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工业
关于黑龙江地区古代工业,《隋书·靺鞨传》有“嚼米为酒,饮亦醉。”的记载,《黑
龙江通志纲要》有“矿业始于辽,采金始于魏”的记载。然而,此后历经一千多年,工业方
面的科学技术发展不快。
1773年(清乾隆三十八年),双城最早出现周家油坊,系手工作坊。此后,陆续兴起造
纸、制碱、火柴、肥皂以及铸造、锻造等手工工场、作坊,设备简单,技术落后。
1898年,沙皇俄国为了掠夺黑龙江地区的物质资源,对东清铁路沿线,松花江、嫩江流
域进行资源考察。随之,国外资本流入,兴起啤酒、烟草、纺织、机械修理等工业。但民族
工业遭到压抑,科学技术得不到发展。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对黑龙江地区的物质资源进行疯狂地掠
夺,垄断75%以上的造纸、啤酒、机械修理等工业,使民族工业遭到摧残。到1945年日本帝国
主义投降时,全黑龙江地区270家10人以上的工厂,只能生产犁、铧、镰刀等小农具和修理一
些机械、车辆等,机器制造业仍属空白。
1945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政府从敌伪手中接管了工厂,为了适应解放
东北和全国的需要,发展军需产品、机械、纺织、橡胶等生产技术,为赢得解放战争胜利,
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苏联援建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投产,又从沈阳
、丹东、营口、瓦房店等地迁入一些工厂,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大中型企业。这些企业的陆续
投产,为黑龙江地区的机电、军工、化工、纺织以及造纸等生产技术和科研、设计的发展奠
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有机械、炼钢、
锅炉、汽轮机、电机、量具刃具、仪器仪表、造纸等19项在黑龙江省建成投产,加快了工业
生产技术的发展和提高。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58~1965年),在“大跃进”中,由于急于求成,
片面追求高速度,忽视科学技术,造成大量无效劳动,导致产品质量严重下降。1963年开始
,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到1965年
,在地质矿产、机械、冶金、轻工、化工、纺织和电子等行业和部门中,科学技术得到迅速
恢复和发展。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工业系统的科技工作处于停顿或半停顿状态。
在大、小三线建设时,迁、卖有关单位各种精密技术设备3800多台,并分散了上万名技术人
员和熟练技术工人,大伤科技元气。1976年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科学技术逐渐得到恢复
。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79年清理了科技工作中的极“左”思想的影响,在改
革、开放的路线指引下,工业生产技术工作步入持续、迅速、稳定、健康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