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酒
黑龙江地区的手工作坊式酿制白酒,可追溯到唐代。据考证:唐代之初,宁古塔一带的
食品加工已初具规模,以红高粱酿制白酒,用米饭酿制米酒。唐、宋年间,宁安地方已有大
小烧锅10余家。清代,1880年在双城地方有个土绅士,请糟腿子①(①糟腿子:当时对制酒工
人的称呼),雇农工挖土窖,用土办法烧酒,酒的品味极佳。后被吉林扶余茶棚地方豪绅霸占
,改进生产工艺,以红高粱为原料,烧甑器醅,蒸馏制酒,畅销货市,曾标有“中国花园烧
酒”字样远销日本。民国时期,黑龙江各县城和较大的乡镇,几乎都有烧锅生产白酒,酿酒
技术有所进步。1931年,东北沦陷后,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严格控制粮食,1938年以后,大部
分烧锅被迫停产,酿酒技术也停滞不前。
1945年解放后至1958年,白酒生产技术有较大进步。诸如:制酒用水从大井挑水改为电
动水泵供水;由普遍的烧大灶到少数酒厂开始使用锅炉供汽;制酒糖化发酵剂由原来的多菌
种块曲改为单一菌种的匣制麸曲,普通白酒发酵周期由7~8天缩短到4天,提高生产效率75%
,并在全国推广。后又甩掉匣曲,全部改用通风槽制曲,提高效率10倍以上;制酒操作由扬
锨晾

改为地下通风晾

,用抓斗和提斗起窖,天车运输,活甑筒蒸馏,从纯手工操作转为
半机械化生产。各酒厂普遍建立了化验室,添置了科学仪器,部分酒厂还应用色谱仪等现代
化的测试手段进行检验分析等。
1959~1962年,黑龙江省轻工业研究所与哈尔滨第四酒厂(今哈尔滨龙滨酒厂)合作,
吸取贵州茅台酒生产工艺技术的优点,采用5次清烧操作法,制成优质“龙滨酒”,为黑龙江
省白酒行业创立第一个名牌产品。1963年获国家银质奖章。
1964年,为解决制酒业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的问题,省轻工研究所陈家仁、魏风桐、张
东生和省食品工业公司高月明等,与阿城白酒厂合作,研制成酒料输送、连续蒸馏和扬晾机
械化等生产流程,实现了白酒生产机械化,在全省推广。
1970~1973年,省轻工研究所刘春宪、杨福琪、魏风桐和省食品工业公司高月明等,在
省轻工研究所进行纤维素酶应用于白酒提高出酒率的课题研究,筛选出黑轻52号纤维素酶菌
种进行诱变,获得一株6Q-78-1菌种,在制酒生产中应用,淀粉出酒率达到71.45%,比国
家规定的指标59%高1245%。1978年获黑龙江省科学大会奖。
1977~1979年,省轻工研究所刘春宪、白长伦与一面坡白酒厂合作,采用多菌种微生物
发酵增香,复合式蒸馏设备提高酸、酯及排杂的工艺,使成品具有浓香、入口干爽又有回香
和固态酒的风味,理化指标均符合轻工业部标准。1979年3月,由省轻工业局主持鉴定。省轻
工业研究所康锡斌和省食品公司高月明等,在玉泉酒厂利用曲酒的酒头及酒尾,以优质酒精
为原料,科学配方,采用合理勾兑工艺,试制出新型白酒,成为市场上畅销产品。此后,省
内各优质酒厂普遍应用这一工艺生产新型白酒。
1980~1984年,省轻工研究所在阿城玉泉酒厂进行提高“中国玉泉酒”质量的研究,由
刘春宪、康锡斌、杨福琪、白长伦与玉泉酒厂洪永凯、李林等参加。他们运用特殊的生产工
艺,使玉泉酒具有酱香和浓香风味,提高了酒的质量。1984年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国家
优质产品,获国家银质奖。同年,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二等奖。
二、啤酒
黑龙江省啤酒工业的出现,早于全国其他省区。1900年,哈尔滨南岗建立我国第一家由
俄籍人经营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传入啤酒酿造技术。到1935年,黑龙江地区建有14家
