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机械
远在公元698年(唐朝武后圣历元年)聚居在松花江、牡丹江流域的靺鞨族建立渤海国后
,曾多次派人到长安学习,并从中原引进铸铁、铸铜及锻造等手工业技术,在兵器、生产工
具、车船制造、生活用品、祭祀法器、工艺装饰等方面得到应用。公元926年,渤海国灭亡到
清朝末年,机械制作一直停留在铸造、锻造手工作坊的水平上。直到清末洋务运动兴起才逐
渐传入国外技术。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沙俄为侵略东三省铺筑中东铁路的需要,在
哈尔滨道里建立起全省第一个新式机械工厂—中东铁路总工厂(今哈尔滨车辆厂)。1902年
该厂开始用蒸汽机动力加工产品。
1931年东北沦陷后,日本商人在哈尔滨先后开设以铁工、造船、维修机械为主的高田机
械铁工场、东北铁工场等14家机械工厂。同时,中国人自己经营的铁工业也有了较大发展。
据敌伪出版的《工场名录》记载:1933年,黑龙江地区由中国人及日本人经营的铁工业共47
2家,雇用工人6062人。铁工业的兴盛,促进了焊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1937年,仅齐齐哈尔
一地以焊接为主的铁工厂即有8家。
1945年抗战胜利后,生产力得到解放,机械工业才由修修补补向制造整机发展。1946年
,原合江省政府将散在各单位的设备集中起来,又添置了部分车床,在佳木斯成立合江铁工
业(今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随后,原嫩江省政府企业局接受了嫩江铁工业(今黑龙江省
农业机械制造厂)。在接受敌伪财产的基础上,成立了哈尔滨铁工厂(今哈尔滨制氧机厂)
和东北财政部物资局所属的哈尔滨制桶厂(今松江拖拉机厂)。1948年,合江铁工业已有职
工200余人、技术人员6名,是当时省内最大的铁工厂。当年,生产出230千瓦汽力机1台、25
4千瓦抽水机3台、,115千瓦卷扬机3台。1949年,嫩江铁工业批量生产铲趟机。至1949年末
,全省共有公营机械企业12家、金属切削设备132台、锻压设备24台。
1950年,美国侵朝战争爆发,一批机电工业由辽宁北迁,使黑龙江地区国营机械工业企
业达到41家。为充实技术力量,国家重工业部从上海、华北、西南、华中招聘了一批工程技
术人员分配到各厂工作。从此,初步奠定了黑龙江省机械工业的技术基础。“一五”(1953
~1957年)期间,国家开始大规模建设,国家156项重点工程中有22项在黑龙江地区,其中:
机械工业就有8个厂、10个项目,总投资为82547万元。大批苏联技术专家来黑龙江省帮助建
设。到“一五”后期,省机械工业已形成研究设计和生产重型机械、通用机械、发电设备和
电机电器、量具刃具、金属切削机床、食品仪表、电影机、大型脱谷机和中小型农机具的能
力。1956年,引进苏联技术,采用苏联国家标准(TOCT),又建立了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和哈
尔滨工具研究所。
1958年,建立黑龙江省冶金科学研究所(今黑龙江省机械研究所),哈尔滨电碳研究所
和哈尔滨机械研究所。1959年建立第一机械工业部直属防爆电机研究室(今佳木斯防爆电机
研究所)、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1960年建立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阿城继电器研究所。
至此,已初步形成机械工业的科研体系。
1961~1964年,根据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调整了机械工业科技体
制。新建了富拉尔基重型机械研究所和齐齐哈尔自动锻压机研究所。从1964年起,按照中共
中央工作会议建设“三线”的方针,黑龙江省有15个大中型机械工厂和哈尔滨电表研究所、
哈尔滨工具研究所、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等单位先后抽调1.2万名职工和成套生产设备、成
套产品技术资料支援三线建设。对72%的企业明确了专业分工,初步形成了以发电设备、重型
通用机械、机床、精密量仪、复杂刃具、电工材料、轴承、防爆电机为特色的科技体系。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研机构被砸烂或撤销,部分科研人员被下放,科研工
作受到严重破坏,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据1970年6月统计,产品合格率仅为39.4%。1972年,
召开了省机械工业产品质量工作会议,开始恢复科研机构,使工程技术人员重返原来的岗位
;重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产品质量才开始逐渐回升。1978年,国家机械工业部在齐齐哈尔
第一机床厂召开了全国机械工业恢复、整顿现场经验交流会。该厂被树立为全国恢复、整顿
的样板。
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对电力工业的迫切需要,1974年,国家批准对哈尔滨电机厂、哈尔
滨锅炉厂、哈尔滨汽轮机厂进行全面技术改造,研制生产60万千瓦火电机组。同年7月,省机
械工业局正式成立了60万千瓦火电设备办公室,召开了“黑龙江省60万千瓦火力发电设备研
制工作会议”。以哈尔滨“三大动力”厂、第一重机厂、阿城继电器厂为骨干,组织全省几
十个配套工厂、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共同投入60万千瓦发电设备的研制工作。
1975年,以阿城继电器厂为基础,成立了阿城电站设备自动化设计研究所。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全省机械工业的科技工
