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一、丙烯腈
根据国家在大庆建设一套5000吨丙烯腈一腈纶抽丝联合试验装置的决定,1970年大庆市
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设计出5000吨/年丙烯腈的生产装置,1971年,建成投产,取得
纯度99%以上的合格丙烯腈。其生产工艺是:丙烯、氨、空气按工艺要求比例混兑成三元混体
,加水,在常压下通过催化剂作用,进行氧化反应后,经过分离提纯便得到丙烯腈,并生成
副产品乙腈和氢氰酸。
该装置是在总结国内经验的基础上设计建造的。在工艺上大胆用国内刚试验成功的多旋
挡流化床反应器,共48层,简化了精馏流程。在设备上采有多种非金属代材,有水泥塔2座、
陶磁塔1座、水泥罐18个、石墨换热器6台、各种塑料管线650米。但由于设计和建造先天性不
足,致使投产后的前几年一直无法正常生产,因故障而停工的次数较多,曾先后进行过大小
技术改造37项。较大的改造如:萃取水系统因原设计流程不合理,水质不合格,萃取解吸塔
(T201)经常发生聚合,影响生产周期。1972年,进行改造,增设立式、卧式两罐和2台水泵
,用回收装置3公斤/平方厘米的蒸汽凝结水作为萃取水,解决了质量问题,同时,降低了装
置耗水。丙烯腈精制部分因原设计和塔盘用材(木料)不当,时常发生聚合堵塞,1976年,
将塔盘改为不锈钢,1977年,去掉脱氰塔除雾罩,又增添一套氢氰酸精制系统和废水塔系统
,回收处理排放液,并实现脱水塔强制循环,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长周期运转率。改造后生
产每吨丙烯腈需消耗原料丙烯由1974年的2.06吨降至1983年的1.93吨;耗氨由1974年的0.
88吨降至1983年的0.766吨;催化剂由1971年的100公斤降至1983年10公斤;硫酸由1980年的
0.97吨降至1983年的0.703吨;能量消耗由1980年的5.5万大卡/吨降至1983年的2.702万
大卡/吨;开工周期生产天数由1972年的26天,提高到1983年的151天,全年生产达284天。
丙烯腈平均日产12.5吨,丙烯腈出口合格率由1976年的60.1%提高到1983年的99.4%。并自
1980~1983年连续被评为化学工业部优质产品。1985年获国家优质产品奖。
二、乙烯工程
大庆乙烯工程,属于生产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的有七套生产装置,全部技术属于70年代水
平,所有装置均采用计算机控制和数据检测。1977年筹建,1983年建成。
(一)乙烯装置
设计能力30万吨/年,包括天然气深冷分离、裂解分离、汽油加氢、丁二烯抽提和辅助
设施等5个单元,采用美国专利,由日本日晖公司承包,生产的乙烯、丙烯是下游装置的原料
。
(二)乙醛装置
设计能力6万吨/年,引进联邦德国技术,工艺为:乙烯在氯化钯、氯化铜催化剂的作用
下与氧气反应,一步法直接合成乙醛。
(三)醋酸装置
设计能力7万吨/年,单机引进,国内配套;以乙醛和氧为原料,在醋酸锰催化剂作用下
直接氧化成醋酸。
(四)丁辛醇装置
设计能力辛醇5万吨/年、正丁醇2万吨/年,引进美、英技术,英国设备,以丙烯和合
成气为原料,在铑催化剂作用下经低压羰基合成,加氢缩合,生产丁醇和辛醇。
(五)造气装置
设计能力9000标准立方米/小时,采用美国专利,引进英国设备,以减压渣油和氧气为
原料,经蒸汽部分氧化、脱碳、脱酸、脱硫、生成合成气,供丁辛醇装置使用。
(六)丙烯腈装置
设计能力5万吨/年,采用美国技术,由兰州石油化工设计院设计,乙烯工程指挥部自行
采购设备建造。它以丙烯、氨和空气为原料,在C—49及C49—1型催化剂作用下,采用沸腾床
催化剂氧化法生成丙烯腈单体。
(七)丙酮氰醇装置
设计能力1.5万吨/年,国内设计制造,它以丙烯腈装置副产物的氢氰酸和丙酮为原料
,生产丙酮氰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