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工设备
一、发电设备
(一)水电设备
1951年,哈尔滨电机厂由俞炳元、沈从龙、王述羲等主持设计试制成全国第一台80千瓦
立式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在四川省下硐电厂运行。1952年,哈尔滨电机厂吴天霖、王初铭等
主持设计,研制成3000千瓦立式水轮发电机组;1953年,研制成6000千瓦水轮发电机组。19
55年,还为官厅水库完成10000千瓦立轴混流式水电机组的设计任务,这套转轮直径为2.35
米,采用焊接涡壳、橡胶瓦水润滑轴承等先进结构和自动电压调节器,解决了水轮机转轮导
水机构、操作油压计算方法、涡壳设计等关键技术。这标志着中国水电设备已开始向大型化
发展。
1958年,哈尔滨电机厂施作沪、张震纪、曲述增等为新安江电站设计72500千瓦混流式水
轮发电机组。该套机组运行平稳,效率高,顶盖、涡壳等大部件多采用焊接结构,主轴首次
采用当时最先进的锻铸电渣焊结构,制成了中国第一台铸焊结构混流式水轮机转轮,安装在
新安江9号机上,一直在安全高效地平稳运行。该机组结构上的这些重大改进,为后来设计大
型水轮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59年,该厂倪绍曾、王初铭、姜忠义等设计成全国第一台10
000千瓦、转速为214.3转/分的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组,安装在安徽省响洪甸水电厂。同年
,白延年、寇希岩等又为浙江省百丈际水电站研究成功功率为12500千瓦、高水头四喷嘴式大
容量卧轴双转轮冲击式水轮发电机组。
1962年,苏联政府停止供应建于中朝边境鸭绿江上的云峰水电站(中朝合建设计为4台1
0万千瓦混流机组)的后三台机组,哈尔滨电机厂副总工程师沈从龙和俞炳元、吴天霖等联名
上书国务院周恩来总理,建议自行设计制造,很快得到批准。该厂佟德彬、饶芳权、王初铭
等于1964年完成该机的设计,同年末,试制成功,1966年4月,安装发电。经运行考验,机组
的各项性能指标均超过苏联同类机组水平。1980年获国家银质奖。
1968年,哈尔滨电机厂佟德彬、刘维源、吴国梁等为刘家峡水电站研究成功率22.5万千
瓦、水头高100米的大容量立轴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其性能指标比当时的苏联同类产品先进
。1970年,该厂徐井贵等为四川省映秀湾水电站研究成中国第一台功率4.5万千瓦的全伞式
转子斜支臂水轮发电机组。1972~1979年,哈尔滨电机厂的安忠义、徐永宝、高向阳等为刘
家峡水电站研制成功率30万千瓦、水头高100米的大容量立轴混流式双水内冷水轮发电机。卢
元植、刘荣昌等为刚果(布)水电站研制成功率为18500千瓦、水头高68米的立轴混流式水轮
发电机组,它是我国当时出口的最大容量水电机组。于德亮、沈健、张殿军等研制成功率36
000千瓦、水头高18米的全伞式水电机组,在中国首先采用单波纹支撑镜板泵外循环油压顶起
结构的推力轴承,为后来设计葛洲坝、白山等大容量水电机组的推力轴承积累了经验。
1980年,哈尔滨电机厂佟德彬、张振江、刘祝民等为葛洲坝水电站研制出全国第一台功
率12.5万千瓦,低水头,大容量水轮发电机组。1983年获国家优秀产品奖。至1984,先后制
造了5台,由于精心设计、制造、安装,5台机组全部一次启动成功,据1985年底统计,共发
电148.5亿度,运行表明,该机组各项指标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二)火电设备
1.汽轮发电机1955年,哈尔滨电机厂开始研制汽轮发电机。当年,派出首批技术人员赴
苏联列宁格勒电力工厂实习,1958年,傅岑晖、刘金荣、刘跃甲等完成了全国第一台2.5万
千瓦空冷汽轮发电机和TQN-50-2型5万千瓦氢内冷汽轮发电机设计,当年制造成功。
.1960~1966年,该厂刘金荣,黄永清等先后研制成TQN-2型5万千瓦和TQN-100-2型
1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后经国家科委批准,作为火电设备主力机组安装在北京高井电厂并投
入运行。
