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黄金开采
黑龙江省素有“三千里江山,金子镶边”之称,是国家黄金重点产地之一。早在公元50
4~508年(北魏正始年间),位于黑龙江省东南宁安县一带(旧名宁古塔)就有“岁致黄金
”的记载。
当含金石英矿脉里的金,伴随火山岩浆喷发之后,受常年风化作用,便从石英矿脉中分
离出来,这种自然金具有灿烂夺目的光泽,当它受山洪、雨水冲刷而沉积在沟谷、河床、山
崖之中时,很容易被人们发现、拾取,这就是远古时期人们最原始的采金方式。直到清朝末
期的1889年,黑龙江地区创办漠河金矿之后,才试制并使用木制机器开采砂金。清末宋小濂
撰著的《北徼纪游》中记载:“机器之灵捷。悉借水力,不费人工,所用之人,不过挖砂、
监工计二百余名,拉砂之马数十匹,每年工食用及草料等费约需百金上下,而所得之金即可
千百人挖碛、淘洗之数,计费省而获利厚,用力少而成功多,诚良好也”。这段记载说明当
时已开始使用木制机器采掘砂金。
东北沦陷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大量掠夺黑龙江黄金,不仅在黑河、合江等采金区内先后
建起各种军事、警察、特务组织,成立采金株式会社,实行黄金垄断,建挖船坞32处,使用
16艘机械化的采金船开采黄金,并在桦南地区修建飞机场两处,以加速掠夺黄金资源。
日本投降后,1946年,我西满、合江军区接管了黑河、合江地区的金矿,先后组建起金
矿管理局,当时多数金矿只能靠简陋的设备、落后的技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沿袭
用“锹、镐、钉、丝、麻”手工采金,劳动强度大,效率低,选矿工艺简陋,跑冒损失多。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找矿、报矿方面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调动
了地质部门,群众找矿、报矿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国营矿山地质力量,先后拨款建立,健
全小型地质勘探队5个,以生产地质为主,进行探矿,同时,开展一定的找矿工作。各产金重
点县也建立起小型地质队,为延续生产提供新矿点作出贡献,并逐步形成一个专、群结合的
地质队伍。
1956年,在桦川金矿局建成了第一口半机械化竖井。1958年冬季,国家为发展机械化采
金,派代表团赴苏联考察学习。1959年4月,设计了第一艘斗容50升间断斗链的木结构小型采
金船,重65吨。1963年,黑河金矿局开始设计第二艘采金船,并于当年完工投产。1966年,
又设计了斗容100升的采金船。1969年,在罕达气金矿建成了两艘斗容100升的采金船。
1975年,由吉林省冶金设计院为乌拉嘎金矿局第一座大型露天脉金矿设计采矿1200吨/
日,选矿1000吨/日的初步方案。相继由黑龙江黄金公司、黑河金矿局等单位自行组织设计
建造了50升和100升小型、简易采金船11艘。这些采金船的设计与建造,为国家砂金生产开辟
了一条新途径。“五五”计划期间,设计、建造了150升采金船10艘。同年,群众的手工采金
亦成为黄金生产中一支引人注目的力量。此后,地方群众采金得到了迅速发展,生产方式逐
步转向半机械化、机械化。
1976年,黑龙江省黄金系统完成的技术改造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挖矿、选矿、机
械设备的技术改造;皮带溜槽的研制成功,使砂金选矿回收率从原来的70%左右,提高到80%
以上,不仅填补了我国砂金选矿工艺的一项空白,而且每年可给国家多回收几百两黄金。
1976年,为适应黄金事业的大发展,将1975年成立的黑龙江黄金设计室改为黑龙江省黄
金设计院,承担全省和部分兄弟省的一些主要科研设计任务。此后,每年都有大学毕业生分
配到黄金设计院工作。采矿、选矿、机械、电气、地质等专业人员不断得到充实,设计逐渐
配套。因此,在采金船的设计、研究等方面也相应取得了一些成果,仅1976~1979年4年内,
黑龙江省就新建150型采金船11艘。
1980年,在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呼玛矿区引进荷兰造的斗容300升首绳式采金
船。
1981年,冶金工业部黑河采金船设计院,承担全国砂金采金船的设计任务,成为黄金工
业科学技术研究、设计的主力。
1982年,黑龙江采金船设计院在完成150升HC型采金船的设计基础上,经过整体结构的船
型设计,完成了150升HD型采金船的设计。稍后,又完成了主驱动和横移绞车采用可控硅直流
传动的150升HF型采金船的设计。与此同时,黑河采金船设计院在总结B10升型采金船的基础
上,结合采金船制造和使用的特点,完成了H系列新船型100H和100HB两种船的设计。该院还
设计了我国第一艘首绳式采金船——150升HES采金船。
1983年,黑河采金船设计院,为陕西安康金矿设计了150升HES新型船。在采金技术水平
、生产设备、选矿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改进。首先,在选矿设备和工艺流
