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化工
1929年,犹太侨民克拉斯诺夫在哈尔滨开始用石磨生产低级颜料和镶玻璃用的腻子。19
35年,牡丹江市出现以废轮胎为原料生产朝鲜民族胶鞋的手工作坊。1938年,哈尔滨市工商
业者开始以兽骨为原料,用水熬炼提油的低压脱胶法生产骨胶。同时,泰来、白城子等县利
用当地土碱熬制民用面碱的私营企业相继兴起。但均系手工作坊,个体经营,设备简陋,工
艺落后。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市解放后,1948年成立了哈尔滨实业总公司中心试验室。到1949年
6月底,黑龙江地区共有大小制碱厂110家,涂料厂和骨胶厂40余家。
1950年初,成立的松江省工业厅化验室和哈尔滨实业总公司技术室,除协助企业解决生
产中的技术难题外,还承担地方工业的技术改造、新建、扩建厂房工程和进行化工产品的质
量检验。同年,松江化学厂(现哈尔滨化工总厂)利用脱胶骨粉,首次研制并正式投产磷酸
三钠。
1951年春,成立牡丹江市企业公司中心化验室。1952年6月,松江省工业厅化验室改称松
江省工业厅技术室。1952年7月~1954年秋,协助松江化学厂利用脱胶骨粉,首次研制成功并
批量生产普通过磷酸钙、六偏磷酸钠、磷酸氢二钠和颗粒过磷酸钙肥料。
1954年12月,齐齐哈尔地方工业局成立技术室,1955年3月8日,正式成立黑龙江省工业
实验所(今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1957年开始,以糠醛为原料进行尼龙66单体合成的研究
,又以苯酚为原料合成尼龙66单体和尼龙610树脂,1961年建成当时全国第一套尼龙66的中试
生产装置。
1958年,在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设计筹建中型综合性煤化工厂——黑龙江化工厂。同
年,用隔膜法改造苛化法烧碱,副产品氯气为农药和其他化工产品的发展提供了原料来源。
1958年,牡丹江市企业公司中心化验室改为牡丹江市石油化工研究所后,进行以水剂机
械加工助剂为主的精细化学品的研究,为牡丹江市炼油工业和其他化工行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并形成以水剂机械加工助剂为主的精细化学品的研究方向。
1959年9月25日,佳木斯化工轻工业研究所成立。,此后,该所在为地方化学工业服务的
同时,坚持开展了塔尔油的综合利用,用玉米胚芽油试制环氧型耐寒增塑剂,用猪血试制猪
血蛋白、用猪毛试制混合氨基酸类农药,形成了侧重于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研究方向。
60年代初,橡胶工业着手原料的变革,掺用丁苯胶,并用人造丝代替棉帘线,开始橡胶
助剂的开发,此外,还筹建炼油厂,发展炼油科学技术。
1962年,为适应全省石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从辽宁、吉林、大连和北京抽调了大批技
术骨干,在哈尔滨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东北石油化学研究所(今黑龙江省石油化学研究所),
主要从事石油化学和高分子化学合成方面的研究。多年来,根据国家和地方国民经济建设的
需要,开展石油芳烃,烯烃化学加工利用及合成的研究,并开发了高分子结构胶、应变胶、
丙烯酸系列胶及胶接技术。同年,齐齐哈尔市地方工业局技术室改为齐齐哈尔市化工研究所
,经过10多年的努力,在石蜡氧化及其产物的综合利用上,进行系统的研究,开辟了石蜡氧
化副产物的分离及利用途径。
1965年冬,为支援全省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抽调出部分技术人员
、仪器和图书资料,在佳木斯市成立了黑龙江省农药化肥研究所,在大庆市喇嘛甸成立黑龙
江省石油化工研究所,从而加强了农药、化肥和石油化工的研究力量。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
在以聚酰胺工程塑料研究为主的基础上,一方面针对尼龙66原料生产线的改造,先后完成了
常压法苯加氢制环乙烷、丙烯腈电解偶联制乙二腈、环己烷液相空气氧化制环乙醇、环乙酮
的研究;另一方面还进行了聚酰胺工程塑料的改性研究,农药和精细化学品的开发。
1976年,成立了黑龙江省唯一的橡胶制品研究测试单位—桦林橡胶厂科技研究所。
截至1985年底,全省从事石油化工研究的省属研究所两个、市属研究所5个,职工共计1
191人,其中科技人员619人。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发明奖3项
,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29项,部级优秀科技成果奖12项,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奖47项,技
术革新84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