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第六节 烟草加工

  一、烤烟
    黑龙江全省烟叶的初烤,一向是仿照外省加工规范进行的。自1975年以后,才因地制宜 地探索改良烘烤设施和烘烤技术,总结出适应黑龙江烟叶特点的初烤规范。鸡东、集贤和依 兰等县土产公司的科技人员在实践中摸索出按烟草所含水分确定火候的原则,以有利叶绿素 的分解和转化。烤后黄烟比重大,青烟显著减少。勃利、绥化和桦南县土产公司的技术人员 ,先后研究出加大天窗和外界加压强制排潮等技术进行烘烤,使烟叶在变黄过程中,色泽鲜 亮,有效地防止蒸片现象,解决了多年用小火、中火、大火各1天,导致烤烟的青烟多、严重 降低烟叶质量的问题。这一技术,已从1980年起在全省推广应用。
    1977年,为解决省内烤烟采用辽宁式和河南式两种旧式烤烟房存在的问题,对省内旧烤 烟房进行了改造。王耀先等到广西玉林等地学习该地区引进的巴西式烤房后,将冷风洞改为 暖风洞,土坯和砖火笼改为地上火笼。这样,既节约了燃料,又提高了烤烟质量。
    1978年,国家烟草科学研究所在宁安县石岩公社幸福一队推广堆积式烤房,将原来气流 上升式改为用电强制热风循环烘烤,但因农村电力不足,只使用2年多便停止了。
    1980年,省供销社为改变烟叶初烤前后操作粗放的弊病,制定采叶时不落地、上房时不 落地、出房时不落地的“三不落”和烤烟房、回潮房、分级房“三房配套”的统一规范。贯 彻这一措施后,解决了采叶时乱放、烤烟后回潮和雨天无法出房等问题,使烟叶的破损率由 8%~10%降到2%~3%,全省年增收完好烟叶2~3万担,折合人民币200多万元。
    80年代初,省土产公司烟麻科在指导烤烟生产中,学习辽宁、河南等地的先进经验,结 合黑龙江省的地方特点,逐年改善烤烟技术,大力推广“三看、三定”、“三严、三灵活” 的烘烤经验,“三看、三定”,即:看烟叶变化定温度和湿度;看温度定火候;看干湿球差 定保温和排湿。“三严、三灵活”,即:烟灶变黄期各项指标掌握要严,各阶段时间长短要 灵活;各阶段所需温度掌握要严,烧火大小要灵活;变色定色期温度要严,天窗地洞开关大 小要灵活。自从执行这种烤烟方法,对提高烟草质量起到很大作用。
    1983年,林口县烟叶复烤厂为解决烟叶在复烤打包时,温度超过50℃,叶尖含水量大, 容易霉烂等问题,由该厂王宗林等,组成攻关小组,将复烤机的气流小管改为大管,气流管 蒸汽压力由6个气压降为4个气压,使打包温度降到10℃左右,使烟叶含水均匀,一般在13%左 右,烟叶不易腐烂,烤烟耗煤量也减少20~30公斤/吨。1985年获黑龙江省烟草公司技术革 新联评二等奖。
    1983年春,宁安县烟叶复烤厂为解决烟叶复烤前在回潮室内占地面积大,回潮时间长, 耗能多等老问题,由本厂吴尽儒等组成科技攻关小组,仿照山东生产的真空回潮罐,并加以 改进自行设计1个真空回潮罐,只花1万元(购买1台需13万元),在牡丹江机械厂加工制成应 用于复烤烟叶,将原来需要12小时回潮,缩减到5分钟,节省10个工,占地减少3/4,节约能 耗50%以上。1985年获省烟草公司技术革新联评三等奖。
    1984年,省烟草原料公司为烤烟节能,派李忠厚等到河南省长葛县学习新式节能烤房后 ,于1985年在绥化烟叶复烤厂将烤房方天窗改为长天窗,改土坯火笼为导热系数较高的土陶 管,改地上风洞为垄下风洞,改后排潮快、升温快、散热快,克服了烟叶因气候变化产生蒸 片现象。同时,使冷风变温上升,也避免了冷风直吹烟叶,并可节煤0.5~0.8公斤/公斤 (烟叶)。