1972年,该厂刘金荣、宋殿文、张汉声等与清华大学协作设计成20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
发电机,1985年获机械工业部新产品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石晏珍、曲彦等
设计、试制成20万千瓦水氢氢汽轮发电机。
1974年,该厂刘金荣、缪昌明、张信炳等研制成QFSS-60-2型6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
电机,作为全国第一台出口的发电设备支援朝鲜。
1978年,机械工业部开始着手组织引进汽轮发电机制造技术。1980年,国家批准“引进
大型火力机组制造技术,合作生产30万、60万千瓦火电机组各一套的请示报告”。1981年2月
,中美两国政府正式批准转让大型汽轮发电机制造技术合同。同年7月开始,哈尔滨电机厂按
合同先后派出106人去美国西屋电机公司培训,成套地引进了西屋公司的设计制造技术。国家
在“六五”期间拨给该厂4765万元技术改造费,新建了大型汽轮发电机制造厂房,增添了具
有80年代国际水平的设备,形成60万千瓦大型汽轮发电机的设计制造能力。从1985年开始,
与美国西屋公司合作生产60万千瓦大型汽轮发电机,川在安徽省平圩电厂。这标志着中国大
型火电设备制造技术达到了80年代国际水平。
1984年,哈尔滨电机厂曹忠等对20万千瓦水氢氢汽轮发电机进行改进,增容为21万千瓦
水氢氢汽轮发电机,在与日、美等世界工业强国对巴基斯坦古杜电站的投标竞争中中标,制
成出口到巴基斯坦。
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研制过程中,1982年,该厂唐宝茹、张德学等与沈阳机电学院、哈尔
滨大电机研究所共同研究将高性能的稀土钴永磁材料用于10万千瓦、20万千瓦大型汽轮发电
机的副励磁机上,简化了励磁系统,提高了运行可靠性,在理论计算和优化设计方面达到国
际先进水平,1982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1983年获国家优秀新产品奖,1984年
获机械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2.电站汽轮机
1958年9月,哈尔滨汽轮机厂黄致甲、李根深、张希涛等人研制成功中国首台51-25-1
型2.5万千瓦电站高压汽轮机,装于哈尔滨电厂。1959年7月,该厂黄致甲、马永龙、张聿书
等人研制成功中国首台51-50—1型5万千瓦电站高压汽轮机,装在辽宁章党电厂。1961年,
该厂丁一、王锡祥、朱家驹、陈大可、储品昌等人研制成功国家首台51-100-2型10万千瓦
电站高压汽轮机,装在北京高井电厂。相继于1962~1966年,丁一、王锡祥、王树槐、朱家
驹、陈大可、李雅云、吴立成等研制成功N50-90/535型新5万千瓦电站高压汽轮机,第一台
装于太原第二发电厂。1972年,朱家驹、王韩成等研制成功N100-90/535型新10万千瓦电站
高压汽轮机,第一台装于四川豆坝电厂。第一机械工业部和水利电力部于1976年,在北京召
开了10万千瓦机组国家鉴定会。该机为双缸双排汽,末叶片长665毫米,结构合理,运行平稳
,安全满发,具有国内先进水平,1983年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
1959年10月,哈尔滨汽轮机厂黄致甲、张希涛等研制成功54-25-1型双抽汽热电联供电
站汽轮机,安装在哈尔滨热电厂,安全运行,为三大动力厂提供工业和采暖用汽。
1959~1962年,该厂丁一、张希涛、王锡祥、宋雅云、陈大可、王树槐、储品昌、张椿
等先后研制成功中压汽轮机系列产品,其中有31-25-1型2.5万千瓦、31-50—2型5万千瓦
、31-25-2G型2.5万千瓦电站汽轮机。这一系列电站汽轮机的研制成功,满足了当时国内
急需。其中,31-25-2G型机组,有两台出口到阿尔巴尼亚。1964~1979年,该厂储品昌、
王锡祥、徐荣达等人研制成功N200-130/535/535型国家首台20万千瓦超高压电站汽轮机,
装在辽宁朝阳电厂,该机为三缸三排汽结构。1978年11月,第一机械工业部、水利电力部在
辽宁朝阳市召开了20万千瓦机组国家鉴定会,认为,该机可以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
