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农药

  黑龙江省继1958年氯碱装置投产后,于1959年开始筹建“六六六”和24—D丁酯的生产装 置。1966年开始,又增加了百治屠、敌百虫、敌敌畏、滴滴涕和24—D钠盐等农药品种。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迫切需要增加新的农药品种。1972年,从沈阳化工研究院引进了 杀菌剂“多菌灵”,除草剂“灭草灵”。同年,东北农学院化学教研室和香兰农药厂进行非 水溶液先脂化后缩合的合成试验,解决24—D丁酯原生产路线过量的氯乙酸无法回收,二氯酚 收率低和废水处理困难等缺点。1979年,哈尔滨市化工研究所研制“克霉灵”取得成功,并 在哈尔滨化工六厂投产。
    1975年,鹤岗农药厂和沈阳化工研究院,以对硝基甲苯为原料,建成了“绿麦隆”的中 试装置,由于本品高效低毒,是一种广谱的除草剂,对麦类除草有很高的选择性,因而,深 受用户欢迎。
    1976年,佳木斯化工厂进行“六六六”中有效成份的分离提纯,制得六六六高丙体。
    1977年,黑龙江大学开始对光呼吸调控及其应用进行研究,并在国内首次合成光呼吸抑 制剂—环氧丙酸钾。经多年在大豆、水稻等作物做药效试验,其增产效果比较明显。
    1978年,鹤岗农药厂为解决“敌稗”生产中耗用大量氯苯的问题,以甲苯代替氯苯做萃 取剂,从而降低了萃取剂的成本。按年产100吨“敌稗”计,1年可节约10万元。黑龙江省化 工研究所以98%浓硫酸和90%发烟硝酸的混合物为硝化剂,完成了“氟乐灵”生产中对一三氟 甲基氯苯的一步硝化,提高了合成工艺的经济效益。同年,省科学院石油化学研究所研制成 功除草剂“拉索”,并用国产助剂配制成“拉索乳油”。
    1980年,石油化学研究所以丙酮、石灰氮等为原料研究成功用于麦田除草的“麦草净” 。替代按国务院规定停产的“六六六”。
    1981年,鹤岗农药厂为增加高浓度农药的品种,采用混合型乳化剂经与芳醇混合溶剂复 配而制成30%的“敌稗乳油”,填补了高浓度敌稗乳剂的国内空白。同时,50%“敌百虫”的 可湿性粉剂也在佳木斯制成投产。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完成了除草剂“地乐胺”的研制任务 ,产品经中国农业科学院大田药效试验网几年的试验,除草效果在90%以上。由省科学院石油 化学研究所、黑龙江省科学院化工试验厂宋风亭、于得水、高永堪和赵文奎等,研制的植物 生长调节剂三十烷醇,1983年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2年,齐齐哈尔市化工研究所靳秀坤、王志和、杨春风等利用石蜡氧化的产物粗丁二 酸与铜盐反应,制得粗丁二酸铜(DT杀菌剂),它对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茄子黄萎病、李子 红点病和苹果树腐烂病,均有显著的防治效果。1983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佳 木斯市化工研究所,以猪毛为原料研制成以氨基酸盐类为主要成份的氨基酸类农药(CCMA) ,它高效低毒,杀菌活性高,并能促进作物生产,具有节省能源,降低消耗,减少污染等特 点。鹤岗农药厂完成了3—4一二氯苯胺与丙酸直接酰化合成“敌稗”的中间试验。
    1983年10月,鹤岗市农药厂开展内吸低毒广谱杀菌剂“拌种灵”的试制任务,于1984年 1月建成年产100吨的生产装置。获1984年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1984年,哈尔滨化工六厂投产了“氟乐灵”乳剂,龙江化工厂试制成功药效显著的“灭 鼠灵”。
    1985年,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完成了“草枯醚”的工业生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