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冶金
据史料记载,早在8世纪时,唐代渤海国所属的率宾府(今绥芬河市)即置有冶铜场所。
20世纪70年代初,在东宁县大城子出土的圆形铜锭和铜渣,经考证是唐代渤海国时期冶铜作
坊的遗物。10世纪中期,辽太祖之父撒刺“始置铁冶,教民鼓铸”。到12世纪,金代的绥可
时期,女真族“定居按出虎水之侧(今阿城市阿什河附近),并教人烧炭炼铁”。
清朝末年,从冀鲁等地来黑龙江地区谋生的商人和工匠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
牡丹江、鸡西等城市陆续开设一些小型铁匠作坊,生产车具、犁铧和民用器皿。1898年(清
光绪二十四年),沙俄入侵东三省,铺筑中东铁路,在哈尔滨道里三十六棚设立铁路工厂(
今哈尔滨车辆厂),建造第一座3吨炼钢电弧炉。1923年,该厂建造炼钢用的1.5吨转炉和一
部轧钢机,生产铁路专用的型钢和各种锻件。
黑龙江地处边陲,生产落后,加上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时期的疯狂掠夺,到1945年“八·
一五”日本投降前夕,又蓄意破坏原有设备,致使光复时只剩下少数铁工作坊和几处破坏的
旧矿山。
日本投降后,1946年相继成立了黑嫩省、松江省金矿管理局。东北民主联军军工部于19
47年将吉林省通化的炼钢厂迁移到兴山(今黑龙江鹤岗市),改名兴山炼钢厂,用1台3吨电
弧炉炼出了第一炉钢,为支援解放战争做出了贡献。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第
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第一座大型铝镁合金加工厂—101厂(今东北轻合金加工厂
),于1956年在哈尔滨建成投产;第一个中型特殊钢厂——北满钢厂(今齐齐哈尔钢厂),
于1957年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建成投产。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全省动员20多万群众,
在4个月内办起2236座简易小高炉,135座小炼钢炉,65座小矿山,耗资5亿多元。这一时期的
炼钢、炼铁因缺乏可行性研究,技术不过关,盲目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大搞所谓遍地开花
的“小土群”,而造成产品质量低劣,严重浪费,经济效益极差。经过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
,土高炉全部下马,牡丹江钢铁厂两座100立方米高炉及其配套设备迁到吉林通化钢铁厂,省
内仅剩下几个靠外调坯料生产的小型轧钢和有色金属企业。此外,还保留了3个金矿局、2个
铅锌矿、1个铜矿和1个有色矿山机修厂等7个企业。
1966年5月,黑龙江省人民委员会正式批准在伊春建设地方钢铁骨干企业—西林钢铁厂(
原名冶金综合利用试验厂)。建厂初,从鞍山钢厂、包头钢厂、抚顺和齐齐哈尔钢厂调1450
名技术干部、技工和管理干部前来支援。
1970年,搞钢铁大会战,重建了56处小矿山、75座小高炉、27个黑色冶金企业和1个铜矿
。这些冶金企业的建设,基本上采用50年代的技术装备。由于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致使大
多数炼铁企业处于“无米之炊”的境地。
1973年,黑龙江省冶金工业局设立科技处。1974年召开首次全省冶金工业科技工作会议
,制定了发展规划,建立科技情报网。各地、市局均成立技术科或相应的科技管理机构。
1978年,成立黑龙江省金属学会,开展技术培训、咨询与学术交流,并定期出版《黑龙
江冶金》刊物。
1979年,国家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吸取60年代的经验教训,
执行有进有退,有上有下,在调整中前进的积极措施。经3年调整,先后关停25个企业,并转
15个企业。对保留下来的28个黑色冶金企业,7个有色冶金企业和3个金矿局,普遍进行以过
三关(技术关、质量关、经济效益关)为中心的内部整顿。在整顿中求发展,改变产品结构
,为农业、工业和改善人民生活服务,使冶金工业获得新的生机。1980、1981两年,全行业
共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760项,地方轧材加工规格由1978年的106个增加到140个。全省生铁
产量达到30万吨,缓解了缺铁的局面。经过不断地技术攻关,小高炉利用系数曾一度跃居全
国第二位,吨铁焦炭消耗居第六位,生铁合格率居第十位。有37项冶金产品被评为国家冶金
部和省的优质产品。全行业盈利385万元,摘掉了多年亏损的帽子。
1980年,西林钢铁厂逐步完善了烧结、炼钢、轧钢等工序,而后增添了3台10吨电弧炉。
齐齐哈尔钢厂(以下简称齐钢)结合改造,研制了钢锭均热炉,引进西德电渣炉、瑞典的SL
喷射冶金技术和LF钢包精炼炉及钢坯修磨机等,改善了技术装备,提高了产品质量。海林钢
铁厂搬迁和改造了第二座55立米高炉,实现炉前铸造双联工艺,开发铸铁管新产品,初步形
成了年产8万吨商品铁的能力。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以下简称东轻厂)引进国外新技术,系统
地改造了板材车间,并从西德、意大利、美国引进五套设备。以这些先进设备为主机,建立
起铝箔、板带、建筑型材和预拉伸板生产线,使产品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并有部分出口
。佳木斯铝厂经过两期技术改造,形成年产5000吨电解铝的规模。
黑龙江省冶金工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冶炼的钢种由50年代初的35种扩大到1985年的近
500种,能生产结构钢、工具钢、专用钢和特殊钢等4大类。当时,专用钢与特殊钢的生产技
术,在国内具有一定优势,这两类钢占全省钢产量的75%。80年代开始,将电子计算机技术应
用于特殊钢的生产。铝镁合金产品达到16类,114种合金,1832个品种,8149个规格。
黑龙江省冶金工业技术队伍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的长期培养,至1985年末,已经
拥有工程技术人员7813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1人,工程师1437人,先后建立起科研所(室
)10个。其中,省属1个;地、市属2个;厂、矿企业属7个,共有技术人员579人。最近30年
来,全省冶金职工共提出技术革新和合理化建议25万余条,实现技术革新2.4万多项。共取
得科研成果567项。33项获国家级奖,73项获省级奖。共完成新产品试制9090项。为国防建设
提供了大量特殊产品。为轻工市场提供了新材料。在冶金系统内共推广科技成果及采用新技
术56项,其中有45项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冶金产品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35%~4
5%是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