    1985年,宁安县烟叶复烤厂乔太平等,将固定式的碎烟传动机构改为流动式,解决了复 烤机工作时被碎烟卡住停机清理机器不方便,影响复烤产量等问题。这一改进,节省了维修 费,并避免了停机造成损失,碎烟损失率由1983年的1%降到1985年的0.32%。
    二、卷烟
    1903年,波兰籍犹太人老巴夺兄弟(E.A,A.A)二人,在哈尔滨道里兴建葛万那烟丝 作坊。1914年,英美烟草公司投资160万元,控制了老巴夺卷烟厂,改名英商老巴夺父子烟草 股份有限公司。1920年,扩建老巴夺烟厂,选定哈尔滨南岗新厂址并动工兴建,从英、美购 进切丝机、卷烟机、包装机等设备,1922年投入生产。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三省后 ,逐步侵吞该厂。至1946年解放,黑龙江地区共有机械制烟厂七家,民间手工卷烟极其盛行 ,但生产的均属劣质烟。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人民政府内设烟酒专卖机构,限制和取缔私卷烟的 制造和贩卖活动,扶持公营卷烟厂发展生产,不断提高卷烟技术,改进生产设备。1953年, 哈尔滨卷烟厂由俄籍机械工程师米力柯夫、工艺员兰西柯夫和该厂迟庆先、杨云生、刘希全 等组成研究小组,借鉴苏联的烟叶人工发酵经验,由米力柯夫设计烟叶发酵机械,研制成“ 烟叶50℃高温人工发酵法”,明显地加速了烟叶醇化进度,消除了青色、杂气,使香气显著 加浓,颜色转为棕黄,增强了燃烧性,减少刺激性,并缩短了发酵时间。这项技术得到国家 轻工业部烟草局的重视并向全国卷烟厂推广。
    1973年,黑龙江省开始生产过滤卷烟,继而引进卷烟配方,生产烤烟型卷烟、混合型卷 烟、外香型卷烟、雪茄烟和新混合型卷烟,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要。随着卷烟工业的 发展,鉴于以往卷烟的下脚料(烟末、烟土、烟梗等)被丢弃,浪费很大,1983年12月,海 林卷烟厂宋焕国、邵柳顺等,研究改造原有烟草薄片生产设备,利用卷烟下脚料,以较先进 的配方,试制烟草薄片。1985年2月投产,制成厚度为0.1~0.18毫米,重12~16毫克/平 方毫米,含水分15%~18%,产品规格为100毫米×150毫米的薄片,色、味和质量与同等级的 烟叶相似。薄片主要用做“羚羊”和“帅”两种雪茄烟的原料,其配方比例,薄片占5%~15 %。这项技术的研制成功,使下脚料得到充分利用,既减少环境污染,又降低了卷烟所含的焦 油和成本。该厂仅1985年1月至9月即生产薄片79733公斤,节约资金11万元,受到国家烟草总 公司和黑龙江省烟草公司的表扬,并获黑龙江省烟草公司技术革新联评一等奖。
    1984年11月~1985年5月,穆棱县雪茄烟厂张树新等,为确保在生产连续化的前提下,在 梗丝输送过程中剔除硬质杂物和梗签梗块等,研制成梗丝风选装置,使硬质杂物的剔除率达 到100%,减少硬块96%,有效地提高了烟丝的质量。1985年,获黑龙江省烟草公司技术革新联 评三等奖。
    1985年,牡丹江卷烟材料厂尹春石、牟运飞等,为解决全国通用的雪茄无机助燃剂的轻 量毒性问题,组成无毒涂布纸攻关小组,研制出烟雾无毒、无异味的有机助燃剂,应用后获 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按年产1000吨雪茄烟计算,即可节约成本1.8万元。同年, 获省烟草公司技术革新联评一等奖。哈尔滨卷烟厂为解决在烟丝切尖割把工序中,因没有流 量控制器,以致烟把流量不均匀,叶中含梗多,切尖割把质量差,停车率高,并给下道工序 增加难度等问题,由杨维熙、李玉波、冯兆和等3人,研制成切尖割把流量控制器,有效地控 制烟把的流量并提高烟丝的制作质量。