1971~1974年,该厂承担了援助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200和1600工程用电站汽轮机
的设计制造任务。由田树森等负责研制成CC50-90-16-175型5万千瓦双抽汽式热电联供汽
轮机,1974年出厂;N50-90535型5万千瓦冷凝式电站汽轮机,1982年出厂。
1981~1983年3月,哈尔滨汽轮机厂徐大懋、朱家驹、阎绍武等,根据第一机械工业部和
水利电力两部联合通知的要求,对原20万千瓦机组进行大幅度改进,以满足电厂调峰的需要
,装在广东韶关电厂。该机保持了三缸三排汽型式,末叶片长66毫米,改进了热力系统,采
用了新的通流部分结构,采用组合油箱的新的供油系统和调节保安系统,从而改善了启动性
能,提高了安全性和经济性。该机于1983年评为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同年11月评为机械工业
部优质产品。
1981~1984年,哈尔滨汽轮机厂徐大懋、阎绍武、李瑞芝等负责研制成功N210-130/5
35/535型21万千瓦超高压电站汽轮机。于1981年参加有六国八方投标的巴基斯坦古杜电站4
号机组投标中标。它与哈尔滨电机厂21万千瓦水氢氢汽轮发电机配套。采用三缸两排汽结构
,末级叶片长为710毫米,应用新的电~液跟踪调节系统和组装式的监测保护系统,其自动化
程度较高,安全可靠、起动快、经济性好,适应调峰运行。具有80年代中期同类机组的世界
先进水平。
1981年,哈尔滨汽轮机厂与哈尔滨电机厂共同引进美国西屋公司大型火电设备亚临界参
数汽轮机的设计制造技术。
1981年以后,为适应市场的需求,经调查研究,开发了一系列的热电联供电站汽轮机,
其中有CC25-90/10/1.2型双抽汽2.5万千瓦汽轮机,1985年1月出厂,装在唐山丰润电厂
。
3.电站锅炉
1956年,哈尔滨锅炉厂吴恕三、林希茂、李奎等研制成国产第一台为6000千瓦汽轮发电
机配套的111-35蒸吨/39时型中压电站锅炉,用于云南开远电厂。在此基础上,1959年为越
南研制成112-35蒸吨/39时型中压电站锅炉;1968年为阿尔巴尼亚研制成燃用劣质煤和褐煤
的HB35蒸吨/39-5时型中压电站锅炉,这种锅炉在设计上采用了先进的旋流式燃烧器、膜式
水冷壁、冷凝水喷水减温、水力除渣等技术。
1957年,吴恕三、磨庆涛等研制成国产第一台321-230蒸吨/100时型高压电站锅炉。
1958年,哈尔滨锅炉厂吴一权、陈振荣、郑文学等设计成中国第一台HG-410/10-1型
高压电站锅炉。经1967年及1972年二次改型,在HG-410/100-1型燃煤锅炉的基础上,于1
972年研制成HG-410/100-6型燃油高压锅炉。
1960年,哈尔滨锅炉厂吴恕三、吴一权、戴克发等研制成国内第一台816—120蒸吨/39
时型液态排渣中压电站锅炉。在此基础上70年代又发展了HG-120-/39-11时型中压电站锅
炉,被国家定为中压锅炉的典型炉型,在全国推广。1964年,吴一权、石尚达等又改进研制
成HG-220/100时型高压电站锅炉。后经1964年、1967年、1982年三次改型,总结10多年来
中、高压锅炉设计的经验,吸取国外的先进技术,统一了5万千瓦、10万千瓦、20万千瓦汽轮
发电机配套的电站锅炉标准。并采用膜式水冷壁、回转式空气预热器、全钢构架、四角燃烧
器等新技术,1982年,研制成HG-220/10-10时型高压电站锅炉,并由此派生发展了烧褐煤
的HG-220/100-11型产品,使设计性能和制造技术达到80年代初的国际水平。
1972年,哈尔滨锅炉厂吴一权、石尚达等研制成全国第一台“HG670/140-1型超高压燃
煤锅炉”,应用在朝阳电厂。为满足大容量燃油锅炉的需要,第二年,他们又研制成HG670/
140-2型燃油超高压锅炉,用于大庆油田,经长期观察,运行稳定可靠,技术指标先进。19
85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75~1982年,哈尔滨锅炉厂又按照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要求,对HG-410/100-
1高压锅炉进行定型设计,开发了HG-410/100-8、9、10、11等4种主导产品。于1980年获
国家优质银牌奖。
1976~1985年,哈尔滨锅炉厂对HG670/140-1型超高压锅炉,进行过13次改型设计,制
