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乳品
1945年后,黑龙江地区的乳品工业才逐步发展起来。在50年代初,主要用平锅浓缩、木
箱干燥的手工作业生产奶粉。1954年,哈尔滨、阿城、一面坡、牡丹江、昂昂溪等5个乳品厂
开始改用半机械化的滚筒法生产薄片奶粉,1958年,产量达到4004吨。
1959年,肇源县乳品厂首创一种小型乳粉喷雾器,领先于全国同行业,曾在印度农民博
物馆展出,并在全省推广,推动了机械喷雾法生产奶粉的进程。
1960年,省食品工业设计研究所吴松成和于耀宗研制成简易离心喷雾设备,日加工鲜奶
能力2吨。它为在奶源分散地区建设小型奶粉厂,提供了新的加工设备。
1962年,在省统一规划下,开始了乳品工业第一次全省范围的大面积的生产设备技术改
造。这次改造重点是把手工操作平锅生产和采用滚筒法生产的厂家改造成压力喷雾或离心喷
雾的机械化生产厂。从1964年开始,应用单效蒸发、高压喷雾、卧式平底干燥箱生产奶粉。
即将过滤净化后的牛奶通过保温罐进行真空浓缩,在浓奶干物质达到45%左右时,一次出罐打
入保温罐中,然后用高压泵以150公斤的压力,经高压管道和喷咀,将浓奶喷入烘箱进行干燥
;在同时期的技术改造中,省内有些乳品厂采用离心喷雾法生产奶粉。其生产设备和工艺流
程,除用高速离心机喷雾、立式塔干燥外,其余工序与压力喷雾生产相同,但奶粉颗粒略大
于一般压力喷雾生产的奶粉,冲调性也好于喷雾奶粉。这期改造到1965年初全部完成,基本
取消了平锅和滚筒生产奶粉的落后设备,结束了平锅手工操作的笨重体力劳动的历史。
1974年,开始发展双效蒸法、高压喷雾,立式锥形塔干燥生产奶粉,两次利用蒸汽。在
蒸发过程中,节约蒸气50%。锥形塔下部装有振荡器,使用它振荡出的奶粉粒增大,组织蓬松
,冲调性、香气和口感均有所提高,并可在温水中速溶。
奶粉水分的自动控制,是实现奶粉喷雾干燥自动化的关键。1975~1977年8月,富裕县乳
品厂与省乳品工业研究所研制成生产能力为30公斤/时的“奶粉水分自动控制装置”,经投
料实验排风温度控制在±1℃内,使奶粉的水分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为我国乳品行业填
补了一项空白。同一时期,省乳品研究所与富裕县乳品厂协作,研制成功“U型奶粉自动出粉
装置”,提高了产品的纯净度,缩短了奶粉在温箱中停滞的时间,减少了工人穿消毒衣、戴
消毒帽进60~70℃度高温烘箱清扫奶粉的工序,为国内首创。上述两项科研成果,1978年9月
,经省轻工业局主持鉴定后,均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81~1985年,省乳品研究所艾长余等,与双城县儿童乳品厂协作,用大豆和乳清粉等
,研制成配方新颖、富有营养的新产品婴儿奶粉及配制奶粉(即母乳化奶粉)。经过鉴定,
很快在全国乳品行业中推广,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两项成果分别获黑龙江省优秀
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5年,新建投产的黑龙江乳品厂,引进丹麦的技术装备,鲜奶浓缩采用五次蒸发、二
次干燥、自动出粉、机械包装及槽车运奶、卸车自动计量、牛奶标准化微机控制、设备不用
拆卸原地清冼,整个工艺流程全部密封闭、无菌操作、自动化控制。技术装备达到80年代初
的国际水平。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截至1985年,乳品工业部门曾多次派人到丹麦、瑞典、新西兰
、澳大利亚、瑞士等国的乳品厂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各厂家正积极改进包装,开发新产品
,准备向产品系列化、多用途、高营养、经济、方便、实惠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