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矿产地质
1914~1915年,沙俄派门什葛夫来黑龙江、吉林两省进行调查,1918年,发表了《北满
:I吉林省、Ⅱ黑龙江省》一书,记述黑龙江省20个县(市)的矿产,包括金、煤、建筑石材
等。
1923~1931年,国立中国地质调查所的翁文灏、谭锡畴、王竹泉、王恒升、尹赞勋等地
质学家们曾先后来黑龙江地区进行以矿产地质为主的地质调查。
1928年,俄国人阿乜尔特根据他在东北三省北部的长期考察,著有《北满矿产志》,记
述了黑龙江省17个矿种,197处矿产地,并附有矿产分布图。
1937年,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编写了《满洲东北部地质及地志》、《满洲北部地质及地志
》、《满洲西北部地质及地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地质工作逐渐开展起来。地质部、中国科学院、煤炭
工业部先后在黑龙江省进行矿产资源调查工作。
1958年,黑龙江省建立地质局之后,随着地质矿产工作的深入,除对某些典型矿床和某
些矿种的区域成矿条件、找矿方向开展专题研究外,还开展了对14个不同地区、不同矿种、
不同精度的成矿远景区划和资源总量预测的工作。
1964~1965年,省地质局实验室和地质第三队开展了小西林铅锌矿围岩蚀变、氧化带及
伴生有益组分的赋存状态研究,查明了矿床的氧化带深度,氧化矿特点、类型及工业利用的
可行性。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1972~1977年,黑龙江省地质局第四地质队、地质实验室、长春地质学院、桂林冶金地
质研究所共同研究、撰写了《黑龙江省多宝山铜矿床地质特征》论文。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
会和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1976年,黑龙江省地质局第五地质队徐烈等撰写了《黑龙江省北部第四纪砂金矿床特征
及其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论文。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1980年,地质部第一届非金属地质工作会议后,省地质局按省内的地质研究程度和非金
属矿勘查与科研工作的需要,先后开展了四项以建材非金属矿为主的成矿远景区划和资源总
量预测工作。1984年,省地质局第一地质调查所牟宗彦等提出了《黑龙江省麻山地区沉积变
质非金属矿产成矿远景区划说明书和石墨资源定量预测(1:5万)》报告。1984年获地质矿
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1~1983年,黑龙江省地质科学研究所张国华、祝德康、张伯君、李鹏等承担完成地
矿部为加强我国多金属成矿和找矿方向研究而部署的吉黑跨省区划项目:《小兴安岭—张广
才岭铅锌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远景区划》。该区划指出了本区有色金属矿产的时、空分布规律
,并划分了成矿(亚)带、矿(亚)带、成矿区、矿田。1984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
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