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冶金新产品

  一、黑色冶金材料新产品
    (—)炮钢
    1958年,齐钢与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试制无镍代用炮钢,提出K(200)、K(209) 两个钢号。1960年,又提出“70”钢系新品种。1962年,冶金部召开“70”钢工作会议后, 至1973年,齐钢对701、702、703、704、705、706、707、714、715、720及103等10余个新钢 种的理化组织工艺性能都作了详细研究,特别是702钢,它是在208钢的基础上经过调整成分 中元素含量范围,并加人稀土合金元素,先过渡到701钢种后衍生出来的。该钢共冶炼6批23 炉,用在100毫米口径坦克炮上。经试用,其各项性能虽达到军工部门的要求,但发现冶金生 产工艺不稳定,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较多。因此,在K(209)钢号的基础上设计了702钢(3 5SiMnMoV),于1961年,试炼5炉钢,锻成85毫米口径加长炮身管坯、炮尾、闩体及连接筒, 装配成炮后,在千发寿命靶试时达到1326发,各项性能均能满足需求。后来,又进行四次调 整成份冶炼试验,经过鉴定比较,初步确认702钢是12个无镍代用炮钢中最好的一个。70年代 初,无镍代用钢全部停试,此钢号已钠入国家技术储备。
    1971年,国家对炮钢提出了高强度的新要求,强度级别为P105、P115。当时,国家确定 了“720”和“715”两个研究课题。国防科委、五机部52研究所和齐钢共同承担P105级的72 0课题,提出Ni4新钢种,在齐钢进行4轮共14支炮管毛坯的冶炼加工,试验结果表明,此钢种 与齐钢单独研制的PCrNi3MoVA钢都已达到要求,但PCrNi3MoVA钢的回火脆性指标略高于Ni4钢 种。P115级的715课题Ni5新钢种由齐钢与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共同承担,经过试验,理 化性能指标达到课题要求。1977年,陕西640工程由Ni5钢种制造的200毫米口径(模拟400毫 米口径)两支反弹道导弹的发射筒,经全面质量检验证明,其性能良好。1985年在青岛通过 了国家技术鉴定。
    (二)电站设备用钢
    1958年,齐钢在民主德国冶金专家孔歇尔教授的具体指导下,试炼成34CrMoA、30CrMoV 9、24CrMoV、40MnCr72、34CrMoLA5个新钢种,理化性能指标完全达到原引进苏联镍铬型钢种 水平。用以制造全国各大电站发电机、汽轮机用的大型锻件106套。仅1958年生产的电站用钢 ,就节约镍120吨。
    1974年,齐钢为核电站728工程试制19MnMoN6改型的3个钢号,用于制作核反应堆壳体。 经两轮试验和3个钢号模拟数据对比,最后选定S271钢号。另一项是用18Cr2Ni4NwA钢制作“ 728”工程用主螺栓,试制成Φ180和Φ200毫米棒材各1吨。1978年,还为上海电机厂和哈尔 滨电机厂试制两种规格的冷拔材共44吨,用于10万、20万、30万、60万千瓦水电站的部件制 造。
    (三)冷轧机冷轧辊用钢及产品
    1960年以前,国内还不能生产冷轧辊。1961年,国家将冷轧辊试制任务下达给齐钢。到 1963年末,共试制出10个规格冷轧辊,并正式投产。研制成的9Cr2Mo、9Cr2W、9Cr2、9Cr2M oV等轧辊用钢,使9Cr2系列轧辊立足于国内生产,填补了国家冷轧辊生产的空白。
    1979年12月,齐钢又承担了国家下达1700冷轧辊用钢及产品的研制任务。研制工作由齐 钢副总工程师王忠信和工程师刘瑞奇等主持进行。首试工作采用了电炉—电渣冶炼工艺路线 ,试制出24支辊坯,内有18支经过水压机锻造及立式炉调质处理交货,另外6支属毛坯交货。 1980年,由邢台冶金机械厂加工,经处理制成工作辊,检验质量已达到联邦德国产冷轧辊水 平。1983年,在第一轮试制成功的基础上,齐钢又试用新的工艺进行研制。分别在碱性平炉 和电弧炉中冶炼,加上SL钢包喷吹精炼处理生产电渣炉电极。经电渣重熔后,铸出钢坯,送 水压机锻造和粗加工,调质状态交货。试制出合格冷轧辊Φ610×1700毫米规格92支,Φ610 ×1420毫米规格23支,Φ660×1700毫米规格15支,总共130支。