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制糖
1905年,波兰留布林制糖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由俄籍波兰人柴瓦德夫在阿城县设立省内
第一家甜菜制糖厂(后改名阿城糖厂),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建成投产,日加工甜菜
350吨,成品为白砂糖。所用的设备和技术人员,来自波兰、俄国和德国。由中国人自己创办
和经营的我国第一座甜菜糖厂筹建于1908年,是清朝奉天候补道李席珍发起,集资集股,在
呼兰府界内创办的富华制糖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东三省呼兰制糖厂”)。1915年(民国
4年)正式建成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日加工甜菜350吨。这是省内自办的第一座糖厂。直到
1949年,以上两糖厂几经易名改属,但生产技术没有大的改进。
1950年,原松江省人民政府赎买了阿城糖厂私人股份,使该厂成为省属企业。1953年,
建成和平糖厂。1954年,又建成红光糖厂,工艺流程完全模仿阿城糖厂,设计技术没有重大
突破。
1953~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苏联援建的装有大型进口设备的佳木斯糖厂
和装有一套渗出设备的齐齐哈尔糖厂相继建成投产。至此,黑龙江省已建起6座大型甜菜糖厂
,成为中国甜菜制糖的基地之一。
为了发展甜菜制糖的科学技术,1956年,成立黑龙江省甜菜制糖研制室,1963年,成立
省甜菜制糖科学研究所。各大糖厂也相继成立了自己的技术科(室),形成甜菜制糖的科研
网络。
1964年,省甜菜糖业研究所金乐华与阿城糖厂协作,研制成密闭式过滤机,替代了糖厂
沿用多年的手动板框压滤机。该机利用水力卸泥代替人工卸泥,解决了笨重的体力劳动,节
省劳力60%,且减少生产流程中糖份的损失。1964年获东北局科委科技成果一等奖。
1973~1975年,为解决糖汁碱度波动大,生产不稳定,科学地控制糖汁加灰量,经省糖
业研究所孙恒与阿城糖厂协作,研制成糖厂予加灰自动调节系统,在pH值最佳的范围内调节
加灰量,使工艺流程中的清净工序实现了自动控制,并减轻劳动强度。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
学大会奖。
1973~1977年,为使甜菜制糖在第一道工序中尽可能将甜菜所含的糖份提出来,并解决
小型甜菜糖厂用单螺旋连续渗出器,甜菜丝混合不均、走偏,以致废丝渣中残留的糖份较高
(1%左右)等问题,省糖业研究所的梅仙湖等与阿城糖厂协作,研制成浆叶式连续渗出器,
工艺性能好,结构简单,操作稳定,损失糖份较低(约0.3%~0.5%)。1978年获全国科学
大会奖。
中国生产谷氨酸钠(味精)主要以淀粉为原料,每生产吨味精需耗用淀粉2.5~5吨,折
合玉米5~10吨。省轻工研究所为了节约原料用粮,于1974年开展研究利用甜菜糖蜜发酵制取
谷氨酸的课题,在哈尔滨糖厂经50罐次的实验,产酸率达5%~6%,转化率为40%~45%。1978
年,经省轻工局主持鉴定,确认以甜菜糖蜜为原料发酵制取谷氨酸的工艺合理,产酸率高,
技术经济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先后在双城、讷河和哈尔滨糖厂批量生产。1980年获轻工
业部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5年,省制糖机械厂与阿城糖厂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电化系的配合下,研制成功制糖连
续离心分离机的主要部件DZ电铸筛网,1976年,批量生产,解决了该部件依赖进口问题。19
80年经轻工业部主持鉴定,获部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1983年获黑龙江省科技成果推广一等
奖。1985年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
1977~1981年,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研究所刘兴漠与阿城糖厂、友谊糖厂协作,研制成高
效脱水的卧式双螺旋废粕压榨机。该机脱水率高,解决了糖厂废粕脱水一直沿用立式压榨机
效率低的问题,并降低了废粕干燥的煤耗量。1981年经省轻工机械公司鉴定,获轻工业部科
技成果三等奖。
1979年,佳木斯友谊糖厂为适应出口需要,经省外贸局从日本进口4种设备,并由该厂黄
云桥主持,设计国内第一条菜丝颗粒干粕生产线获得成功,经济效益显著。
1983~1985年,轻工业部甜菜制糖研究所刘兴谟设计试制成适应于大型甜菜糖厂的渗出
设备,日处理甜菜3000吨,最高达3600吨。1985年,经红光糖厂3个制糖期的生产使用,性能
可靠,在正常情况下,废粕只含糖份0.3%,降低了糖份的损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4年,肇东糖厂孙守业、李长杰、邹滨欧与华南工学院协作,试用微机控制煮糖系统
,用ED-065型单板机作为控制主机,配合终端机及显示器形成控制系统,用来检测糖浆浓度
和糖浆液位的最佳曲线,实现了人底料、投粉、养晶、放糖等全流程的自动化,煮糖时间每
公担缩短2分钟、提高纯度差1.5倍、煮糖色值平均降低12.9,收到较好的效益。1985年通
过省微机推广应用办公室主持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