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炼钢
一、平炉炼钢
1974年,齐齐哈尔钢厂将酸性平炉改为碱性平炉,采用吹氧炼钢代替矿石直接吹入熔池
的新技术,进行强化冶炼以提高生产效率,使每炉钢的冶炼时间缩短40分钟,钢的年产量则
增加30%以上。1977~1980年齐钢对3座平炉完成了整体技术改造,分别将三上升道改为单上
升道,由75砘扩容为90吨,并采用活动沉渣室,仪表自动控制等措施,取得每炉年增产钢2万
多吨的效果;作业率由80%提高到87%;炉体寿命由337次提高到472次,最高达到560次。198
0年通过鉴定,并向全国推广。平炉炼钢辅助系统,上料计量用电子秤;补炉用喷补机,提高
了炉体寿命;平炉合金烘烤炉,由原来耐火砖砌筑,改为耐火水泥捣制,可延长炉体寿命1~
2年。1985年平炉生产及成本管理已应用电子计算机。
二、电炉炼钢
齐钢和西林钢厂共有电弧炉11台,电炉额定容量有3吨、5吨、10吨、20吨、40吨,全部
为顶装料炉体开出式可倾动电弧炉。
1958年,齐钢在8号电弧炉创出白渣法冶炼轴承钢新工艺,改变了过去国内传统用电石渣
法冶炼轴承钢,从而有效地降低了钢中金属及非金属夹杂物的含量。1965年,总结白渣法冶
炼工艺,并在国内推广,更加完善,被普遍用于高碳、中碳、渗碳、不锈钢、高温、超纯等
轴承钢品种的生产。
60年代,随着航空工业发展,齐钢建立了特殊冶炼车间,发展电渣炉炼钢、真空感应炉
和真空自耗炉炼钢,生产高温合金、精密合金和钦合金,并设计制造了3台电渣炉,1台容量
2.5吨的真空自耗炉。1964年,又引进1台公称容量为200公斤的真空感应炉。1966年,由齐
钢设计制造的公称容量10吨,变压器容量3000千伏安的三相双臂交替式电渣炉,投产后曾为
军工系统提供了大量的结构钢、航空不锈钢、坦克曲轴钢等优质钢材。
1973~1985年,齐钢电炉先后应用直读光谱仪、氧氮联合测定仪、定氢仪、碳硫联合测
定仪及1台微机控制的直读光谱仪,结束了手工操作的化学分析法,实现炉前快速检测分析手
段的现代化。
1977年,林甸县提出采用直接还原电炉工艺,建设一座年产3万吨的钢厂,由省计委、省
科委投资250万元,自筹资金30万元,委托北京钢铁研究总院高级工程师侯希伦设计、建成一
条利用回转窑生产金属化球团的工业性实验装置。经2年试验,因未达到预期效果而下马。
1978年,齐钢电炉分厂在冶炼优质碳素结构钢、碳素工具钢方面研究成功强化冶炼新工
艺,将熔化期、氧化期合并,以炉内喷粉沉淀脱氧代替扩散脱氧,使传统的老三段工艺简化
成熔氧、还原二段工艺,平均每炉钢的冶炼时间缩短10分钟,吨钢电耗降低30.8度,每月可
增产钢80~100吨,并降低了镁砂、电极的消耗。1982年,通过鉴定后,已将这一工艺推广到
合金钢的生产上。
1980年,齐钢从西德海拉斯公司引进了1台容量10吨,变压器容量22750千伏安的单支臂
双熔位电渣炉(即F850/10—Ⅱ型)。这台电渣炉有烟尘净化设施,采用微型计算机控制熔
化速率,操作灵敏,是80年代的先进装备。
1983年、齐钢电炉分厂成立了计算机处理站,启用电子计算机管理系统。1984年5月姜
树林、于光伟等采用线性规划原理用计算机编制配料单,实现微机控制炉料(钢铁料、铁合
金)配比计算,做到投料准确,使每吨钢降低成本80~100元。1985年10月,通过鉴定后推广
应用。
1984年,大型炼钢企业物资微机管理系统被列为省的重点项目,由省电子技术研究所郑
光明、卜淑红和齐钢胡友生、白金鹏、林军等联合研制。1985年投入运行,提高工效,有效
地控制了企业库存,降低资金储备,加速资金周转,同时也促进了企业体制的改革和管理现
代化。
三、转炉炼钢
1978年,西林钢厂建成氧气顶吹转炉,后经多次技术攻关,至1980年正式投产。1984年
,转炉采用档渣出钢新技术,钢水和铁合金收率提高10%~15%。
四、钢的浇注
