黄永芬、朴建植等和省农科院原子能农业利用
研究所胡杰、相金兰协作完成高粱辐射诱变早熟品种(系)的同工酶分析。按照选育早熟品
种的目的,用60Co的γ射线20千拉德处理育成3个高粱早熟品种(系)(下称辐育品种),经
数代栽培,田间性状稳定,通过同工酶分析方法,比较辐育品种(系)与对照品种芽期的过
氧化物酶同工酶,酯酶同工酶酶谱,在分子水平上探讨辐射育种的规律。经辐射处理后,基
因结构发生变化,势必反映到同工酶谱也发生相应变化。实验结果发现,辐育品种(系)和
对照品种,芽期四个不同生长时期叠加,总酶谱基本一致,差异只是谱带显示的先后和强弱
,说明辐育品种(系)虽经辐射处理,其结构基因并无改变。
二、机理
1979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朱子垠、孙光祖等,研究不同剂量γ射线处理不同生育状
况的花粉对花药培养的影响,引用单倍体细胞进行人工诱变。将花粉母细胞处于单核靠边期
的离体麦穗,用500~4000伦琴的不同剂量处理,按常规花培方法进行花药培养。发现500伦
琴照射的麦穗,产生愈伤组织的频率大体比对照降低50%,1000伦琴降低75%~80%,2000伦琴
照射产生愈伤组织频率降至1%以下,至于2000伦琴以上的未见愈伤组织产生。1980~1981年
,将处于减数分裂期的麦穗用500~700伦琴60Co射线处理,待花粉母细胞发育到单核靠边时
期进行接种,然后,发现所有试验材料都产生愈伤组织,但频率有很大差异。1983年,在小
麦与黑麦14个组合上进行花药培养试验,共培养远缘杂交的辐射二代(F(2)M(2))植株
花药10895个,获得愈伤组织1852.2块(诱导频率为17%),绿苗率2.7%。单倍体幼苗加倍
后,当年秋天移入温室,最后获得149个H(1)单株。1984年种成株行,生育期间进行秆锈、
叶锈和根腐病的接种鉴定以及农艺性状的调查,最后,决选7份H(2)株系。1985年,将人选
株系升入预备试验圃,进行抗病性接种鉴定和农艺性状考察,通过综合分析,决选出3个品系
。
1980年,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陈义纯、孙光祖等通过辐射与远缘杂交相结合,选育抗病
的小麦新品种。选用综合性状好的小麦品种与羊草、提莫菲维小麦、小黑麦进行杂交。供试
的亲本材料预先接种鉴定,严格掌握抗病性,远缘杂交一代种子(F(1))用γ射线照射,
得出结论:辐射与远缘杂交结合是选育抗病品种和抗原材料的有效途径。由于综合了基因突
变、重组和染色体畸变的作用,后代能分离出各种变异类型,所产生的代换系和易位系,对
抗病育种十分理想,能把优良的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结合起来。
1980年,孙光祖、陈义纯等对5个小麦品种(系)进行极低温下(-196℃)用γ射线照
射种子,然后用乙二胺四乙酸处理的实验,1984年提出论断:乙二胺四乙酸对辐射当代的损
伤无明显作用,但它显著地抑制遗传物质的修复,增加染色体的畸变。经用乙二胺四乙酸处
理过的材料诱变效果较高,在辐射育种上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