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相继建立起牡丹江机械研究所、佳木斯机械研究所、绥化地
区机械电子研究所、鹤岗机械研究所、哈尔滨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哈尔滨中小型电机研究所
等一批地、市研究机构,进一步充实了地方机械工业的科研体系,使机械工业的科技工作得
到进一步发展。
1979年,佳木斯电机厂、哈尔滨电缆厂、哈尔滨轴承厂、阿城继电器厂、哈尔滨电表厂
、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电碳厂等8个单位开始采用国际标准的试点工
作。
1980年以前,产品采取机械类比设计,年平均新产品开发量不到100种,而且开发的新产
品多数属于仿制。
1981年,阿城电站设备自动化设计研究所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大容量火力发电综合
自动化动态模拟试验室;哈尔滨电站设备成套设计研究所引进了每秒运行270万次的东北
地区最大的电子计算机;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装备了100米水头、400千瓦测功装置试验台和
直径4米的全国最大的真空浸漆罐;佳木斯防爆电机研究所安装了亚洲最大的耐爆实验罐。从
此,形成了按专业设置具有雄厚技术力量和研究开发体系的哈尔滨焊接研究所、哈尔滨电站
设备成套研究所、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这几个研究所都成为国内一流水平的重点科研基
地。
1982年,确立了依靠技术进步、“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攻成套,提高经济效益”
的指导思想,对机械工业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及企业的管理进行积极整顿。根据专业化原
则,确定了铸造、锻造、电镀、热处理等40个工艺专业生产厂点,使分散的工艺生产开始向
形成工艺加工中心的方向发展,为发挥名优产品和技术优势,扩大服务领域,进行了产品结
构调整,并成立了阿城家用电器研究所。为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产品的研制开发能
力,对重点骨干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并采用了国际标准。
19980~1985年,共开发新产品1515种,完成科研课题165项,工艺攻关300项。其中,重
水反应堆主泵轴承新材料、照相机快门测速仪、新型压缩工艺生产汽门座铰刀、发电机匝间
保护装置等4项成果获得国家发明奖。KHA75—1型接近接触式光刻机、真空高温防磁自润滑变
频管轴承、大型平面电机绘图仪、万能式齿轮测量机等161个项目,获得国家机械工业部和黑
龙江省政府优秀科技成果奖。
“六五”(1981~1985年)期间,一些骨干企业开始应用有限元法、电子计算机辅助设
计等,年平均开发数增至270种,五年共开发新产品1350种,已能生产30万千瓦火电机组成套
设备、数控机床、大型平面绘图机等高精度机电一体化产品。
到1985年底,机械系统的产品品种已发展到6763种。其中,有2112种达到了70~80年代
水平,占产品总数的31.5%。全省共有757种主要机电产品,采用了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并
经国家验收发证。电机、量具刃具、轴承、机床、链条、电磁线等51种产品打入国际市场。
全省机械工业共签定引进国外技术合同42项,投资7000万美元。其中,哈尔滨电缆厂的无氧
钢杆、哈尔滨蓄电池厂的汽车蓄电池、哈尔滨轴承厂的小型球轴承、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的
1000系列联合收割机等4个引进项目已正式验收投产。这批引进项目能够带动300多种产品更
新换代,有一半以上达到70~8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此外,阿城继电器厂从日本聘用了继
电器保护专业技术人员4名,在省机械行业中,开创了从国外引进人才的先例。省机械工业的
科学技术伴随着从手工业过渡到机械化生产,经历从修配到制造,从仿制到设计,从类比设
计到应用计算机的历史发展阶段,已经形成电工机械、重型通用机械、机床工具、农业机械
、轴承、仪表、汽车等专业科研与开发体系。大型发电设备、大型轧机设备、防爆电机、机
引农具、林业拖拉机、木工机械、散装物料堆取料机、精密量仪量具及复杂刃具、小型精密
轴承、无氧铜、电磁线等产品的研制、生产居于国内领先地位。科研机构有哈尔滨电站设备
成套设计研究所、齐齐哈尔重型机床研究所、哈尔滨量仪研究所、哈尔滨复杂刀具研究所、
哈尔滨精密轴承研究所等30多个研究所和黑龙江省数控技术开发中心、黑龙江省轴承技术开
发中心等5个行业技术开发中心。至此,全省机械系统累计共拥有专业研究、开发机构56个。
其中,部属所3个,省属所10个,地方独立所14个,重点企业厂办所24个,省级行业技术开发
中心5个。据1985年《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发展战略调查研究汇编》记载,现有研究所共有建筑
面积11.7万平方米,主要设备及仪器5460台(套),固定资产总值414万元。各种专业研究
所、室228个,年度科研经费约1859万元,在册职工6304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744人,经过
“六五”(1981~1985年)技术改造,科研条件已得到了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