特钢和普钢铸锭的生产,主要采用钢锭模浇注法。1958~1962年,齐钢采用坑铸,坑内
脱模的热锭由传送车运至清理间。1962年,齐钢技术员王德跃将坑铸改为车铸(即将钢锭模
、中浇管等装在铸锭车上),经实践,效果良好。1973年,该厂推广这一技术,实现炼钢五
线浇铸,七线装配的“五、七”联动线,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
齐钢自1958年开始,为提高铸锭质量,在钢锭浇注工艺上进行了一系列保护浇注工艺试
验研究。1962年以前,曾研究过涂油保护浇注;1962~1978年,改为柳毛石墨保护浇注和电
厂灰保护浇注;从1979年开始,齐钢研究所朱泽民、张大奎等和北京钢铁学院金山同教授与
穆棱炼钢保护材料厂协作,经过五年攻关,先后试制出保温帽口、膨体发热剂、MBQ2-6低碳
保护渣,试验成“三位一体”(低碳保护渣、膨体发热剂和绝缘板)的保护浇注新工艺。这
项技术经在40多个钢种,150余万吨钢的浇注试验,使钢材成材率由1978年的74.66%提高到
80.5%,成材率接近日本1980年特钢模80.8%的水平,为企业创经济效益793万元。1985年获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7年,齐钢张怀明等研制成功钢包钢水连续测温新技术,解决了靠人工“点测”钢水
温度不够准确的关键问题。它可供选择最佳的镇静时间、铸温、铸速,保证钢锭的质量。随
后又研制成注流测温、中频炉半连续测温等新技术,构成较完整的钢水测温体系。1980年获
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1年,齐钢研制成功稀土镁球墨铸铁钢锭模,使钢锭模消耗由30公斤/吨钢降到10多
公斤/吨钢,较普通模寿命提高1倍,每年可节约136万元。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
1984年,牡丹江耐火材料厂研究所与齐钢合作研制成功盛钢桶用镁碳质衬砖,提高钢水
包使用寿命2倍。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五、炉外精炼
1978年,齐钢开始试验钢包吹氩(CAB法)炉外精炼技术,于1980年试验成功。据当年统
计:全年吹氩处理钢量达3500吨,主要钢种有电炉冶炼轴承钢、曲轴钢、冷轧辊用钢等,均
获较好的效果,钢中气体含量下降25%。
1981年,齐钢从瑞典引进SL钢包喷粉技术及装备(即喷射冶金技术),经过4年生产实践
,已全面消化。用CaSi粉处理电炉、平炉钢100余炉,对钢的脱氧,去硫,控制改变夹杂物形
状等匀有显著效果,如用钢包喷吹CaSi粉精炼轴承钢,其疲劳寿命比电炉产品提高2.7~3.
0倍,且寿命的稳定性明显提高,每炉钢还缩短冶炼时间10~20分钟。用钢包喷粉技术,又研
制成武钢引进的1700毫米冷轧机的轧辊用钢和轧辊,填补了国内空白。“SL”钢包喷粉技术
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冶金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3年,为解决国内喷吹用粉剂的生产问题,冶金工业部、省计经委和省科委联合下达
了“钢包喷吹用氧化钙基粉剂研制及冶金效果试验研究”课题,省冶金工业厅吴存宽、李凤
歧为负责人,组织由小岭铁合金厂、省冶金设计院、省冶金研究所、齐钢和东北工学院参加
的攻关小组,于1984年12月,试制成功氧化钙基粉剂100吨,质量达到瑞典、日本同类产品水
平,填补了国内空白。经在齐钢、抚顺钢厂和鞍山钢铁公司等处试验,取得较好的冶炼效果
。1985年通过部级鉴定,获冶金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