造出适用于不同煤质和不同环境的各种锅炉,其性能达到了河北省陡河电厂引进日本的同类
产品水平。其中,1979年设计的HG-670/140-9型超高压锅炉,经陡河电厂、下花园电厂和
锦州电厂长期运行,证明性能稳定可靠,过载能力强。1985年被评为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
1981年,哈尔滨锅炉厂引进了美国CE公司为6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配套的2008吨时亚临
界压力锅炉设计和制造技术,与CE公司合作,由哈尔滨锅炉厂吴一权、沈进如等设计制造国
产第一台HG-2008/186-m型亚临界压力锅炉,与哈尔滨电机厂、哈尔滨汽轮机厂的60万千
瓦机组配套,计划用于平圩电厂。这标志着国产电站锅炉设计和制造技术达到80年代国际水
平。
在研制电站锅炉的过程中,哈尔滨锅炉厂完成了国家和省下达的14项重点应用技术和基
础技术的研究任务。其中,1963年温好极、曹文洁等,用12Cr2MoSnVTiB型钢研制成“120℃
锅炉过热器和再热器”,为国家开发出高参数大型发电机组用的低合金热强钢新钢种,其综
合机械性能、工艺性、热强性均超过国外同类钢种,已广泛用于1Q万千瓦、20万千瓦、30万
千瓦、60万千瓦发电机的电站锅炉上。获1981年国家发明二等奖。
1968~1972年,哈尔滨锅炉厂杨自新、杨树人等研究成的14MnMoV钢,达到同类产品国际
水平,被列为GB713-72国家标准,广泛用于制造锅炉汽包和尿素合成塔、氨合成塔液压釜、
高压加热器等石油化工设备,解决了材料关键。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二、继电保护及电站自动化装置
(一)断电器及保护装置
1964年,阿城继电器厂刘义生等对仿制GL-10系列过流继电器进行改型设计,用于10千
伏以下配电线路,作为过载主保护,质量稳定可靠,具有国内先进水平。1982年获省优质产
品奖,1984年获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称号,成为该厂的主导产品。
1980年,阿城继电器厂杨顺义和华中工学院侯煦光联合设计成BFZ-1系列晶体管发电机
匝间保护装置,具有动作可靠、灵敏度高等优点,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水平,获1982
年国家发明三等奖。1982年,该厂杨顺义等研制成BCD系列差动保护装置,主要性能达到80年
代国际水平,广泛用于发电机组或变压器的差动保护,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该厂的主导产
品。1984年,该厂蒋茂宫、相子山等开始研究“四统一”设计高压线路保护装置。
1985年,阿城继电器厂郑国顺等研制成PMH-1型双母线差动保护屏。这种产品是国家“
七五”重大科研攻关项目,作为500千伏超高压线路母线差动保护,已广泛用于元宝山、锦
州、辽阳、海城等主力电厂,运行可靠,主要性能达80年代国际水平。1985年,该厂赵国兴
等在消化吸收引进BBC公司技术的基础上,研制出PFH-1型发电机—变压器保护系统,用于6
0万千瓦大型发电机组及500千伏变压器,具有电源、信号、跳闸、逻辑回路、监视、自动检
测等功能。
(二)电站自动化装置
1981年,阿城继电器厂先后派遣金科、吴文修等5人赴美国接受FSSS炉膛安全监控仪表系
统设计的技术培训,回国后,在消化吸收美国技术的基础上,于1985年研制成功简易型(MH
B)、过渡型(ZLA-1)和完整型(FSSS)三种电站锅炉炉膛监控系统。其中,MHB型炉膛灭
火保护装置获机械工业部198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FSSS型炉膛安全监控系统已出口到巴基斯
坦,在JAMSHORO电站运行;至于整套系统已在国内20万千瓦、30万千瓦的各种主要炉型上广
泛配置使用,获得国内外用户一致好评。主要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5年,该厂徐镇
、刘景铎、姜振山等研制成PGL-64型多功能故障录波器屏,经机械工业部、水利电力部鉴定
,认为,具有80年代国际水平的机电一体化高技术产品,可用于220千伏和500千伏电力系统