此项技术获黑龙江省烟草公司技术革新联评三等奖。 同年,绥化卷烟厂为解决不同牌号的卷烟香料共用1个润叶机,存在加料不均、混味严重、劳 动强度大等问题,由该厂张国忠、李贵友根据油漆喷涂的工作原理,研制成蒸汽带人式加料 装置。即用带有特制喷嘴的胶管,将置于地面的料液桶和润叶机联接,由润叶机的高速蒸汽 流将料液输入喷嘴后,以雾状喷出,经监控器控制料液的流量,均匀加料,避免混味,并减 轻劳动强度,提高了烟丝的成品质量,获省烟草公司技术革新联评三等奖。省烟草公司迟庆 先、汤碧荣、周桂兰等6人,参加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省、区烟草公司联合起草《 东北四省、区卷烟工艺规程》。该规程对备料、烟包预回潮、配叶切突、解把、除杂、叶基 回潮、打叶去梗、配叶混合、叶片加料回潮、贮叶、切叶丝、烘丝、冷却、混合加香、蒸梗 、切梗丝、筛选、贮梗丝、喂丝、卷制接装、焙烟、小盒包装、条合包装、装箱和成品入库 等29道工序,都相应地制定了技术标准,对提高卷烟工业的工艺技术水平起到了指导作用。 海林卷烟厂因使用质量较低的煤炭在链条炉中燃烧不充分,以致锅炉压力不足,严重影响正 常生产,损失较大。该厂宋世满、李光平和申琼琦将链条炉改为沸腾炉,即把炉排改为风帽 型布风板,层燃改为沸腾燃烧,低压风机改为高压风机,并增加沸腾段受热面积。经一年的 运行证明,在千克煤产生3000大卡的煤质条件下,能够稳定燃烧,每年可节煤500吨,折合人 民币3万元。同年,获黑龙江省烟草公司革新联评二等奖。绥化卷烟厂为解决YJ12滤嘴接装机 的滤嘴棒、烟支、水松纸3个供给系统出现故障后,常因发现不及时,机器继续运转,造成原 辅材料大量浪费的问题,由该厂王长江,蔡国富研制成三断自动控制停车装置,当接装机的 其中某一供给系统发生故障,就能立即停车,可以及时维修,年节约资金约7万余元。同年, 获黑龙江省烟草公司技术革新联评一等奖。牡丹江卷烟材料厂为解决涂布雪茄烟纸透气性差 ,严重影响烟支的燃烧功能问题,经该厂韩忠林、赵文才等研制成涂布雪茄纸的静电打孔技 术,使雪茄烟纸的透气度得到控制,提高了烟支的燃烧功能,降低焦油含量,并解决了高透 气度盘纸折断、翘边问题,降低烟纸的消耗,以年产1000吨雪茄烟草计算,可节约资金6.6 万元。牡丹江卷烟材料厂为解决涂料溶液施涂在普通白色卷烟纸上后产生泡沫,致使涂布的 雪茄烟纸表面出现大量斑点问题,由该厂石文真、苏德军等6人,参考国内有关除泡消沫的方 法,研究出真空脱泡技术,为国内首创,即减少有害成份,又可节约资金。
    1985年,林口卷烟厂李春福等,为解决该厂没有打叶机,致使烟丝中夹杂大量梗签、梗 片,严重影响卷烟质量的问题,设计了旋浮风式烟丝、烟梗分离机。分离率达80%,生产能力 为40公斤/小时,提高了烟支成品的质量,减少原辅材料的消耗。富锦卷烟厂黄静宇、王世 祥等,鉴于生产过程中车间粉尘浓度大,危害工人健康,研制成简易除尘器,使车间粉尘降 低80%,净化了生产环境,提高劳动效率。同年,获黑龙江省烟草公司革新联评三等奖。绥化 卷烟厂郭万福、蔡国富因YJ21滤嘴接装机附属风泵的噪音大,干扰工人工作,影响工人身体 健康,将风泵集中在泵房,将集中吹风管路和分散的吸水管路联在接装机台上,以隔绝噪声 ,改善了劳动环境,并便于管理维修,还延长了风泵的使用寿命。同年,获黑龙江省烟草公 司革新联评二等奖。牡丹江卷烟材料厂赵文才等,针对烟厂使用机械和盘径计米不准确的问 题,研制成光电计米控制装置,使每盘纸计米误差不超过5米,年可节约资金4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