啤酒厂,除糖化锅外,多属木制设备,以天然冰调温,人工过滤,糖化由人工搅拌、手工灌
酒、脚踏压盖机。基本上是用一锅、一槽、一罐的原始方法进行生产。
1945年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啤酒生产,于1947年在阿城县玉泉镇开始兴建年产100吨的
小型啤酒厂。1949年,哈尔滨啤酒厂以及玉泉、绥芬河、一面坡等啤酒厂恢复生产,年产量
234吨。
1954年,佳木斯利用一面坡和北京双合盛啤酒厂的设备,建成1座手工、机械并用的年产
1500吨的啤酒厂。随着消费需要的激增,各城市的啤酒厂也随着迅速地增多,促使啤酒生产
技术相应地得到发展。
1970年,各啤酒厂开始采用箱式通风发芽,将暴露式麦汁冷却,改为密闭式热交换器冷
却。
1973~1975年,省轻工研究所为解决省内生产啤酒的辅料—大米供应不足的问题,由白
超、朱承尚等研制成酶法糖化酿制啤酒新技术,用玉米代替大米,糖化加酶制剂的新工艺,
为生产啤酒提供了新的辅料来源,属国内首创。省轻工研究所朱承尚、曹洪书与哈尔滨啤酒
厂合作,研制以玉米为辅料的“玉珠”啤酒,质量达到轻工业部颁发的优质啤酒标准,在全
国评比会上获得好评。1982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获轻工部酒类大奖赛铜杯奖。同年
获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成果奖。
1979~1985年,全省啤酒工业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各厂先后从国内、外引进22条自动
灌装线,每条生产线年产1~2万吨。全省啤酒产量也从1970年的3.3万吨迅速增至1985年37
万吨。洗瓶、灌装、压盖、贴标、装箱、入库全部实现机械化、自动化。灌酒的损失率由6%
降到1%以下。双鸭山啤酒厂采用国际新技术——露天立式锥型发酵罐,获得成功,进而在全
省推广。省内所用的这种设备最大容积已达200吨,发酵质量好,酒龄由60天缩短为28天。牡
丹江啤酒厂从丹麦引进优良酵母品种,改善了啤酒风味。全省还普遍使用回旋沉淀槽,缩短
沉淀时间,提高酒汁回收率和产品质量。
三、果酒
1983年,省轻工研究所为充分利用省内丰富的野生浆果资源,由李明华、王俊熙和权承
兰等人开展了“野生浆果营养成份剖析”的课题研究,采用气相色谱、高压液相色谱和原子
吸收等分析仪器,对全省农林地区12种主要的野生浆果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检测和分析,得出
较完整的数据,研究出野生浆果利用方法(共6部分),为食品工业提供了新原料,对产品更
新换代起到了重要作用。1985年获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四等奖。
四、酒精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俄国侨民传入制取酒精的技术,并在哈尔滨和宁安县开设
酒精厂。此后,在黑河、马桥河、一面坡等地相继建起一批规模较小的酒精工厂。这些工厂
都采用麦芽糖化剂、尖底钢锅间断加压蒸煮原料,间断糖化和间歇式分罐发酵,间断蒸馏,
设备简陋。其成品基本上是二级以下的酒精。生产技术落后,发展缓慢。
新中国成立后,酒精生产得到重视,技术有较快的进步。酒精生产由使用麦芽糖化剂改
用麸曲糖化剂;将两塔间断蒸馏改为三塔连续蒸馏,使酒精质量提高到一级,又降低了能耗
。部分工段由手工操作发展到使用仪表,实现了自动控制。
1979~1985年,酒精生产企业普遍采用以糖化酶为糖化剂,原料蒸煮改为柱式连续蒸煮
,并用大容积设备进行连续糖化发酵生产酒精,使酒精的年生产能力由3万吨扩大到7万吨以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