及大型发电机组,自动记录故障电流、电压变化,为分析故障原因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
性提供了依据,同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阿城继电器厂由杨银良、秦卫东等研究成ZZO-3B型双通道自动准同期装置,由
合闸回路、切换回路、调频回路、调压回路、电气零点、电源回路等7个部分组成,当电压差
、频率差、相位差三条件全部满足允许值时,装置可迅速正确地发出合闸指令,被广泛用于
大中型电厂。
三、电机与电器
(一)防爆电机
1952年,佳木斯电机厂在苏联专家的支援下开始研制防爆电机。1953~1959年,苏联
供给图纸21套,关键技术资料600多张,先后派6名专家来厂作指导。佳木斯电机厂的贺霖、
郑涛源等在苏联专家协助下,先后研制成MA、KMA、JB、JBS、JBT、JBI、JBJ、JBD等系列防
爆电机,并投入批量生产,填补了国内空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恢复和建
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59年以后,该厂先后独立设计试制成防爆防腐电机、防爆绕线型电机、大型防爆局部
扇风机、立式双速防爆电机等系列产品,均填补了国内空白。1966年,由该厂陈云生、褚庆
忠等设计出BJ02、AJ2系列防爆电机,经过改进和采用国际IEC标准,于1980年由尹传鉴、王
文义等研制BC系列电机,大批出口罗马尼亚,使国产防爆电机第一次进入欧洲市场。1981年
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73年5月,该厂武化南、尹传鉴、王守山等研制成第一台
国产JB型360千瓦—2P中型高压防爆电机。1973~1978年又先后研制成JB2型560~2000千瓦大
型高压防爆电机,创建了高压防爆电机新系列,同时,孙权林等研制成YBP-132千瓦隔爆型
屏蔽电机。1978年分别获省科学大会奖。1984年,杨万青、王守山等对500千瓦及以下中型高
压电机进行了改型设计,使其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际水平,部分产品出口。
(二)起重冶金电机
佳木斯电机厂是全国起重冶金电机行业的技术指导中心。1959年,机械工业部在该厂建
立了防爆电机研究所和国家授权的全国防爆电气设备检验机构;1975年8月,经国家批准创刊
《起重冶金电机》二类专业杂志。
1953年,佳木斯电机厂贺桂、孙玄、郑铸源等研制成第一台国产JZ、JZR系列起重冶金电
机。1966年改型为JZ2、JZR2新系列起重电机。1975年,该厂在全国电机行业中,首先采用I
EC国际标准。1976年,第一机械工业部在佳木斯防爆电机研究所和佳木斯电机厂进行YZ、YZ
R系列起重冶金电机全国统一设计,由高庆荣、尹传鉴、褚庆忠等组织和参与设计、试制成功
。使国产起重冶金电机达到70年代末国际水平,1981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佳木斯电机厂制定的《防爆电气设备制造检验规程(GB1336-77)》,于1978年获全国
科技大会奖。1975~1981年按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先后制定以BC、JB、RO、JBC、YZ、
YZR等系列的专业标准和部标准,推动了全行业采用国际标准。1981年,机械工业部在佳木斯
电机厂召开全国机械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工作会议,推广该厂采用国际标准后推进产品更新换
代的经验。
(三)中大型异步电动机
1953年,哈尔滨电机厂张弘夏、朱仁堪、高庆荣等设计成第一批国产仿制AM6、TM6、AM
CO、MCO中型异步电动机系列产品。1954年,该厂的张静涛等设计成我国第一台仿AT系列大型
异步电动机。1965年,该厂由刘永德、由振华等设计成2000千瓦大型异步电动机,是当时国
内最大容量的立式异步电机,产品性能达到当时国际水平。1977年该厂郑时刚等设计成6000
千瓦绕线转子型两极高速异步电动机,供大型汽轮发电机试验拖动用,是当时国内最大容量
的两极绕线转子异步电动机。1985年,该厂刘永法、曹集云等研制成石油工业用的2200千瓦