1983年11月,冶金工业部召 开有常州、衡阳、邢台等冶金机械厂、武钢冷轧厂、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等单位参加的1700冷 轧辊质量评议会,对齐钢试制、提供的冷轧辊毛坯做了全面的检验分析,认为,质量已达到 联邦德国名牌水平。同年,国家科委下达“提高武钢1700冷轧辊质量,达到联邦德国同类产 品水平”的课题。经过3年攻关,使实际使用辊耗降到046公斤/吨和0.41公斤/吨(西德辊 耗为0.66公斤/吨);每支辊轧制量3.7万吨/支,超过西德辊的3.4万吨/支;满足了用 户使用要求,为国家每年节省外汇240万美元。1985年通过国家科委和冶金工业部鉴定,并分 别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四)连轧机用锻造半钢、白口铁轧辊
    1983年,国家科委和冶金工业部下达宝钢初轧厂钢坯连轧机锻造半钢、白口铁轧辊的课 题,代号为“专25—2”。由齐钢和北京钢铁研究总院承担,宝钢参加。齐钢指派副总工程师 王忠信任课题总负责人,研究所汪润河、常世杰任技术负责人,研究所工模具全体人员为攻 关小组成员。锻造半钢轧辊须具有抗热裂性、耐磨性好及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寿命比铸铁及 合金轧辊高出4.5倍)。要求冶炼成分9种元素(P、S、Pb、Sb、As、Si、Bi、Zn、Cu)含量 很低,而材质变形温度中范围狭窄,锻造成型困难,热处理工艺复杂,生产难度大。试制前 做了大量的准备和技术研究工作:齐钢锻压分厂制造了喷雾淬火机床和V形砧子,修造分厂安 装了6米磨床。1984年,锻造出4支Φ500轧辊,在初轧机上试轧,并作过解剖试验。经3年科 研实践,终于在1985年试制出合乎技术要求的Φ800×300毫米半钢成品轧辊。经国家鉴定, 确认符合目标要求,填补了国内空白。1985年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奖。
    (五)滚珠轴承钢
    1957~1966年,齐钢共完成高温轴承钢M50和20CrMnSi钢、石墨钢Cr2Mn(2)SiMoA和 18Cr(2)Mn(2)MoTiB品种试验、航空轴承钢KGCrl5的试制、扁锭的试制及点状攻关等课题 。同时,还试制成GCr6、GCr9SiMn、GCr15、GCr15SiMn、TGCr15、ZGCrl5、AGCrl5、AGCr9、 TGCrl5SiMn、ZGCrl5SiMn等10个高碳钢号。
    1967~1970年,齐钢完成无铬轴承钢ZG1、ZG2和农用轴承钢GSiMnRe两个课题的研究任务 ,并经鉴定列入部标准。
    1977~1985年,齐钢又研制成中碳轴承钢8GCr15、航空精密轴承钢KGCrl5和ZGCr15等3个 新钢种,并试制出一批新钢材,满足了用户的需要。
    (六)不锈钢新产品
    1956~1964年,齐钢主要研制成不锈耐酸钢和耐热不起皮钢种47个,如1Crl8Ni9Ti、2C r13、Cr5Mo、B20、1Cr21Ni5Ti、Cr18Ni11、Cr17Ni2、Cr18Ni2MOTi等。
    1964年,齐钢承担制造尿素设备的铬锰氮系无镍不锈钢Cr17Mn14Mo2N的任务。用6年时间 ,突破了冶炼工艺难关,除保证含氮量控制在规定范围内,还摸索出其他元素的合理规范, 稳定钢中铁素体含量。还摸清了最佳的热加工工艺参数,解决了热塑性变形时出现的劈裂问 题,使试制获得成功。实践证明,该钢种性能优于1Cr18Ni9Ti、Cr18Ni12Mo3Ti和Cr18Mn8Ni 5Mo3N等老牌钢。先后为泸州、兰州、南京等10几个化工厂提供了7个规格、60余件合格产品 ,满足了化工设备的需要。
    1966年,国家把卫星用的材料9Cr18钢的研制任务下达给齐钢。试验初期,曾发生轧制劈 裂、缠辊,拔制时表裂、脆断等严重质量问题。到1972年,齐钢再次组织攻关,经对电炉、 电渣炉、轧钢、冷拔及热处理等一系列主要工序的工艺改革,在大量参数择优对比中,终于 制定了一套稳定的生产工艺。1977年,投试9Cr18圆饼,四种产品8个规格,经用户鉴定合格 ,为通讯卫星上天做出贡献,受到国防科工委的表彰奖励。1983年,在9Cr18试制经验的基础 上,又制成高温轴承不锈耐热钢冷拔材的新产品,这次试制采用真空感应炉加单相电渣炉双 联冶炼新工艺,钢锭经两次开坯,加大变形量,使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和碳化物不均匀性达 到技术要求,产品被应用在卫星上。
