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四节 橡胶

  1947年,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军需处成立橡胶厂,从此,黑龙江地区有了公营橡胶工业。 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根据东北局的指示,分别在牡丹江桦林和哈尔滨建立起年产17 .3万套轮胎的国营第一橡胶厂(今桦林橡胶厂)和年产200多万双胶鞋的国营第六橡胶厂( 今松江橡胶厂),使橡胶科学技术得到相应的发展。
    1951年,国营第一橡胶厂为加强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利用日伪时期留下的破旧设 备,成立橡胶实验场,从事一些简单的测试和研究工作。1954年开始又从国内和苏联、民主 德国等地引进一批先进的测试仪器,使测试项目渐趋完善。
    1953年起,橡胶企业在使用以天然胶为主要原料的同时,开始少量使用再生胶,并开始 应用防老剂,以改进制品的使用性能。此时的制品均以棉帘线为制品的主要骨架材料。
    1955年,桦林橡胶厂为满足长春第一汽车厂的需要,引进捷克斯洛伐克密闭式炼胶机, 采用硫化罐淘汰了手工操作的单模个体硫化机,以机械成型棒代替手工成型棒,工艺设计也 由单纯的仿制进入自行设计和创造阶段。
    1958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后,技术改造的重点是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改进压出、 压延和硫化等工艺,并开始原料的转化。1959年,国营第一橡胶厂开始研究用人造丝帘线代 替棉帘线,并大量使用高耐磨炭黑。
    进入60年代,为适应工业、国防、石油、交通和农垦等部门的需要,开始研制生产多品 种的橡胶制品。1960年,掺用丁苯胶以取代部分天然橡胶。1966年,正式用人造丝帘线代替 棉帘线。1967年开始,主要原料由掺用丁苯胶向掺用顺丁橡胶过渡,从而进入顺丁胶时代。 1968年,又以尼龙线取代人造丝作为橡胶制品的骨架材料。
    1973年,桦林橡胶厂以副总工程师施庆秋为首的研制组,和北京橡胶工业研究所联合研 制成钢丝子午线活胎面轮胎,同年11月,经化学工业部鉴定,认为质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产品滚动半径大,阻力小,适应性强,耗油少,行驶里程高。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75年,桦林橡胶厂落实了“十万公里百万套”的挖潜改造规划(轮胎行驶里程0万公里 ,年生产能力100万套),在全行业推广尼龙帘线代替棉帘线的措施。人力车和自行车内胎也 由套管接头工艺改为无接头工艺。
    1978年,桦林橡胶厂开始用丁基胶生产内胎,改造硫化工艺,实现密炼机自控,并着手 引进10万套子午胎生产线。省内全行业开发新产品也有了新的起色。26×1/2硬边自行车胎 、颗粒运输带、化纤面童鞋、化学鞋和各种类型工业橡胶板、橡胶辊和橡胶带等相继问世。 特别是佳木斯橡胶机带厂的黄元俊、刘金峰和陈桂荣等,试制成功的尼龙帘线无级变速带, 具有国内先进水平。1983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2年,哈尔滨化工橡胶机械厂研制的气动丁基胶内胎接头机,解决了丁基胶内胎接头 质量问题,达到国外进口的同类机械水平。桦林橡胶厂研制成功的密闭式炼胶机能量控制装 置,使炼胶周期平均缩短1~3分钟,炼胶效率提高10%~33%。该厂科研所研制的自动裁断工 艺,其裁断误差达到±3毫米,裁断最高速度为每分钟23刀,节省人力,降低损耗。同年,佳 木斯市橡胶厂以废硫化胶和松焦油为原料,加人脱硫再生剂后,采用高速搅拌新工艺,生产 出化学再生胶,因而,获得1983年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桦林橡胶厂为改造老的生产设备,于1983年10月,引进日本硫化机;1984年,桦林橡胶 厂为哈尔滨伟建机器厂(现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的松花江牌WJ-120型汽车生产出配套产品 ——微型汽车轮胎;兰西橡胶厂用玻璃纤维布代替棉帆布做骨架材料,生产出农业排灌的吸 水胶管,增加了橡胶制品的新品种。
    自1985年开始,部分橡胶制品进入橡塑并用的时代,牡丹江树脂厂的阻燃抗静电矿用涂 塑导风筒,开始在矿井中应用。佳木斯橡胶二厂投产的抗静电阻燃系列橡胶制品,富拉尔基 橡胶厂研制成功的特种橡胶制品以及橡塑并用胶管,使本省橡胶工业步入新的阶段。同年12 月,桦林橡胶厂又引进意大利F—270密炼机,从根本上改变了橡胶工业的生产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