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章 电子

  20世纪20年代,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开设无线电技术课程,开 始传授无线电技术。邮电部门建立电报电话设施。资本主义国家在倾销整机产品过程中也输 入了各种无线电元器件,一些经营元器件和修理业务的商行应运而生。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战败投降后,东北民主联军为向部队提供通信设备,194 6年3月,在合江省东安市(1949年5月改为黑龙江省密山县)建立了“东安电器厂”,生产磁 石式电话单机和交换机、无线电收发报机,曾为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作出了贡献。
    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哈尔滨市47户私营无线电修理行(社)组成哈尔滨市电器生产 合作社。同年,中央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哈尔滨工 业大学开设电子计算机专业。1957年,成立哈尔滨广播器材厂。1958年,兴建黑龙江无线电 仪器厂(前卫无线电仪器厂前身)。同年,哈尔滨市电器生产合作社改为地方国营哈尔滨电 信器材厂。
    1958年,黑龙江省的电子工业(当时称无线电工业)开始起步,无线电技术知识得到广 泛传播,全省出现矿石收音机热潮。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省内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可 自动奕棋。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也研制成功901型计算机。
    为适应电子工业发展的需要,1965年8月,省机械工业厅成立了黑龙江省无线电工业公司 ,属行业管理机构,内设生产技术科。
    1966年5月,成立黑龙江省无线电研究所。“文化大革命”期间,该所被迫解散,人员下 乡。1970年,恢复后改名为黑龙江省电子技术研究所,内设半导体器件、通信、计算机3个研 究室。
    1970年以前,电子工业产品主要是仿制和移植。1970年5月,成立省电子工业局,此后, 该局科技组(后改科技处)负责全省电子工业的科技管理,组织设计新产品,推动产品赶上 国内和国际先进水平。
    1970年,在大办电子工业运动中,全省半导体器件厂一时多达118家,但技术落后,设备 不全,成品率低。1972年,省电子局针对上述状况,大力开展企业与大专院校协作,聘请各 大学、科研单位的专家进行为期1年的质量普查工作,对器件的工艺缺陷进行解剖分析和理论 探讨,整理成《工艺缺陷60例分析》,为各生产厂改进工艺提供了依据。
    截至1985年末,全省电子工业系统共有工程技术人员2052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9名), 占职工总数8.7%;全省有电子技术专业研究所6个(其中部属所1个、省属所1个、市属所4个 ),厂办研究所8个。派遣出国考察、技术、学术交流共28批、111人次。共有181项科技成果 获得国家、省和电子工业部的奖励。其中获国家发明奖1项、“六五”科技攻关奖3项、科学 大会奖12项、科技进步奖5项;获省科学大会奖57项、科技成果奖58项、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 奖68项。已为农业、工业、交通、矿山、文教、体育卫生等部门生产出一批电子产品推广应 用300多种、172万多台(件),其中,高能放电腔氮分子激光器、远红外木材干燥炉等均达 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