    1969~1983年,开展了二氧化碳压缩机锻件用钢FV520B1、制药机离心转鼓锻件用钢、造 纸机盘磨机锻件用钢OCr15Ni7Mn2A、924高强度无磁不锈钢、汽车阀门钢21—4N冷拔材、Cr2 3Ni8轧环、A4钢锻件、OCr18Ni12Mo2Ti、OCr18Ni12Mo3Ti699Cr18冷拔材、21—6—9超导材 料等13项新产品的试制。此外,还完成了“斯贝”工程用S/S、S80、S/ST2冷拔异型材、< IMG=hz100160aa>9渗氮剥落等课题的研究。
    1970年,齐钢承担了内燃柴油机用钢4Cr9Si2的试制。初试发生钢坯裂纹、横断、拉拔脆 断以及出现晶粒粗大等质量问题,无法解决而制约了生产。1974年,冶金工业部再次组织全 国有关单位协同攻关,经过3年努力,于1977年采用控温轧制及煮碱等工艺,比较成功地解决 了存在问题,使冷拔材的成材率由69%提高到82%,该工艺在全行业中得到推广,并获冶金工 业部科技成果奖。
    1972年,齐钢研究所承担了国防科工委下达的研制核潜艇雷达桅杆、潜望镜管、天线装 置用钢等研究课题,设计出铬锰镍氮系列节镍钢种,定名为924钢。通过对钢的化学成分探索 ,在试验室内进行综合项目模拟测试及海洋挂片试验,不但找到了冶炼、热加工、热处理等 合理的工艺规程,并向包头钢铁公司、鞍山钢铁公司等单位提供了多种规格的管坯产品。19 75~1977年又试锻成Φ925、Φ358毫米等大规格长管及热轧管坯等6种规格产品,并用于雷达 桅杆装艇。924钢的研制成功,使不锈钢管材的强度级别提高1倍。该钢种具有低磁、耐海水 腐蚀及良好的热加工和焊接性能。1983年,正式通过鉴定后,获冶金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同年,齐钢研究所不锈钢组科技人员针对Cr5Mo钢在研制中出现的晶间裂纹问题,开展探讨 。他们从鉴别缺陷的性质入手,先后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及鞍山无缝钢管厂合作,通过 试验室研究和现场穿管试验,找出了晶裂是偏析带上硫化物及碳化物先溶解于酸中所留下的 腐蚀沟,在低倍酸浸试验中形成的,并非晶间裂纹缺陷,对产品穿管及性能均无影响,各项 使用指标符合要求,已投入批量生产。
    1975年,齐钢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对化工机械、航空、航海等部门广泛应用的 ,具有较高强度和良好耐腐蚀性能的铁素体和马氏体双相不锈钢Cr17Ni2,实行技术承包。他 们经过反复试验研究,摸索出Cr、Ni的当量比值与钢体表面裂纹的相关因素和最佳的热处理 工艺,解决长期存在的表面开裂问题,使研制产品获得成功,为哈尔滨电机厂制造多种规格 的电机转子,并为461厂试制成直径300毫米,长度大于4米的船用轴材。1977年又为辽阳制药 厂试制成直径50毫米圆环件和直径600毫米的圆饼。
    1978年,国家向齐钢下达了发动机斯贝工程用料试制任务。齐钢经过一年摸索,一次试 制成功S/S、S80钢圆棒、六角、扁形、半圆形等60多种规格钢材。经430厂按英国标准进行 检验确认合格,装机试验证明,各项性能均能满足技术要求。
    1978年,齐钢接受国家下达的“01”工程用料易切削不锈钢的试制任务。该钢种是苏联 的474钢号,在我国尚属首次试炼。经2年研制,制成Φ7—Φ14毫米5种规格和Φ30毫米轧 材,经785厂复验及制造导弹零件试用,质量完全符合技术要求,受到国防科工委奖励。
    1981年,齐钢承担制造大马力高速内燃机阀门新材料21—4N冷拔材,这一钢钟属于节镍 型耐热不锈钢,合金元素较多、含氮量高、碳化物组织多、高温变形量大、热变形温度范围 窄、冷加工硬化敏感。试制中,选用了电渣重熔工艺,用250方钢锭,经825初轧机开坯,冷 拔磨光处理,试制出合格产品,满足使用要求。
    1983年,齐钢承担Зц69钢冷拔材研制,该材料是制造航空发动机排气阀门的主要材料 ,表面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但在试制中出现严重的表面裂纹,经采取提高冷拔材坯表面质量 及拔后矫直、抛光、研磨等工艺措施,解决了表面裂纹的缺陷,使合格率达到100%。
    (七)合金结构钢