高速异步电动机,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大型同步电动机
1954年,哈尔滨电机厂张弘夏、张静涛等自行设计及仿MC320系列三相同步电动机。195
6年,对该系列产品重新设计,改为TZ系列三相同步电动机,共有206个规格。在此基础上,
1960年,由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组织以哈尔滨电机厂为首的全国大型同步电动机生产厂家统
一设计、试制成TD系列大型同步电动机,功率范围为250~1000千瓦,共132个规格,被机械
工业部认定为全国统一设计的定型产品。
(五)井用充油式潜水电动机
1969年,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王绪震、陈德琪等接受机械工业部下达的重大新产品研制
任务,1969~1974年经4次改型设计和10多年工业运行实验,终于在1984年通过部级鉴定,创
建了国家第一个YQSY型井用充油式潜水电动机系列,性能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获1984年黑
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一等奖。
(六)同步调相机及试验用发电机
1961年,哈尔滨电机厂袁光迪、邱五昌等设计成功3万千瓦同步调相机;1975年,席与羧
、沈金祥等设计成功6万千瓦氢冷外型同步调相机,均填补了国内空白。
1981年,哈尔滨电机厂席与羧、周坤元等设计成6万千伏安变压器试验用特种发电机组,
采用1.5万千瓦同步电动机拖动,是当时国内容量最大的试验发电机组。
(七)大中型直流电机
50年代初期,哈尔滨电机厂张为杰、胡杰珏、陈汉德等设计成DD、ODH型电机,仿ⅡH系
列电机,开始了国内中小型直流电机的制造。1956年,为大冶钢厂生产第一套轧钢电机。陈
汉德、何成逊等设计成功1325千瓦电动机和1500千瓦发电机。
1956年,哈尔滨电机厂开始派技术人员到苏联电力厂和哈尔科夫厂考察实习。1958~19
60年,该厂生产了国家第一套700毫米和1150毫米初轧机用的大电机,由穆纬文、何成逊、武
风军、龙祥生、朱兆椿等设计成2800千瓦和4560千瓦电动机及3300千瓦、5000千瓦发电机。
1962年,该厂先后由王洁民、郑跃斌、孙雅儒、薛瑜等设计成Z系列小型和ZD、ZF系列中型以
及ZZ系列超动冶金电机。陈永伉、邓明德等设计成ZC型直流测功机。1963年,龙祥生、朱兆
椿等设计出国产第一套1470千瓦内燃机车用牵引电机。1956年,武凤军、沈标正、高文英等
设计出国内当时九大设备之一的2800铝板轧机用的2×3200千瓦电动机。1969年,孙汉超等设
计成攀枝花钢厂1150毫米初轧机用的430千瓦电动机,性能良好。
1973年,哈尔滨电机厂孙汉超、高文英、沈标正等设计成本溪钢厂1700毫米热连轧机用
的4300千瓦与及2×30千瓦电动机,这是全国第一套热轧机用的大电机。1978年,高静云、邓
明德设计成可控硅供电的GI系列中型电机。1982年,高静云、邓明德等又进行改型,建立GZ
2系列,达到BBC公司国际先进水平。1982年,王洁民、高静云、张永振等设计成具有国际水
平的800系列电机。1983年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奖。1983年开始,该厂引进联邦德国西门子
公司的大型直流电机制造技术,1984年,与西门子公司合作生产,由武会军、朴道焕、谢景
延等设计的首都钢厂用的5000千瓦电动机,使国产轧钢电动机的设计制造技术达到国际先进
水平。
(八)阀门电动机
1975年,哈尔滨电机制造学校王绪震和哈尔滨电工学院黄士鹏等为呼兰阀门电机厂设计
出国产第一台90瓦阀门专用电机,性能达到英国同类产品水平,投入批量生产,填补国内空
白。在此基础上,该厂又采用全国统一设计扩大了其它品种,发展了系列化产品,成为全国
当时仅有的阀门电机专业厂。
(九)屏蔽电机
1963年,佳木斯电机厂开始为军工核潜艇配套研制屏蔽电机,该厂的武化南、孙永平等
于1964年12月,研制成国产第一台2.2千瓦屏蔽电机。1983年,孙树林、尹传鉴等又研制成
7511工程用45千瓦屏蔽电机。1985年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十)可控硅防爆整流器