程方面,采用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圆型、矩型跳汰机做选矿设备,选矿工艺为三段跳汰流程;
第二,在挖掘系统方面进行了改进,无论在斗型结构、制造方法、上下滚筒主要零部件的焊
接工艺和材质选择等方面都做了新的尝试;第三,根据砂矿床的特点和地质条件,成功地设
计出首绳——桩柱混合式采金船;第四,采金船应用了直流可控硅和液压传动新技术,实现
无级调速,改善了挖掘特性,提高了采金船的生产效率;第五,设计出150升首绳式新船型。
由于在采金船设计上,采用了一些先进技术,并结合各个建设地点的实际条件,充分利用已
取得的生产实际经验,设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同年,乌拉嘎金矿局选矿厂建成投产
,一期工程的东部矿区采用露天开采,采、选综合生产能力为500吨/日。采用二段闭路磨矿
,空气搅拌浸出,三段逆流洗涤及一次过滤和锌粉置换的全泥氰化流程的选矿工艺。选矿回
收率达75%左右,年产黄金约2万余两。经进一步勘探又发现呈脉状,扁豆状的矿体共51条。
分枝复合现象显著,矿石以黄铁矿型为主。地质储量估算为683293吨,品位为7.47克/吨。
该厂的建成投产,为黑龙江省黄金生产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984年,国家为地方群众采金业投资建成50升采金船,使生产能力累计较“五五”时期
翻了3番。黄金产量较1975年翻了4番。
1985年,推广推土机—溜槽采、选工艺,收到了投资少,见效快,经济效益好的效果。
实践证明,新建的这种小型露天采选场,生产稳定可靠,搬迁容易。溜槽属于单一重选,选
矿回收率为80.3%,处理能力为50~70立方米/小时,是开采砂金行之有效的一种办法,为
小而富和阶地砂金矿的开采找出了一条新路。除此之外,对采金船上滚筒、斗架托辊、挖斗
体、圆筒筛等也进行了改造,仅挖斗体修复工艺一项,每年可为国家节约资金百万元以上。
根据黑龙江省处于高寒地区、冻土层厚的特点,对矿区冻土采取推土剥离、冻封保温等措施
,提高了经济效益,开拓了一条适合高寒地区生产的道路。
全省采金业经过10年的扩建,产金方式已由1975年前仅有50、100升型号采金船和部分采
选厂、竖井生产黄金,发展到1985年拥有4种斗容,11种型号采金船及龙江—1型溜槽等多种
设备。形成了一个包括国营、联营、部队、集体、个体比较大的生产能力,使黄金产量持续
、稳定、大幅度地上升。随着采金事业的发展,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选矿工艺的同时,从
手工选矿,发展成3种不同类型的选矿工艺流程。目前,黑龙江采金船选矿工艺流程基本上可
分三大类,即单一固定溜槽流程、溜槽—跳汰机—摇床流程和三段跳汰机流程。单一固定溜
槽流程即横向固定溜槽粗选,纵向固定溜槽扫选,精矿定期由工人清理并淘洗的流程,适合
小型采金船选矿,选矿回收率在58%~75%之间。溜槽—跳汰机—摇床流程是我国70年代较为
完善与先进的选矿工艺,选矿回收率可达78.9%~84.5%。三段跳汰机的流程,包括一段为
九室圆型跳汰机,二段为两台矩型跳汰机,三段为国产典瓦尔跳汰机,工艺流程较单一溜槽
的流程先进,选矿回收率在90%左右。选矿工艺流程的更新,为砂金选矿回收率的提高奠定了
基础。
黑河采金船设计院是全国唯一的采金船专业设计院。共有工程技术人员69人,分为18个
专业。内设采矿11人、选矿16人、机械20人、电气11人、土建5人,其它专业6人。其中:工
程师7人、助工35人、技术员27人。工程技术人员占全院职工人数的82%。广大工程技术人员
,在直接学习、掌握国外采金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砂金矿的具体情况,设计建造
了具有现代化水平的采金船,为砂金矿山提供了一批先进的生产设备,截至1985年,为全国
共设计了50升~300升6种规格、30种型号的采金船90艘,总斗容量为10725升。其中:已建成
投产和正在建造中的采金船共71艘,占全国已有采金船总数的82%,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采金
船船型系列。在企业结构方面,1985年采金业与各行各业开展横向经济联系,各企业、各部
门、各地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地联合开办金矿,新建22个采金点。地方采金在上年大
幅度增长的基础上又取得新发展。至1985年,全省年产金量比1984年增长72.6%,比1981年
增长近10倍,并出现了穆棱,漠河两个“万两县”。还出现了12个“超千两”的县(区),
38个有黄金资源的县(区),现已有28个县(区)生产黄金,地方采金量占全省总产量的37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黑龙江省地方采金发展最快、形势最好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