    1963年,齐钢承担兵器工业部试制18Cr2Ni4WA钢的任务,该钢种是坦克高速柴油机曲轴 用钢,齐钢科技人员在外国对我封锁的困难条件下,经1年努力研制成功,通过用户检验和试 车考核确认质量达到苏联同类产品水平,冶金工业部和兵器工业部鉴定后转入批量生产。19 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60年代初,齐钢开始承担航空结构钢的研制任务,1973年建立正式标准。试制成的重点 钢号有:38CrA、40CrNiMoA、12CrNi4A、20Cr2Ni4A、38CrMoA30CrMnSiA、3CrMnSiNi2MoA等 。产品主要是棒材和周期轧制异型锻件。1975年,又试制歼七飞机机翼主梁,并经鉴定转产 ,供112厂装机使用。
    1965年,齐钢承接国家下达的高强度合金结构钢的研制任务,经断续10年时间,研制成 645、32SiMnMoV、406、929、GC—4、D6AC等6个钢种。32SiMnMoV于1978年正式鉴定转产。9 29钢经多次试验也已基本成功,现作为工厂技术储备。1969~1975年试制成406钢用于制造固 体火箭发动机壳体等,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成果奖,1969年开始试制GC—4钢,锻成5种规 格型材。1979年,开始批量试生产270多吨,均为电渣钢。由于研制成材均选取小规格,应用 于飞机起落架,尔后,根据航空部要求,又试制大规格(Φ300毫米以上)时,出现冲击韧性 不合格。该厂为此又多次组织攻关,几经改变成分和工艺都未取得成效,钢材成品率很低, 由于无其他钢种代替,为满足用户急需,只能从中挑选使用,以致企业经济效益较低。1980 年,试制成功D6AC钢,锻成直径大于1米的环形锻件和110×820×1820板坯及旋压管坯等。同 年,获冶金工业部和国防科工委科技成果奖。
    1971年,齐钢研究所承担了冶金工业部人造水晶器(即高压釜)用钢的试制任务,钢号 为43CrNi2MoVA,共进行了两轮试验,试制成两种规格的锻件80支,填补了国家空白。
    1971年,齐钢首试成功低淬透性拖拉机齿轮用的55DTi、60DTi、70DTi3个钢种,1978年 ,经国家经委鉴定,列为重点节能钢种,转入批量生产,在全国推广。1978年,获国家科学 大会奖。1980年、1981年和1984年先后被评为省、部优质产品。
    1972年,齐钢承担冶金工业部布置的为成都无缝钢管厂试制穿管顶芯用42CrM。钢及其锻 件的任务。共试制出两种规格产品50支全部合格,经冶金部鉴定转产。1982年,该产品根据 用户要求改为粗加调质交货。齐钢张廷金等根据这一思路又试验成功芯棒热处理新工艺“双 液七步淬火法”,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4年,根据农业机械部要求,齐钢研制成功8Mn2Ti和12TiXt两个钢种,用于制造农机 犁铧。
    1975年,齐钢承担胜利油田委托的科研项目,试制设计5种成分的刮刀钢。经过2年测试 ,最后选定刮刀最佳钢种为35SiMn2MoVXto1977及1979年分别在电弧炉炼钢,并轧制Φ100毫 米钢材和锻成Φ200毫米钢材,送胜利油田和大港油田试用,用此材料制成的刮刀钻头在胜利 油田三次创出单支钻头进尺的国内最高记录。1984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8年,齐钢承担了国家下达的石油钻铤用钢材试制任务,选3个钢种进行对比试验,最 后,选定用42CrMo钢制作石油钻铤,1981年,试制成30支经检验测试性能达到美国4140和41 45钢的API(美国石油协会)标准,1982年,转入批量生产,1983年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
    1980年,齐钢又研制成功35Mn2抽油杆用钢,制成四种规格产品,在617厂加工成抽油杆 ,产品出口美国,1982年4月,获美国石油协会准予使用美API钢印的权利。1982年,齐钢昂 昂溪机电分厂完成抽油杆产品的试制,并形成了一条生产线,1983年通过鉴定。1983年、19 84年、1985年抽油杆用钢分别获省、部、国家优质产品称号,抽油杆产品于1985年获黑龙江 省科技进步奖。
    (八)高温合金及盘件
    1960年下半年,齐钢根据国家计划将北满钢厂作为高温合金材料基地,重点转到高温合 金研制上。1961年,以副总工程师王忠信为高温合金研究室主任,组织近50名科研人员和10 余名专业人员参加新材料试制网,开展攻关,试炼并轧制成GH34、GH36、GH30、GH33、GH38 以及Cr23Ni18等6种高温合金。1962年,又试制成GH35、GH38、B35等4个牌号11种规格型材。 GH34涡轮盘毛坯经410厂试车合格,投入生产。
