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八节 烧碱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烧碱的生产技术逐步得到提高。齐齐哈尔榆树屯化工厂 (现齐齐哈尔化工总厂),鉴于隔膜法生产烧碱耗电高、产品质量低、操作条件差,而于19 70年4月1日开始采用水银电解槽生产烧碱,年产3500吨。1975年,该厂为解决水银碱装置废 水的汞污染,又开发了高锰酸钾除汞法。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1978年8月,哈尔滨化工二厂与哈尔滨师范学院协作,研制成功以钛为基体的锡锑钴涂层 金属阳极并通过部级鉴定。次年,哈尔滨市化工研究所和哈尔滨化工二厂的刘中、陈公振, 为与金属阳极电解槽配套,试制成功氟乙烯改性石棉隔膜。由于隔膜性能良好,制模工艺简 单易行,投资少、见效快,获1979年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1年,榆树屯化工厂用水银电解槽生产出高纯度碱。同年,石油化学工业部全国氯碱 生产经验交流会,决定推广金属阳极电解槽。为此,哈尔滨化工二厂采用锡钻涂层的金属阳 极,筹建金属阳极电解槽,经试验证明,在反复停送电和变更生产工艺条件的情况下,涂层 稳定性好,在相同电流密度下,电耗降低70%,碱的产量提高30%。
    1982年,榆树屯化工厂采用一系列原材料净化措施,防止在生产中混入杂质,并使产品 储运中防止再污染,从而试制并投产较联邦德国产品还好的高纯烧碱。1984年获黑龙江省优 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1983年,在氯碱生产中为防止因停电而造成氯中含氢和电解液含碱上升,电极寿命缩短 等弊病,哈尔滨化工二厂采取以精制中性淡盐水置换电解槽,定期补充电槽液面和清理槽脚 污染等方法,从而,解决了因停电造成的经济损失,使电解槽的各项指标均能保持停电前的 良好状态。同年,佳木斯化工厂重点改造了蒸发工段,各氯碱厂普遍采用了三效顺流强制循 环蒸发的新工艺。哈尔滨化工二厂在蒸发工段还自行研制并应用了微机自动控制。
    1985年,齐齐哈尔电化厂(原榆树屯化工厂),开始从日本引进旭化成株式会社年产1万 吨烧碱的离子膜碱技术,使氯碱的生产技术提高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