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纺织
1914年,河北、山东两省产棉区的个体劳动者来东北地区,用旧式木机织布谋生。哈尔
滨民族资本家李风亭,在傅家甸(今哈尔滨道外区)一带,开办了全省第一家织布厂。到19
18年,已有织布、织袜、染色等作坊40余家,但限于当时条件,设备简陋,技术落后。1922
年,旅俄华侨张道友等人,集资从德国引进提花织毯机等设备,在哈尔滨道外开办裕庆德毛
织厂(今哈尔滨毛织厂)。1926年,引进织毯技术,采用特殊工艺,使毛毯质量不断提高。
1928年,工厂生产的毛毯远销到日本和朝鲜。
1931年东北沦陷后,日本帝国主义者自1934年起对纺织业实行统制政策,棉线来源极度
紧缺,致使黑龙江地区织布及印染业一度萧条,仅剩几家工厂,将旧纺织物打成杂色纤维,
然后用手工纺成粗支纱,织成“更生布”勉强维持生产。
1946~1948年,东北解放初期,人民政府为加强根据地建设,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先后
从辽宁瓦房店、开原拆迁了两个纺织厂的棉纺织设备共34020枚棉纺锭,426台布机到大后方
的黑龙江地区,分别建立起齐齐哈尔纺织厂、佳木斯纺织厂和牡丹江纺织厂三个棉纺织厂。
当时,黑龙江地区只有纺织企业14家,职工3988人。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
龙江地区的纺织科学技术才得到较快的发展。50年代,苏联援建的哈尔滨亚麻纺织厂和呼兰
、阿城两个亚麻原料厂,成为全国亚麻纺织的生产技术中心。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牡丹江、佳木斯和哈尔滨毛织厂进行扩建和技术改
造,奠定了本省纺织工业的基础。
1958~1960年,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不进行科学论证,不顾设备和技术条件的局限,
提出要补长轻工业这条短腿,一哄而上大搞“小土群”,导致产品质次、价高,经济效益差
。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关、停、并、转了部分小厂,开
始集中力量建设哈尔滨化纤厂、牡丹江化纤厂、齐齐哈尔针织厂和哈尔滨印染厂等几个骨干
纺织企业。1960~1964年,为发展纺织工业科学技术,先后成立黑龙江省轻工研究所、黑龙
江省蚕业研究所和黑龙江省亚麻良种繁育试验场(后改名为黑龙江省亚麻原料工业研究所)
。
1966~1977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纺织工业受到严重破坏,科技工作处于混乱、停滞
的状态。
1978年,为培养纺织工业科技人才,在阿城县(即今阿城市)成立黑龙江纺织工业学校
。1982年,哈尔滨市纺织工业局创办了哈尔滨纺织工学院。另外牡丹江、佳木斯、富拉尔基
纺织厂等大型企业也先后成立了厂办的纺织工学院。
1979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的方针指引下,省委提出“扬长避短,重点
发展麻、毛、丝、化为原料的纺织产品”的方针,对企业采取挖潜改造、技术革新及技术推
广等一系列措施,使纺织工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1981~1985年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全省
纺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11亿元,安排重点项目285项,其中引进项目96项,引进各
种先进技术设备1063台(套),用外汇7330万美元,改造企业50个。同时,新建黑龙江涤纶
厂、黑龙江毛纺厂、哈尔滨纺织印染厂、佳木斯亚麻纺织厂、兰西亚麻纺织厂等一大批大中
型骨干企业,使全省初步形成以亚麻、毛纺、化纤、棉纺为骨干,门类齐全的现代化纺织工
业体系,并拥有现代设备的经编毛毯厂、人造毛皮厂、亚麻纺织厂、涤纶长丝生产线和毛纺
织染厂,试制生产10000多种新产品、新品种和新花色。开发了亚麻、腈纶、涤纶、柞丝及绢
纺等系列产品、各类化纤混纺产品、涤纶变性异型丝产品、丙纶丝和锦纶丝纺织产品。这些
产品除供应省内外市场,还有部分出口。截至1985年,已形成一个初具规模、门类较全、具
有一定特点的纺织工业基地。全省共有纺织工程技术人员304人,占职工总数17.4万人的1.
74%,其中高级工程师28人。完成科研148项,获各级奖励76项,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
国家一等奖1项,纺织工业部优秀科技成果奖20项,黑龙江省优秀科技奖53项。