    1963年,齐钢电炉采用返回吹氧法冶炼GH30、GH33成功。同时,制成787及新1号铸筒 。1964年,GH37合金采用电渣冶炼钢锭直接开坯工艺和GH49、GH151合金采用真空感应与电渣 双联工艺,冶炼钢锭,直接轧材,均获成功。另外试制成16—25—6及A—286钢,制造导弹用 涡轮盘和09工程反应堆弹簧垫圈。
    1964~1967年,研制成功12种牌号高温合金投入生产。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而人员 解散,试制陷于停顿。1971年,齐钢成立研究室,初步恢复了高温合金研制工作。从1971年 冬至1983年底,先后承担国家下达的GH714、GH33、GH984、GH132、GH34、GH36、GH38A、GH 33A、GH36A、GH37C、钦合金TC4、TA3、TA5、TA7和 961等16种高温合金材料的研制任务。1972年,在研究GH33合金过程中,建议在 GH33化学组成的基础上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创制GH33A新型合金,得到杨景云厂长的支持, 在副总工程师王忠信主持下,进行大量试验,同年10月,冶炼成GH33A合金。次年,试制出两 套“歼七”飞机用涡轮盘,1976年,通过146小时试车定型,满足机用一、二级涡轮盘件100 小时设计寿命的使用要求。1978年获冶金部重大科技成果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1983年获国 家发明二等奖。
    1973年,试制成GH36合金“851”涡轮盘及708工程用的GH132合金异型锻环机匣两项新产 品。851产品在430厂两次通过800小时台架试车。1981年,国家批准定型,获冶金工业部科技 成果奖和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
    (九)弹钢材料
    1958年,齐钢科技人员参照苏联标准,结合工厂碱性平炉特点,按镇静钢冶炼方法试炼 敷铜扁钢Γ1、T18钢。该钢种质量要求高,检验项目多,冶炼难度大,但经充分准备,首试 告成,轧制成材的合格率达98%以上,夹杂物小于3级。1964年,又扩大规格品种,均达到一 次投试成功,为我国弹钢生产闯出一条新路。
    1962~1968年,齐钢在碱性平炉上试炼深冲弹钢61炉。在试制中,曾发生冲击性能波动 大、魏氏组织不符质量问题。1965年,由于S15A质量未过关,工厂成立弹钢攻关队,从冶炼 方法等方面做了系统的研究,制定YB683-70新的弹钢标准。1979年,又由齐钢、用户、兵器 工业部和冶金工业部所属研究院所等23个单位,针对性能与魏氏组织两大难题结成联合攻关 组,经3年研究,解决了上述深冲弹钢存在的质量问题。1982年,齐钢生产的S15A弹钢获国家 银牌奖。
    1962年,齐钢开始研制弹头用钢9个钢种。D60炮弹头用钢在试制过程中曾发生“22904” 弹底打压漏水全部报废的重大质量事故。经过产品鉴定分析,发现是钢坯残余缩管未切净所 致,1963年在冶金工业部钢铁司吴璐清处长及齐钢杨景云厂长主持下开展D60钢坯攻关,彻底 解决了残余缩管问题。1983年该钢种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
    1963年,由齐钢冶炼成机枪用的穿甲弹头T12A钢及冷拔材。在试制冷拔材过程中解决了 淬透性不合格问题,1964年经用户鉴定后,投入生产。1984年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
    1964年,齐钢承接了研制85曳光穿甲弹及100滑穿甲弹用钢的任务,为此,设计了60SiM n(2)Mov钢种,简称SB12。试制中冶炼了8炉,制弹4000余发,作了9个项目的靶试,鉴定均 为一次合格。该项产品与苏联的60CrMo钢相比,性能相似,强度高、塑性低、生产工艺简单 ,而成本降低15%~20%,现已转入批量生产。
    1977年,齐钢在S20A弹钢试制成功的基础上,加入微量稀土元素有效控制了钢中锰、硫 夹杂物形态,改善了各向异性,提高了低温冲击值一倍,获得新的钢号S20AXt。1983年9月, 经兵器工业部科技局、冶金工业部军工办鉴定。1984年获冶金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奖。深冲 弹钢的研制成功,使药筒用材实现以钢代铜。仅据S15A产品统计,自1980年,全面推广应用 钢壳代替铜弹壳以来,为国家节省黄铜2万多吨,价值6000万元。
