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三节 电子计算机

  1962年,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慈云桂教授组织研制成441—C航空专用计算机。1963年, 又制成字长40位,运算速度每秒2万次,容量8K字节的441—B晶体管通用电子计算机。1965年 初,通过国家鉴定。该机的研制成功,在国内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它标志着中国第二代 电子计算机的开端。
    1965年,牡丹江电器厂根据第四机械工业部计划,开始研制磁记录设备。该厂由邹国君 、李德凡、于振江、张之亭等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指导下,经过半年多时间研制成功 J—18型2.54厘米(1英寸)磁带机。1966年4月,由第四机械工业部主持鉴定。随后,经过 不断改进和提高的ZDC—202型于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技大会奖,ZDC—203型获国家科学大会 奖。
    1965年,牡丹江电器厂以赵宝安为主,成立了磁头研制小组,1966年,研制成功每英寸 记录密度为556位的数字磁头,相当于美国40年代水平。1977年10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召开了 开发数字磁头专题会议。会后,赵宝安承担1600位磁头的研制任务。经一年努力,应用光刻 腐蚀工艺,制出达到800位的磁头。又经一年,新磁头经石油工业部计算中心的进口磁带机上 试用,记录密度达到1600位。CT092C是双缝九道800位/1600位高速中密度数字磁头,填补了 国内空白,达到美国60年代水平。1980年4月,由第四机械工业部主持鉴定。当年获第四机械 工业部优秀科技成果奖。
    1975年1月,齐齐哈尔北方无线电二厂、由张益铎为组长组成研制小组,根据海军38625 部队的要求,研制用于鱼雷发射试验的磁盘机。于1978年10月,研制成走带机构采用叠式装 置的磁记录仪,随鱼雷发射,记录鱼雷发射中的各种参数,通过地面解调设备处理,给出鱼 雷战术指标。鱼雷发射试验用的CJD—8型磁带机,1981年7月12日,经过黑龙江省电子产品例 行试验站常温测试,例行试验及部队海上试验三个阶段考核,达到设计要求,由部队验收。 1982年获第四机械工业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1976~1978年,根据邮电部的计划,省电子技术研究所与省邮电科研所协作,由王连正 主设计、宁金锁、陈凤枝、朱文生等参加,为省邮电管理局研制成汇兑稽核电子计算机数据 自动处理系统。该系统为21位,16k字节,每秒4万次。其特点是在不改变原来汇票格式和汇 兑规程的前提下完成稽核任务,比人工提高效率3倍以上,并提高了质量,防止了差错。这是 全国应用计算机自动处理汇兑稽核的首次尝试。1978年获国家和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1980年1月,哈尔滨无线电三厂和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五研究所协作,组成总体设计组( 组长于振荣,副组长高良模),将DJS—6型晶体管中型计算机改为集成电路计算机(改后的 机型为DJS—6Ⅱ型),于1981年8月通过鉴定。Ⅱ型机比原机运算速度提高3.5倍,每秒19万 次,内存容量提高4倍,达32k×4,体积缩小3/5,价格降低10%。1981年获第四机械工业部 科技成果奖。
    1983年4月,牡丹江电器厂赵宝安、杜惠明、王玉忠承担国家下达的“六五”科技攻关项 目,研制记录密度为6250位的高速精密数字磁头。按规定时间提前一年多完成了研制任务。 1984年11月,由电子工业部主持鉴定,后获国家“六五”科技攻关奖。CT092G型精密数字磁 头,可在带速190~318厘米/秒,密度为NRZ180位/PE1600位/GCR625位下工作,能满足IS O关于信息交换磁带标准的记录要求,与美国TELEX6253磁带机磁头及联邦德国SEMENS557磁带 机磁头技术参数一致,达到80年代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磁头采用我国新研制的非晶态软 磁材料,其寿命高于美国TELE3625磁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