1975年,国家煤炭工业部要求哈尔滨整流设备厂研制煤矿井下用防爆整流器,由该厂安
振东经二年多的努力,于1977年研制成功,通过省级鉴定,填补了国内空白。该产品已在全
国24个省市的煤矿广泛应用。1982年获省优质产品奖,1984年获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奖,19
85年获国优银牌奖。
四、电工材料
(一)绝缘材料
1952年,哈尔滨电机厂首先生产电工绝缘材料。当时东北人民政府电工局曾拨款300万元
,建立了7000平方米的绝缘材料车间,最早研制的产品有绝缘漆、层压制品、电工压塑料、
云母制品等7个系列22个品种,当年产量384吨。
1956年,哈电机厂的绝缘车间独立,全面进行了技术改造,扩建成国内第一个综合绝缘
材料厂——哈尔滨绝缘材料厂。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绝缘材料工业。
1957年,哈尔滨绝缘材料厂的张同升、金钟善等研制成1432醇酸玻璃云母带。1957~19
59年该厂胡兆斌、刘宇智等研制成3240环氧酚醛玻璃布层压板,填补国内空白。1958年该厂
刘绍康、王兰芬等研制成1730聚酯漆包线漆,使电机电器用电磁线的耐热等级由A级提高到B
级,使同容量电机体积减少26%~30%。1982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1964年,哈尔滨绝料材料厂由庞妙华,李壁茹等研制成5438-1桐油酸酐环氧玻璃布云母
带,取代了沥青、云母绝缘,提高大型电机运行的可靠性及寿命,满足大型发电机组的绝缘
要求,属国内首创。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奖。1965年,该厂胡兆斌、于宝福等研制成3840环
氧酚醛层压玻璃布棒,为高压电器提供了新型绝缘材料。获1984年一机部优质产品奖。1970
年,该厂向彩维与哈电机厂梁维燕合作,组织薄化民、王兰芬等研制成1235环氧聚酯防晕漆
,解决了高压电机定子绕组的电腐蚀问题,为发展大型高压电机创造了条件。1972年,该厂
洪永绎等研制成9362高强度长规格环氧玻璃布管,用于锦州到沈阳50万伏超高压输电线路,
为国内首创。获水电部和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荣誉证书。
1976年,哈尔滨绝缘材料厂吴俊生、唱丽云等研制成功9543-1F级整浸粉云母带,为中
型高压电机的整浸工艺提供了配套材料,提高了电机绝缘的可靠性和电机的使用寿命。1978
年,苗红军等研制成9136二甲苯改性硅钢片漆,为电机电器硅钢片提供了新的绝缘材料。19
84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奖。
1977~1985年,该厂全力开发有机硅类聚酰亚胺类H级耐高温新型绝缘材料,其中6050聚
酰胺薄膜,获1983年黑龙江省机械工业厅科技成果二等奖。1980年,该厂开始从美国引进30
万千瓦、60万千瓦发电机组配套绝缘材料;从西德引进10种F级和H级浸渍漆和漆包线漆;从
英国引进不饱和聚酯增强玻璃纤维塑料技术及关键设备,使本省绝缘材料制造工业达到了70
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水平。
(二)电线电缆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0年10月,生产导电材料的东北电工七厂奉命由沈阳北迁,在
哈尔滨市建立分厂,后改名为哈尔滨电线厂,黑龙江省地区从此有了电线制造企业。
1.电磁线
1955年,哈尔滨电线厂按引进苏联的技术配方,生产出A级绝缘油性漆包线,机械工业部
在该厂召开全国电线行业会议,向全国推广了该厂制造油性漆包线的技术,该厂当时成为油
性漆包线的生产主导厂。1962年,张衡、徐水田、王金度等和上海电缆研究所协作,在全国
同行业中首先研制成QZ型聚酯漆包线,当年投入批量生产。该产品至今仍是B级绝缘电机、电
器的主要导电材料,也是该厂的主导产品。1966年,葛长柏等研制成耐热C级聚酰亚胺漆包线
,为生产H级绝缘电机电器设备提供了新型耐高温的导电材料。1976年,杨兆贵、徐永田等为
军工配套研制成FH薄膜烧结线,解决了军工产品配套关键,中央军委曾给工厂发了贺电和嘉