    1981年,齐钢承担兵器部和冶金部下达的火箭燃烧室用钢的试制任务,设计了14MnNi钢 种,在试制中解决了横向延伸率、晶粒度及表裂等问题。同年,轧制成φ30毫米棒材交货, 1983年转产。1984年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
    截至1985年末,齐钢对多种规格用途的药筒、弹头、引芯用钢等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 究,共研制成20多个钢种,70多种规格,为弹钢更新换代和大批量生产开创了局面。
    (十)工具、模具钢
    1957年,齐钢开始冶炼成T1钢和W18Cr4V高速工具钢。同年,用5吨锻锤完成Φ10毫米棒 材的锻造加工。经哈尔滨量具刃具厂鉴定后,用该高速工具钢制成的拉刀,达到奥地利世界 名牌产品的水平。此后,又进行了T10A、T12A、CrMn、CrWMo、Cr12MoV、M29Cr18MoV、9SiC r、W18Cr4V、W9Cr4V等钢的试制,并参照苏联“57I特”标准为哈尔滨、成都及陕西三大量具 厂试制一批小规格热轧材、冷拔材及中型锻件。1964年,以9SiCr螺纹刀具钢,相继试制成Φ 20、Φ26、Φ3.2、Φ39、Φ46毫米等冷拔
    材。1979年,又完成试制Φ60毫米冷拔材。9SiCr钢冷拔材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已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从此,我国工具制造行业不再进口同类钢材。1982年9SiCr钢及冷拔材产品获冶 金部重大科技成果奖,并评为部、国家优质产品。
    1959年,齐钢承担模具钢及其锻件产品的试制任务。首先,冶炼成Cr12MoV钢并锻成大型 模块。至1960年,又先后冶炼成32Cr2W8V、9Mn2V、3W4Cr2V、3WCr2V、5CrMnSiMoV、5CrMoV 、5CrMnSiMo、5CrNiMo、CrWMn、9Crl8、4Crl2Ni、8Mn8MoVNb、4CrNiMoV、30CrMnSi、3Cr2 WMoVNi及仿制日本钢号SKT等钢种。“文化大革命”时期试制停顿。1977~1985年,由冶金工 业部下达新型模具钢研制任务,陆续试制成3Cr2WMoVNi及截面171×260、150×250和Φ130、 Φ250、Φ310、Φ340毫米的模具钢锻件,迄今,已全部完成了试制任务。
    1980年,齐钢承担了国家下达分别用于制作35厘米、46厘米、50厘米彩色电视显像管压 制模具的4400工程用玻璃壳模具钢13CrMoV及3种规格锻件的试制任务,至1982年完成,填补 了国内空白,为发展我国电视工业作出贡献。1981年,齐钢承担工业部下达的试制40Cr2NiM oV与30CrMnSi复合模块任务后,采用电渣重熔铸新工艺代替传统锻造成型工艺,试制成功两 种规格的复合模块,经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用证明,各项性能均符合要求。它填补了国内 生产复合模块的空白。1984年通过鉴定,1985年获冶金工业部科技进步奖。
    1985年,齐钢为满足汽车、拖拉机制造行业的需求,与长春第一汽车厂合作承担冶金部 机锻模具钢3Cr2WMoNVi新型材料的研制任务。在试制中,解决了炼钢工艺及锻造、热处理等 技术问题,于1985年下半年试制出第一批产品。经鉴定,该钢种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良好的回 火稳定性,能承受高温、耐冲击磨损和热腐蚀,综合性能以及使用寿命已赶上或超过号称世 界王牌钢的日本BAC及YHD—3等新材料,填补了国家热模具钢中的一项空白。1985年经国家鉴 定转入批量生产。获省、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十一)铸钢件新产品
    1958年,齐钢冶炼ZG20GrCrMoV钢,为哈尔滨汽轮机厂试制成20万千瓦汽轮机汽罐上下壳 体各1件,重37.2吨,装机使用。1962年,齐钢冶炼成功新一号钢,为02单位试制成34件核 反应堆壳体铸件,装在国产第一台原子反应堆上。
    1965年,齐钢、52研究所与674厂共同研制成功“621”无铬镍新钢种,并建立“131”坦 克炮塔铸钢生产线。“131”炮塔经过靶试,完全达到技术要求,投入批量生产。直到1979年 停止。
