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合成材料
一、尼龙
1957年,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以糠醛为原料开始尼龙66单体合成的工艺研究。接着又以
苯酚为原料合成尼龙66单体,并于1961年在哈尔滨市建成当时全国第一套尼龙66的生产装置
,生产出尼龙66弹力丝。1978年受到化工部表彰,并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1962年,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为改变尼龙66的原料生产工艺,从苯出发,开展常压法,
苯加氢制环乙烷及环乙烷液相空气氧化制环乙醇和环酮的研究,经过小试和中试,为国内建
厂提供了工业化实验数据。1975年开始,又进行了丙烯腈电解偶联制乙二腈的中间试验,从
而为尼龙66的生产开拓了一条全新的工艺路线。上述三个项目1978年均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
奖。
1962~1965年,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研制的聚酰胺68(#)、54(#)、546(#)树酯
,满足了国防和民用工业的特殊需要。
1972年,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为适应各种设备及仪器仪表的机构密封需要,研制了密封
性良好,使用方便的液体尼龙密封垫料(M1密封胶),当即建厂投产。获1978年黑龙江省科
学大会奖。80年代开始,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进一步开拓聚酰胺工程塑料的应用领域。1980
年以尼龙树酯、矿物添加剂和助剂为原料研制成功液化石油气泵尼龙滑片,其使用性能优于
美国样机滑片,从而获得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1983年,黑龙江省化工研究所又研
制成高韧性尼龙,并用它制成羽毛球拍护线套,使球拍的质量达到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因
此,获轻工业部科技成果四等奖。1984年,又研制成防老化尼龙66、阻燃尼龙6和耐弧尼龙等
新产品,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特殊需要。其中防老化尼龙66于1985年获黑龙江省科学技术
进步三等奖。
二、聚氯乙烯
1981年,哈尔滨市化工研究所以丙基纤维素(HPMC)为聚氯乙烯的新型分散剂,制成“
鱼眼”少、吸油率高、耐热性好的聚氯乙烯疏松型树酯。1982年,疏松型树酯的推广得到重
视,因此,在哈尔滨化工二厂形成50吨/年的生产能力。1983年,又研制成电缆料专用聚氯
乙烯树酯。1985年,牡丹江树脂厂引进日本聚氯乙烯糊树酯喷雾干燥装置,使糊树酯的质量
达到国际水平。
三、聚乙烯
60年代,哈尔滨建设聚乙烯厂,以酒精为原料生产低压聚乙烯。
1977~1983年,大庆建成具有7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聚乙烯装置,包括:
(一)高压聚乙烯装置
设计能力6万吨/年,采用联邦德国专利,从联邦德国引进成套设备。该项装置能将输送
来的乙烯压缩至300公斤/平方厘米,在长1480米的管式反应器内进行聚合反应,高分子聚合
物经冷却净化,挤压造粒等工序,生产出13种牌号的低密度聚乙烯颗粒。
(二)低压聚乙烯装置
设计能力14万吨/年,采用日本技术,引进日本设备。乙烯在钛基和烷基铝催化剂作用
下以溶液聚合法生产10种牌号的高密度聚乙烯颗粒。
(三)线性低密度聚乙烯装置
设计能力6万吨/年,利用美国技术,由日本三菱公司和大庆石油化工设计院联合设计,
采用特殊催化剂,经低压气相流化床,连续生产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四、腈纶丝
1970年,大庆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设计建成腈纶抽丝中型化纤生产装置,1974年投产。
设计能力5000吨/年毛型短纤维。但由于设计上的缺欠和产品结构的改变,实际年产只有30
00吨,腈纶丝的工艺流程为三部分:单体聚合、纺丝和溶剂回收。
1974年,开工投用的231台腈纶抽丝设备中有94台是使用代材制造的,因工艺不过关而需
进行技术改造。较大的如改造脱盐水系统,使水质达到要求;改造硫氰酸钠溶剂除铁器中的
排水帽,解除了树酯流失问题;改造计量技术,使纤维的一级品率提高10%~20%;改造丝束
上油设备,使纤维含油合格率达到100%,同时,降低油剂消耗,节省大量开支,这一革新成
果曾获大庆市1981年优秀科技奖。生产腈纶抽丝经溶剂回收后的产品腈纶纤维,分棉型、毛
型2大类、8个品种,因质量可与天然羊毛媲美,故俗称人造羊毛。1980年,曾获省质量先进
集体的称号。
五、腈纶
1977年,大庆在乙烯工程中筹建腈纶装置,设计能力5万吨/年,采用美国技术,由上海
纺织设计院和美国公司合作设计,于1983年建成。该装置用丙烯腈单体和甲基丙烯酸甲酯为
原料,采用水相悬浮聚合工艺生成短纤维,长纤维和复合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