奖令。该产品获中央军委国防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7年,葛长柏、张衡等研制成H级绝缘的环氧改性聚酰亚胺漆包线,与长春应用化学研
究所、哈尔滨油漆厂共同获得国家集体配合奖。1983年,王柏岩等研制成F级薄绝缘单玻璃聚
酯亚胺漆包铜线。1984年,杨兆贵等研制成H级绝缘玻璃丝包聚酰亚胺薄膜线包扁铜线,为发
展无灾不燃型变压器提供了具有70年代末国际水平的新型耐高温导电材料。
2.电缆
1980年10月,哈尔滨电线厂改名为哈尔滨电缆厂,在原来生产电磁线的基础上增加了电
缆产品。1979年,根据机械工业部下达的任务,王宝仁、蒋中光等研制成油田测井用的聚丙
烯绝缘测井电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984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4年,于
公介等研制成粮食测温电缆,填补了国内空白。1983~1985年,常荣业、王宝仁等研制成小
直径三芯承荷测井电缆。
3.新工艺
1976年,哈尔滨电线厂张安治提出改革铝杆横列式轧机生产工艺方案,在他主持下设计
成铝杆连铸轧机,简化了工艺流程,缩短了生产周期,减轻了劳动强度,生产耗油量由285公
斤/吨降低到110公斤/吨,耗电量由107度/吨降低到69度/吨,每班操作由原来62人减为
18人。
1980~1983年,由副厂长张安治为首,经过多轮谈判,从美国和日本引进了具有80年代
初国际水平的浸涂成形法无氧铜杆生产技术及主要工艺装备,在哈尔滨电缆厂建成国内第一
条无氧铜杆生产线。在引进工作中坚持国内配套,生产线的27台(套)设备中,有20台(套
)为国内研制,电控的84个系统中有5个国内设计的。无氧铜杆生产线的引进与研究设计成功
,彻底改变了国内生产铜导体的长期落后面貌,使铜导体导电率提高了2%,按该厂无氧铜杆
年产量计算,用它生产的电工产品,每年可节电2亿度左右。1984年通过国家技术鉴定。
(三)电碳制品
解放前,黑龙江地区没有碳素制品工业。1953年,国家投资在哈尔滨开始建设国内最大
的碳素生产厂——哈尔滨电碳厂,1958年竣工投产,开辟了国内能研制碳素产品的历程,同
年,又成立第一机械工业部电碳研究室。
1958年,该厂的来实践、王宜善等研制成S3石墨电刷。1953年,王宜善等研制成D104电
化石墨电刷和J204金属石墨电刷,多年来一直作为主导产品批量生产。1982年和1985年两次
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奖。1959年,该厂陈振山研制成D172电化石墨电刷,获1984年国家优质
产品银牌奖。赵洪举等研制成TJ7、TJ8航空电刷,逐步发展为系列产品,开发出TJ14、TJ15
、TJ18等新品种,主要性能达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国际水平,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主导地位
,在发展航空工业中起着重要作用。1960年,陈振山研制成D374电刷。1984年获机械工业部
优质产品奖。同年,吴海兴等研制成电力机车用碳素滑板,经长期运行,技术性能已满足使
用要求,成功地取代了原架线钢质摩擦衬,大大降低了导线与弓子车的磨耗,节约了大量铜
导线。1983年获煤炭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70年,徐立成研制成M216F密封材料,为核潜
艇动力系统803主泵配套。1984年获黑龙江省优质产品奖。1978年2月,中央军委和第七机械
工业部联合给该厂下达火箭发动机喷管喉衬用高密度、高强度石墨材料的研制任务,于志璇
、朱恒玉等于当年将此尖端新产品研制成功。获1985年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防科
研成果特等奖。1980年,朱恒玉等研制成T703高纯、高密、高强石墨。1981年获机械部科技
成果二等奖;1983年获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金龙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