    1976年,齐钢冶炼成1Cr18Ni9Ti不锈钢,为09工程试制成潜艇用潜望镜帽和端盖各4件, 质量达到技术要求,转入批量生产。
    1974~1976年,齐钢承担冶炼718工程用的402Z钢种,试制成功重64吨的卡环10件,各项 技术指标均符合标准。
    1979年,齐钢根据冶金工业部黄金局的要求,为国内引进的大型采金船制造配套挖斗, 当年组织冶炼、铸造等有关技术人员针对高锰钢特点进行攻关,先后闯过冶炼、铸造、水韧 处理三道关隘,冶炼成ZGMn13,试制出250立升、150立升挖金斗,在黑河、晖春金矿现场使 用。1980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二、有色冶金材料新产品
    1959~1979年,东轻厂高云震、杨春景、权重华等经过20年的研究,攻克了生产工艺及 热处理难关,研制成热强变形141铝合金,填补了国内空白。1980年鉴定后定型,用作歼九飞 机的蒙皮材料。
    1960年,东轻厂承担了国家原子反应堆工艺管的试制任务,厂党委率领10个攻关组,在 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下,经过6年几万次的试验,先后攻克合金研制、微量元素分析、压力加 工成型、淬火、扩口卷边和阳极氧化等6个技术关键,解决了铝合金工艺管的椭圆度、弯曲度 、垂直度、光洁度、管的局部下凹和压坑等重大技术质量问题。制定了生产工艺,建立了工 艺管生产车间,1963年投入试生产,1965年转入正式生产,为国防工业做出重大贡献。1965 年,东轻厂受到国务院的表彰和奖励,以许炳秋为首的试验组完成的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课题 ,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03车间革新队沈关根、李凤岐等负责完成的工艺管扩口卷边 工艺研究及扩口卷边专用工卡具和机械加工机床设计,获国家发明奖;常志贤等完成的工艺 管压力加工及阳极氧化项目,获国家、部和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1961年,东轻厂承担国家下达的核反应堆工艺管及包壳材料研制任务,由王永基、王及 兰、阎绪利等组成研制组,选取161、163、165、166、165—1等5种合金开展研制,并进行热 处理、成型工艺及阳极氧化工艺等研究。最后确定166合金抗腐蚀性及热中子吸收截面较好, 用作125℃/100天工作周期的水冷反应堆工艺管及包壳材料。1965年底定型转产,并列入冶 标牌号LT24。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65年,东轻厂王永基等为解决中温反应堆包壳材料,开展仿制苏联AMGH合金。在试制 中,发现该合金剥落腐蚀现象严重,因而提高铁的含量,改善耐腐蚀性能,研制成303—1合 金。1966年定型,1967年列入冶标LT27合金,该产品在817反应堆工程中使用10多年,效果良 好。
    1965年,东轻厂研究所潘成恕等开始研究807合金及棒材Al—Zr—Mg—Cu系合金,探讨该 系合金与英、美、苏等国类似产品合金性能及成分的差别,并形成国家的合金系列。1967年 经冶金部鉴定后定型,列入冶标牌号LCg。该合金已制成棒材应用于国产水轰五飞机。
    1965年,东轻厂研究所受核工业部委托,承接高温核反应堆用的包壳材料研究课题,19 82年完成,确定合金牌号为303—3合金,通过核工业部鉴定。填补了国家高温核反应堆用材 料的空白。1983年获冶金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1967年,东轻厂研究所阎绪利、任福长等研制铝—铀芯体带筋三层管,1969年,由103车 间试制成功。同年,将全套技术转02单位202厂投产。
    1970年,东轻厂与725研究所共同研制中强、可焊、热处理强化919铝合金。1983年试制 成功并通过鉴定。该合金具有良好的耐腐蚀及工艺成型性能,焊接后有自降效应,不经热处 理仍可保持较高的强度,广泛应用于焊接结构件。目前,已在鱼雷快艇、汽垫船上应用。19 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1971年,东轻厂受航天工业部委托研制导弹蒙皮材料147铝合金。1978年完成试制工作, 经鉴定,达到美国同类合金2219的技术指标。应用于制作大型液体火箭推进燃料箱和导弹蒙 皮。1979年获冶金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1年,东轻厂研究所受航天部委托研制海—Ⅲ工程用的149合金,属Al—Cu—Mg—Fe— Ni系耐热铝合金,1985年,完成研制工作并通过鉴定,获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进步奖。
