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地矿技术开发
一、探矿工程技术
省地质局建局后,60年代初期,技术设备比较落后,当时围绕生产中的关键问题,虽然
组织了一系列的技术革新、改造和推广新技术,但在1965年前,坑探工程基本上仍属手工掘
进。钻探工程到1974年,才开始推广小口径金刚石钻探技术,并开展钻头、测斜等配套技术
研究。1975年,黑龙江省地质第二队李锡光为适应小口径金刚石钻进工艺的发展和磁性矿区
普查勘探工作的需要,研究不受磁性干扰的钻孔显影测斜法,被载入《钻孔弯曲测量》一书
。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1976年,黑龙江省地质局探矿处等组成设计组,研究出以手扶拖拉机为动力的自行式半
机械化砂钻,命名为龙江—1型砂钻。这种砂钻结构简单、轻便灵活、适应性强,从而大大减
低了砂钻工人的体力消耗。后经工人和技术人员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完善,成为全省砂金
勘探的主要设备之一。
1978年,省地质局地质第四队郭福盛等和探矿处王德本总结多宝山矿区的钻孔弯曲规律
,1980年撰写了《对多宝山矿区钻孔弯曲规律的认识和初级定向钻孔的设计与施工》。1984
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2年,为促进金刚石钻进技术的发展,提高钻进的科学性,省地质科学研究所马伯泉
等完成了研制HDK—1A型钻进技术参数测量显示仪的任务。这种仪器能随时测量、显示钻压、
钻速、扭矩、转数、泵压、泵量等六项参数。1983年,通过地质矿产部组织技术鉴定,列为
地质部钻探设备配套专用仪表、国家经委新技术推广重点项目,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金龙
纪念牌,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为便于大范围推广应用和降低造价,该研制组在HDK—
1A型的基础上,又研制了HDK-2型仪表,可测量显示钻压、扭矩、泵压、泵量四参数并改进
了电子线路的设计。1985年被列入地质矿产部的新技术推广项目计划。
为解决靠人力回转、起拔套管的笨重体力劳动,提高砂金矿勘探速度问题,省地质局探
矿机械厂周茂胜、高绪环、李光春、韩书勤、杨玉华在龙江1型的基础上,又研制了SZ—130
——A型砂矿钻机,能用机械回转、起拔和拧卸套管、钢丝绳冲击破碎取样的新型钻机。198
4年通过技术鉴定,列入地质矿产部新产品生产计划。1984年,评为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
奖。
1970年末,省地质局仪器组宁培元、何龙涛与物理探矿大队于蔡春、董亮等改制苏联25
型航磁仪,设计成LH102型航空磁力仪,1971年6月提交第一台,9月提交第二台。投产后,当
年即发现谢尔塔拉铁矿。两台航空磁力仪在服役的6年中,完成h20万航空磁力测量面积26.
2万平方公里。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黑龙江省地质局地球物理探矿队翟树学等与长春地质学院曾孝箴、关永清等协作,于19
77年研制成功M—1型脉冲式航电仪。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4年在省内外进行1:5万
比例尺试验生产飞行,覆盖面积45万平方公里。
1975年,黑龙江省地质地球物理探矿队冯剑萍与地质科学院物理探矿所张学民等合作完
成《大定源电磁法评价磁异常的研究》。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
1977~1978年,黑龙江省地质地球物理探矿队叶显乡等与长春地质学院合作,为解决短
导线激电仪在接地条件较差及低阻区提高工作效率问题,研制成功JMD—15型大功率直流激电
电源。电源仪具有工作状态指标和报警装置,采用交流低压侧控制方式,工作安全,使用寿
命长,填补了省内空白,经5年的野外工作考核,性能可靠。1984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
等奖。
1978年,地质部为达到大面积快速普查,将航空磁力仪和航电仪安装在同一架飞机上同
步测量,以利于航磁异常的筛选、评价,立题研制“脉冲式航空电、磁综合测站”。黑龙江
省地质局宁培元、陈润琨、英学勤、王秋华与长春地质学院曾孝箴、关永清等合作承担了这
项任务。经两年的研制和试飞,完成了对运五飞机的改装,解决了航电仪及飞行中对航空磁
力仪干扰的技术关键,提高了航电仪探头的接收灵敏度。同时,王秋华等研制成416型航迹定
位相机、许广和等研制成九笔记录仪和王善庭等研制成自排线电动绞车等配套设备。1984年
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黑龙江省地矿局物理探矿队赵玉璞、宁庐、才天祥、陈兴华等,为满足井中物理探矿的
需要,设计了适用井中低频电磁回线法的JDC-1型井中低频电磁仪,1984年通过技术鉴定。
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实验与测试
1974年,黑龙江省地质实验室李贺臣、石迁林研制成矿物形态分离仪。获1978年黑龙江
省科学大会奖。
1976年,黑龙江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第一队刘钊和局仪器组研制成LZ-1型高压静介电
矿物分离仪。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1978年,省地质局仪器组戴辛华、许广和等又在上述仪器的基础上研制LZ—2型高压静介
电矿物分离仪。1984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8年,黑龙江省地质实验室敖立志、曹桂馥、杨满贵为适应矿物包裹体爆裂法研究的
需要,研制了被列为地质部仪器数字化攻关项目的KRC—L1型矿物包体热声分析仪。该仪器包
括密封传导、加热控制、放大转换、记录显示四部分。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和中
国地质科学仪器数字化技术改进奖。
1978年,黑龙江省地质局仪器组刘元会、成立楚研制LZC—1B型带式矿物电磁分选仪。1
984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9~1980年,省地质实验室杨满贵、曹桂馥、李贺臣为适应砂金地质样品处理的需要
,研制成SJ—2型砂金分离仪。1981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9~1980年,黑龙江省地质实验室汤国根、王家福、刘成祥、夏峰等研究完成《鸡西
三道沟矽线石可选性试验及应用》。1984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0年,省地质局实验室石廷林、敖立志、杨满贵等与哈尔滨电工仪器厂刘茂彬合作研
究成KBL—1型显微半导体冷台。1981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鉴定,认为,该仪器居国内先
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1981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
品金龙奖。
1981~1983年,省地质局第三地质大队滕先弟等研究完成《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地质
样品中的痕量金》。1984年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四等奖。1985年被收入地质部编写的《金
银测试方法汇编》一书。
三、测绘与遥感地质成果
1972~1975年,省地质局区域地质测量第一队赵文绪、王殿臣、邵云惠、罗宗义、米明
德、张重光等开展了黑龙江省东部掩盖区航空地质调查。此法,突破了常规区域地质调查方
法和程序,节省投资、迅速提高地质研究进度。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黑龙江省科学大
会奖。
1980~1981年,省地质局遥感站仲伟成、罗宗义研究完成《黑龙江省砂金探采遗迹的影
象特征及找金远景》。1983年获地质部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0年,省地质局测绘大队根据地质部区调局的安排,结合生产,在鸡西柳毛矿区利用
1:9000,1:14000比例尺的航摄资料进行1:2000比例尺1.0平方公里地形图航测大比例尺
成图试验。该方法可加快成图周期、提高工效、减轻劳动强度。1984年与其他7省市共获地质
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