    1971年,东轻厂研究所受航天部703所委托,承担制造导弹蒙皮材料研究任务。1978年, 试制成功147铝合金,经鉴定转产,为制造导弹、船等大型密封焊接容器提供了新型材料。
    1971年,东轻厂研究所受第四机械工业部委托,研制电子仪器、仪表冷挤部件用的长孕 育期铝合金。1985年,试制成功651长孕育期的铝合金,经鉴定后转产。该材料具有较高的塑 性,淬火后到人工时效前有较长的孕育期,保证材料在冷挤状态下冲挤成型。填补了国内空 白。
    1973年,东轻厂为地质部研制铝合金钻探杆材料。1977年,研制成当时国内铝合金系列 产品中强度最高,并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的150超高强度铝合金。1978年定型转产,1979年 获冶金工业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3年,东轻厂研究所高云震等为解决我国电子计算机工业用的磁盘材料,开始研制18 8铝合金。1980年试制成功,并通过电子部鉴定,后经国家科委批准建立工业性试验生产线。 1982年获冶金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4年,东轻厂杨春景等为解决147铝合金焊接问题,研制720铝合金焊接材料,于1980 年试制成功。1982年经航天部鉴定,定型投产。1983年获冶金工业部科技成果奖。
    1975年,东轻厂接受大连无线电十三厂委托,由高云震等承担试制录像机磁鼓使用的21 4铝合金材料,1985年完成,同年5月,由省冶金厅鉴定后投产。198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
    1975年,东轻厂受电子工业部委托,研制电容器用高K值铝箔合金及铝箔,1977年试制成 功,通过国家鉴定投产。该产品比高纯铝箔K值提高70%,使电容器体积压缩1/3,达到国际 水平,1979年获冶金部重大科技成果奖。
    1976年,东轻厂与三机部621所和320厂协作研制属于Mg—Zn—Zr系新型高温、高强MB25 变形镁合金。试制中加入稀土元素,使常温机械性能和高温瞬时与国际上高温性能较好的镁 钴合金相当,强度超过国内最高的MB15合金。1981年完成并通过国家鉴定,在飞机上应用。 1983年获国家有色金属总公司科技成果奖。
    1977年,东轻厂研究所承应北京照相机厂委托,研制LF2—1铝合金及板材制作相机壳体 和LF5—2铝合金及管材制作相机头。1982年完成研制,并达到氧化着色性能良好和车削性能 好的要求。通过轻工业部鉴定后投产。
    1979年,省委、省政府为发展本省自行车工业,下达研制铝合金自行车项目。东轻厂承 担这一任务后,试制成5056合金及管材,车圈用材等10几个规格产品。1981年通过省科委、 轻工厅、冶金厅的鉴定。在省科委、省冶金厅等组织下,配合龙江电工厂生产出“飞龙”牌 铝合金自行车,行销全国。1982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2年,东轻厂接受吉林省通化煤矿机械厂委托,承担研制煤矿地下开采单体液压支柱 用的157铝合金及管材、棒材和模锻件任务。由高云震、郭喜枫、张永清等负责对化学成分、 熔炼铸造、挤压、热处理工艺及合金抗应力、腐蚀等性能研究,确定了最终化学成分及其生 产工艺,1985年试制成功。力学性能达到联邦德国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同年鉴 定转产,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4年,东轻厂承应工程兵8901部队委托,研制军用浮桥铝合金材料705合金。1985年试 制成功,通过鉴定。用705合金加工制作的型材、花纹板材等,技术性能均达到国外同类产品 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